APP下载

论“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

2022-03-18沈会超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技能培训

沈会超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2021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主要针对校内外的教育培训进行了规范,标志着我国教育培训的重大变革。

一、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谈起

教育培训是“大教育”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自身发展、适应就业或其他需要而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一种短期教育活动。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K12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以1980年国务院推动教育改革为起点,开始不断兴起并发展壮大。2004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成立多个知名企业,如新东方、好未来等。并且行业整体开始细化,出现不同的培训方向,培训企业开始向集团化发展,在线教育开始兴起。根据企查猫网站登记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底,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在业企业数量约为42万家。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整体市场已是万亿级规模,2015—2019年,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从1.67万亿增长至2.37万亿,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1 460亿增加至3 468亿元,在线教育的比重则从10%上升至17%。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教育培训行业整体规模下滑,但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实现正增长。

我国的教育培训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在行业发展早期,政府监管缺失,中小型机构数量较多,行业一直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由于行业竞争加大以及资本大举进入,我国的教育培训行业乱象不断。疫情爆发后,线下教育培训需求转向线上,大量在线教育企业涌现,资本也加大对教培行业的投资。但随着行业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在资本的加持下疯狂扩张,寻求盈利机会,结果就是企业忽视学生家长的权益、投诉事件频繁发生。“双减”政策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资质限制和融资限制,政策明确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出台,校外培训整顿加速行业洗牌,中小型线下机构或被淘汰出局。

二、“双减”后,职业教育迎来风口

“风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意为“山口、街口、巷口等有风的地方”,后来“风口”被引入到经济学领域,指某一产业或领域,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或拥有巨大的盈利潜力,而获得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机会。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刚性需求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推动,职业教育现在已成为仅次于K12教育的第二大教育细分市场。“双减”政策下,K12学科类机构、高途、昂立教育和学大教育纷纷探索和转型职业教育领域。

根据黄尧在《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一书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职业或劳动环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1]。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企业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政府层面对职业教育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新职业教育法也在修订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不同教育类型同等重要[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重申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此外,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着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具体包括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深化职普融通。从发展趋势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无疑会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5]。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新经济发展、新业态涌现催生新职业、新专业产生,为新技能培训提供广阔空间。现有校外培训机构可利用在线教育的技术优势,除提供考试、留学等成人培训外,还可提供更多在线新型职业技能类培训。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三大挑战。

(一)新岗位催生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生活中的工作岗位已经越来越丰富,工作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迭代和变迁。在疫情防治中,科技的巨大作用愈发彰显。受疫情影响,线下交流机会减少,以通信服务、在线服务、人工智能、云服务、智慧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在近两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型岗位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产品经理、运营等等,这些岗位都是没有教育资源充分供给的,但这一类工作的需求在现在的企业当中大量地存在着。新岗位催生新技能,对职业教育师资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模式催生新职教

随着科技逐渐渗透进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培训以线下为主,这不仅是因为科技手段的限制,也有教学内容性质的限制。比如将挖掘机等大型设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现在新出现的岗位,很多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种工作内容的性质是非常适合用线上的教学方式来呈现的。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叠加,多样化、个性化与标准化共存,如何推进定制式、个性化人才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三)新业态催生新需求

传统职业教育的用户生命周期很短,用户在得到一个专业证书或学成本领后,便可以停止学习了。而现在的职业教育的学习,则是面向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环境。新兴产业和新型岗位在不断更新和涌现,用户希望能够在一个平台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去适应当下的工作环境。所以用户自发将生命周期拉长,从单独购买变成长期需求。如何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以适应学生弹性学习、模块化学习、个性化就业要求;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在线学习的要求;如何改革学习管理模式,推动管理手段的数字化、智能化,变专业管理、班级管理为课程学分管理,以适应弹性化学习的要求;等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四、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新型的职业教育,要建立更好的运营标准、更好的人才培养标准、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的机制。它带来的不只是相对稀缺的职业能力的培训,也是完整的职业实践体验,帮助用户打通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需求间的壁垒,引导工作导向的知识架构的高效搭建以及持续更新。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走优质化高质量办学之路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职场对于优质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更高。从职业发展前景而言,优质职业技术人才比普通专业的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受欢迎,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享有盛誉,与他们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能够培养大批优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然后在各个岗位上发挥职业价值,推动德国高尖端制造业发展,这点值得我们学习[6]。随着教育培训企业向职业教育市场的进军,职业教育领域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职业院校必须要全方位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提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要创新职业院校协同发展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专业、高水平师资、高水平管理、高水平条件、高水平社会服务的职业院校,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走创新型现代化办学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它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影响着行业的改革方向。随着工业4.0的到来我国产业结构都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对互联网这一新机遇,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互联网融入到职业教育事业中,以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7]。职业教育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变革和我省建设需求,深入落实《关于加强“数字职教”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推进职业教育育人环境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化、职业教育管理数字化等各方面开展“数字职教”建设工作。要建设职业教育在线跨校学习平台、终身学习网,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教育课堂与互联网间的联系及作用,在课堂上使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信息时速性去提高教育的效率。

(三)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走产教融合办学之路

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行业领域的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没有各方面参与就办不好职业教育。要使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开放、融合的多元办学格局;要支持高水平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骨干企业等多主体合作共建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学院[8];要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要抓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与技能链、教育链统一的原则,构建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服务产业发展。

(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之路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现有劳动力迫切需要提高自身技能实力,以应对新的发展态势。为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职业院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发展需求,畅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通道。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按规定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培训,并做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的衔接工作,承担更多政府补贴性培训任务[9]。要加快技能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整合培训资源,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培训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7]。

“双减”政策的出台,将促使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回归优质内容和服务,提升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采取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满足我国广阔的教育培训需求。教育培训机构向职业教育领域的进军,也必将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入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教育是关系重大的民生话题,职业教育从业者只有面向市场,勤练内功,才能在未来有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技能培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