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与突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身体面向*
——评韩雄飞《身体的变迁: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形象》

2022-03-18任贵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书写身体

任贵菊

(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儿童是人类必然经历的存在形态,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场域独特而不可剥离的一脉。作为儿童文学研究核心的儿童具有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属性。惯常研究视界聚焦儿童的性格、心理、情感的成长变化,并在与成人比照中定义儿童形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存在更为具像化的表现和载体——儿童的身体。新作《身体的变迁: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形象》一书正是以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向度作为基点,展现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儿童形象的发展面貌。该书在儿童文学的母题之下,紧扣身体之维,钩沉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呈现出“通”“专”“精”“深”四个特点。

首先,通为视野之通。该书以五四启蒙主义儿童身体的“发现”为起点,打通时期阻隔,揭示了百年儿童文学身体书写生发的土壤,以及儿童身体(形象)的变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平等、解放等思潮催生了对儿童身体的“发现”。 在这种“发现”之下,论者总结了三种儿童形象,分别是被损害的儿童形象、被神化的儿童形象和写实的儿童形象。三种儿童形象既是五四儿童本位观念在儿童书写领域的投射,又是本土儿童身体书写发轫期的具体表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儿童身体属性发生改变,由作为个体的儿童转变成具有阶级性的儿童,革命的话语和战争的硝烟重塑了儿童身体和精神气质。新中国成立后,去身体化符号式的“新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儿童身体成为教育儿童的一种工具,儿童定位也游移在“成人的缩影”和“儿童的本体”之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个体觉醒带来了“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复兴。论者通过对暴力与跨暴力的儿童成长、儿童身体自我表现意识、儿童身体性意识觉醒、病儿与死亡等维度的具体文本剖析,勾勒了儿童本位理论下儿童形象的个性化建构和儿童身体的具象性书写。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呈现出多元化书写景象,该书提炼了日常生活中被金钱异化和被教育功利化压制的儿童形象、外出务工大潮中的留守儿童形象,重述了战争题材中小战士形象和儿童幻想作品中的诗化儿童形象,展示了多种潮流融汇的21世纪儿童形象的可能性。

该书对儿童身体在文学场域的登场、发展、分化的论说,突破了时空局限,融汇了多种思潮和社会历史语境,体现了儿童文学研究视界之“通”。

其次,专为主题之专。该书在众多儿童文学研究方向中选择身体书写这一面向,并一以贯之地围绕“儿童身体”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揭示了儿童身体在儿童文学中的多重意味。其一,儿童身体作为儿童与成人权力不对等的原因之一,体现了生物意义上儿童身体的弱小,产生出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弃儿、童养媳等成人压制下的儿童形象。其二,儿童身体动态生长带来的可能性,丰富了儿童成长叙事可书写的层次。如该书中分析的革命战火中的复仇式、送信式成长,以及对身体力量的礼赞等,都体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来自外在环境和内在身体发育的不同影响。其三,儿童身体是“儿童精神”的宿体,这里的“儿童精神”不仅指儿童拥有的精神,而且也可指成人的儿童化精神。儿童身体的初生性和不成熟性,带来了作家对弱小的同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纯真的向往,展现了原始的人的欲念本性和精神原乡的牧歌情调。其四,从儿童身体的社会意义上看,儿童如何参与社会生活,以何种姿态参与社会生活,反映了不同时代语境制约着儿童身体书写,儿童身体书写也折射出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认同的歧义性。

立足“儿童身体”这一专门性主题,该书凸显了中国儿童文学对“儿童身体”关注的后滞性和前瞻性,在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程中,摸索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连续脉络。

再次,精为文本选择之精。该书回望中国百年儿童文学史,并在其中攫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论著,体现出文本支撑维度的审视性和思辨性。该书从陈独秀《关于“儿童文学”》、周作人《儿童的文学》等理论建立肇始,提炼出启蒙时代鲁迅《狂人日记》、叶圣陶《阿菊》、冰心《最后的安息》、凌叔华《小哥俩》等作品对儿童身体的“发现”;救亡语境下胡也频《小人儿》、张天翼《秃秃大王》、茅盾《大鼻子的故事》、李心田《闪闪的红星》、徐光耀《小兵张嘎》和丰子恺童话等作品对儿童身体作为战争“注脚”的思考和硝烟之外游戏随性的表达;新中国成立后吕治范《采蘑菇》、马烽《韩梅梅》、张天翼《罗文应的故事》、胡景芳《晓英入队》、陈炎荣《省城来的新同学》、任大霖《蟋蟀》、浩然《大肚子蝈蝈》等作品中体现的集体主义规约下儿童身体形态和工具性书写;20世纪80年代新的历史时期常新港《青草的骨头》、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三三《我童年的秘密》、曹文轩《草房子》、殷健灵《纸人》等作品中反映的“儿童本位”倾向和儿童作为独特个人的具身性塑造;21世纪儿童文学分化期彭学军《北宋浮桥》、常新港《陈土的六根头发》、秦文君《小丫林晓梅》、王安忆《上种红菱下种藕》、徐玲《如画》、曹文轩《火印》、赵丽宏《童年河》等作品在新的经济、科技、价值观条件下展现的儿童形象的多元化和时代性。该书在文本层面优中选优,这些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缩小版,又可称得上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精编版,体现了作者在浩繁书海中的辛劳求索,以及对艺术品格的坚守和追求。

最后,深为论述之深。该书表现了论与述结合的较高水准,平行中潜在层层递进式地逻辑结构为说理搭建了有效形式。除上文所言打通时代的时期并峙方法外,对具体论述点的深入挖掘体现了作者的深厚笔力。如在第四章第二节劳动叙述中儿童身体的价值呈现中,作者分为四个层次:其一,劳动作为评判儿童成长的标尺;其二,以体力劳动为中心的儿童身体审美观;其三,劳动:作为儿童成才的主要途径;其四,爱劳动:作为榜样的儿童。作者以劳动和儿童身体为中心议题,论述了儿童身体成长、审美、成才和榜样四个维度与劳动的缠绕关系,从儿童身体的生理成长、精神审美到理想形态的递进和升华中,反映建国后劳动观下儿童身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追求。在这部分论述中,作者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特点、新的价值理念下人的物质精神状态等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种原理,深入发掘了儿童身体在劳动这一关键词统摄下的工具化表征,及社会对儿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这种写法加深了对儿童文学身体问题思考的深度和表现度。

该书尤为可贵的是结合当下时代与社会语境,提出了对儿童文学身体书写的前瞻性建议:其一是将儿童身体与思想情感相关联,塑造立体儿童形象;其二是注重典型化塑造和正能量引导;其三是儿童身体书写需要与时代相结合;其四是儿童文学中身体书写应具备生命强力的指引。这四点期待和建议从儿童文学内外部发展、儿童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儿童生命力、儿童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多个维度,立体化、可实践化地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总体而言,韩雄飞《身体的变迁: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形象》一书展现出以儿童身体为核心,对儿童文学诸多问题的发掘和研究,展现出了青年学人的新思考。身体作为人(儿童)生存的根本,具有不尽的言说空间和阐释价值,对儿童身体的发现、描绘、思辨、阐释具有“认知自己”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书写身体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