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校入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实践

2022-03-18梅雪峰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辊压校企实训

李 兵,梅雪峰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成立二级产业学院是目前多数公办高职院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因为这种“小混合”的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办学属性[1],在相关政策法规出台之前,进行小的尝试也更加稳妥。同时,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招生就业,很多高职院校也积极利用二级学院的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2]。例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与民营企业共建了软件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了生产性实训校区,南通职业大学依托教育部项目与中兴通讯合作成立中兴通讯互联网学院。

二级产业学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更具有实践可操作性[3]。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政策法规缺失、产权结构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完善、收益分配难界定等普遍问题[4]。更重要的是,校企在实际合作中产教融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入[5],产教内容体系难以对接,企业投入的资源未能应用于产业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建设,而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无法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和技术支持。以“引校入企”的方式,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是对产业学院合作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一、“引校入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引校入企”即“引校进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多以顶岗实习为主,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而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另一种方式就是企业真正成为学校的分教学点或分校,或者将产业学院建立在企业。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开展专业教学和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并以此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引校入企”受校企的地理局限和企业生产实际所限,合作模式并不多见。

二、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辊压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辊压成型工艺指依靠材料的塑性移动特性,采用滚动挤压的原理成型各种复杂截面零件的工艺。采用辊压成型工艺的冷弯型钢产品在建筑、汽车等行业应用广泛[6],近十年来我国冷弯型钢产品以近30%的年均速度增长。因其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区别于一般的通用机械行业,所以辊压成型类企业对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有着特殊要求。基于此,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对辊压行业中42家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结果显示,行业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且有意愿与学院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辊压产业学院,是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以“引校入企”方式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是中国辊压成型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辊压联盟”)的秘书处单位。沈阳东洋异型管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引入先进辊压技术的企业之一,国内辊压异型管龙头企业,也是辊压联盟的理事长单位。由公司在学院周边建设新厂区,负责土地、实训车间和部分实训设备的投入,学院以设备、学生宿舍和教学资源的形式投入,共同组建辊压产业学院并成立董事会。实行“公办高校、混合体制、民营机制”的混合模式和“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专家办学”的治理结构,全面承担起为辊压行业培养适应性人才和技术服务的重任。

(一)“引校入企”模式的运行

辊压产业学院在董事会领导下,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协商对话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规范日常运作行为,确保“引校入企”合作模式顺利运行。

1.校企合作责权利制度化、规范化

制定《辊压产业学院董事会章程》《辊压产业学院董事会工作制度》《“引校入企”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协议》等制度和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联合办学中的行为,细化权利义务,强化责任,确保辊压产业学院实施的“引校入企”合作顺畅。

2.落实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双导师”制度

制定《辊压产业学院教师管理办法》和《学徒制双导师选拔标准》,明确校、企导师的职责和待遇,依托学院绩效考核制度,将导师的带徒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开展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流通,2020年学校教师到企业现场实践和实习指导150余天,企业兼职教师来校上课190课时,承担实践教学960课时。

3.加强学生企业实践的管理和监控

制定《企业实践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企业实践车间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方案》,对产业学院日常教学,特别是对企业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在“引校入企”之前,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企业实践的岗位、实训内容和实训教学标准,形成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由学院派出指导教师进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部门不定时检查,确保企业实践有序进行。

4.校企合作中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落实《辊压产业学院学生管理办法》和《学生权益保障制度》,明确产业学院学生基本守则。成立了由学校、企业、双导师、家长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申诉委员会,畅通学生申诉渠道,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二)全学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

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推广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做法”,“探索学生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3+2’人才培养模式”。“引校入企”与“3+2”人才培养模式相得益彰,并为后者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辊压产业学院按“引校入企”的方式,实施本土化双元制的人才培养。在具体的实施时,采取校企逐渐转换的方式,学生入学后随着学期的推进,在企业的时间不断增多。由入学后的“5天在学校、0天在企业”,过渡到主体的“3天在企业、2天在学校”,最后过渡到“0天在学校、5天在企业”,实现全学段的工学交替。

(三)以核心能力为标准、工作现场为主线的课程与实训体系构建

产业学院是面向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单位,企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必然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学校一同构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7]。在辊压联盟的指导下,学院与骨干企业成立了专业共建委员会,制定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出口标准,明确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和技能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企业实践环节,以工作现场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平台,按典型工作任务划分实训项目。例如机械制造专业,设定了辊压成型操作、切削加工、辊压设备调试、技术测量、生产计划等实训岗位,涵盖了企业生产组织的多个部门。在不同岗位上进行专业教学和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技能,实现复合型技能培养与岗位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四)贯彻1+X证书制度,推进行业主导的技能鉴定,实施课证融通

1+X证书制度是新型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对于促进人才创业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8]。职业适应性是衡量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要标准,学生获得证书后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证书能够被行业企业广泛认可[9],这是1+X制度推行的初衷,也是其切实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为此,学院与辊压联盟的骨干企业协同研究,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作为依据,制定了“辊压成型技术应用”技能等级标准,在企业进行技能鉴定,在联盟内推行证书准入制度。同时,基于双方“引校入企”的合作模式,实施工学交替、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需要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需要对接的课证融通培养模式[10]。

(五)“引校入企”合作模式的推广运用

“引校入企”模式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辊压产业学院的实践表明“引校入企”可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共赢,可以实现学生德技兼修的全面培养,可以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案例支撑和经验借鉴。在沈阳东洋异型管有限公司的引领下,辊压联盟内的多家企业也参与到辊压产业学院的办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企业实践和就业岗位。学院在总结引校入企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又与沈阳远大集团在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全面开展引校入企合作办学。

猜你喜欢

辊压校企实训
定制辊压成型技术发展综述
陶瓷粉体连续辊压成型研究
辊压成型式车门框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圆锯片切线辊压适张处理的稳态特性研究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