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探析

2022-03-18刘元姝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互通辽宁省一带一路

张 楠,刘元姝,郑 革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国际间人才流动的基本保障,更是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随着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各国人才的相互学习交流与互聘早已不是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已近成熟。辽宁省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内容,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加强教育的互通互联,是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人才引入和储备的重要保证。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在二十世纪中期,欧美等西方国家对地区间人才等效互认的重要性就有了明确的认识,精准地提出了人才等效互认的发展思路。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国家和组织已经制定了比较成熟的各专业的认证体系。到二十一世纪,依据职业能力国际组织对工程专业的教育认证系统进行分类,并制定了一些协议,包括《华盛顿协议》 《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三个协议分别针对“专业工程师”“工程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员”而制定。《悉尼协议》主要针对的是三年制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教育所做的专业认证。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未正式加入该协议,但是全面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中国的工程教育走向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化教育都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被列入国家“双一流”的本科高校和正在建设当中的“双高”职业院校也都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做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

自2004 年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发展迅速,同时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职业教育专家先后到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考察学习,引进相关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现在发展比较成熟,同时被社会所认可的有四个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包括北美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教学模式和英国的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还是较高的,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并结合国内的国情和教育体制,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教育办学体制有差异,所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与国际互认、人才培养质量的互认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并不能直接照搬其中任何一种模式,而是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国际化有效途径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先后签署了多项、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条约、关系协定和联合声明等合作文件,为进一步开展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1]。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作为《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文件,作为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方案,为教育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支撑。文件[2]指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重点之一便是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承办世界职业教育大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展,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展示当代中国良好形象。”[3]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的《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 提升服务辽宁振兴能力的意见》[4]提出,“深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部省共建任务。从国家到省的教育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都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通过探究职业教育互通互联的有效途径,促进和实现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沿线各国合作共赢。

(一)质保体系的统一化

通过对以上四个国外职教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这几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为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每种教学模式都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培训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其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包括考试标准及内容、考试方式与证书、考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都有统一化的标准。标准是唯一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等效和互认的前提。我国现在推行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也是质保体系建立的一项重要探索。这一工作能够先从各类高等教育办学情况的自我诊断中发现问题。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基本要素就是要设定各种指标的标准,根据达标情况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提供参考。只有习惯于用标准衡量结果才能够保证质量。国家近几年取消了多项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对于各行业中的重要工作岗位仍然制定了一套标准,需要有执业资格证书才能够上岗就业。执业资格的标准反馈到教学就是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课程内容设计的标准、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标准。

若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沿线国家的互通互联:首先,我们要对接国际行业岗位标准,制定同一行业岗位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考试标准;其次,成立由行业协会、商会、企业一线技术工程师、高校教师等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组成的考评委员会,由考评委员会制定考试内容;最后,还要设计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能力的考查,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公认度,为学分互换和学历互认奠定基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落地实施、统一化的质保体系是实现公平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吸引更多沿线国家的学生到辽宁省进行留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培养标准的一致性

吸引沿线国家留学生的重要一点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满足国家间的互认。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确定,特别是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会随着经济、技术等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更。目前社会劳动分工就已经从单一工种转变为复合工种。随着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加工技术等技术进步,要求一些简单职业必须向综合职业发展和转变,这对劳动者提出了需要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另外,信息时代也促使职业技能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性学习迁移,竞争机制也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延展。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学习新技术,从纯手工技能向人机结合、智能操控转变,以不断适用劳动力市场对职业人才的要求[5]。

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只为学历教育服务,还要为终身教育提供机会,实现各阶段学历的衔接。既然职业教育既包含学历教育又包含终身教育,那么就要为不同学历层次和经历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中国优秀教育理念。对于已有一定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回炉”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新技能的培养;对于直接从学校升学或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学生要以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培养为主。培养人才的标准分为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从业能力标准,还有跨职业的关键能力标准。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规划提供依据。国家和地区间的人才互相交流与留学教育更看重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培养标准与国际的接轨,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标准的统一,才是吸引留学生和保证人才互认的基本保障。

(三)教育课程的互通性

课程的开发是教育互通互联的纽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核心构成。课程的开发要对接国际标准,分析职业的具体工作过程,了解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基本范畴,选择可行有效的评价方式,设计优质合理的课程内容。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课程平台已经建设得非常成熟。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可以尝试引入国外的优质课程,同时也可以推送我们自己的优质课程在网络上以供相互学习并承认学分。所有这些的前提条件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紧密联系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

课程的互通不单单是师资传授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容设计是否和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相连。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全世界所公认,所以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地域限制。要打造品牌效应,各高职院校要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找准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更多的内涵建设。如省教育厅可以通过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不同职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数量、名称、学习时间和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学习领域课程的框架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实现省内高职院校课程的互通互联,进而延伸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通互联。各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适时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突出和重点建设优势专业,集中资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

另外,各高职院校在国际教育合作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顾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要适当开设各沿线国家的相关语言类课程、中国的传统文化课程、各国的民族文化课程,保证在辽宁省留学的人员不仅只是在我国和其本国就业,还可以到其他沿线国家实现交流和就业,真正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国际合作铺设道路。借助于孔子学院及上海合作组织,搭建辽宁省高职教育与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教育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用课程魅力宣传辽宁省的教育品牌。辽宁省历史悠久,又是中国满清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打造具有辽宁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课程,提升我省职业教育的知名度,增加吸引外来留学生的机遇[6]。

(四)师资培养的互联性

前面提到的质保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能够具体实施开展,关键在于师资的水平,师资的水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实现教育互通互联首先是对师资的培养和互通互联。无论对接任何教学模式,首先师资队伍要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整体实施方式要非常熟悉,所以要加强先进教育经验的交流,提升教师的执教理念。师资培训要想取得实效性,需要在相关国家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的过程,至少要按照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时间进行跟踪学习,即使教师可能教授的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但是也要了解和熟识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性和延续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沿线国家的优质师资到辽宁省高校任职,至少也要三年时间,保证教学全过程的连贯性。

师资培养和引进才能实现教育上完全的互通互联,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对我们的师资进行汉语言文化和沿线国家语言的专业培训,在授课的同时能够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引用沿线各国的民俗经典,让留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很快产生共鸣,互相融合。随着我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很多留学生首选和向往的留学地,辽宁省也更应该借此机会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到辽宁省留学、就业和居住。

三、促进与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共赢的战略举措

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充分认识到来华留学的作用并提高了重视程度。教育的互通互联是个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引进或输出。2010 年,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2014 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首次提出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7]。2016 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李克强总理曾提出,“留学事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留学工作培养汇聚人才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建设。”只有国家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制规范和留学政策的保障措施,才能够保证教育国际化的顺利推进。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增强辽宁省高职教育的魅力,促进更多的留学生来辽宁省留学,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办学,对我们的优秀学生推荐留学以及互聘互培师资。这样不仅能增强优秀人才的流动,也会促进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往来。留学生中会有一部分留在本省就业和定居,这不仅弥补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将沿线各国优秀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引入辽宁省,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机遇大于挑战,若想实现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共赢,要做好战略性的举措[8]。

(一)高度重视,优化顶层设计

与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要充分认识到留学生来辽宁省留学的重要性、后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线各国政府及国内各级政府要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计划出发,合理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文教交流,不断开拓合作领域,开发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开放互通互联的合作框架[9]。

(二)完善机制,保障改革创新

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制定留学生奖励补助机制及相关文化差异管理政策,通过设立奖学金机制等方式为留学生提供生活所需的各项保障。要为来辽宁省留学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条件,营造环境,吸纳留学生在我省实现就业,用更多的机制和保证措施留住人才。

(三)夯实基础,促进交流合作

与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推动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互认、课程互认是教育合作工作的基础,夯实这一基础,才能够保证教育交流合作的顺利开展。要增强沿线国家与地区间校际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师生访学、专题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教育合作的深入[10]。

综上,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我省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开辟了一种新路径,也为开展国际化教育合作创生了一种新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借鉴本科院校、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开拓国际化教育合作新途径。在成熟的战略发展框架下,有法律制度和激励政策保驾护航,要积极探索教育的互联互通,人才培养的互认互用,推动辽宁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互通辽宁省一带一路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