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研究

2022-03-18合肥学院旅游与会展学院蔡灵美张业臣

成才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 合肥学院旅游与会展学院 李 娜 蔡灵美 张业臣

0 引言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下乡”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二十多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三下乡”育人作用

1.1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三下乡”是培养大学生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人民利益相结合,紧跟党的路线,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劳动,参与到校外的活动中,接触各行各业,通过劳动加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围绕当地的社会发展,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层发展做出贡献。

1.2 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获取校园以外的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架构。通过实地调研,能够获得最真实的数据,了解国家发展的现状,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接触各种知识、加强自主学习、进行社会调研、处理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课堂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再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三下乡”过程中,学生在直接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独立地去探索知识。

1.3 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服务社会有效的载体之一,大学生“三下乡”主要是深入基层,大学生能够自己体会、分析、探索,能够关注国家政策、关心社会人民生活、鼓励学生志愿服务等,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1.4 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综合素质能力却有待提升,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缺乏团队组织能力,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独立思考能力差。在“三下乡”的过程中,需要大家合理的分工,相互配合;还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成员的写作能力,学生需要撰写项目策划书撰写新闻稿、活动总结、撰写调研报告等;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

2 大学生“三下乡”现存的问题

2.1 师生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不足

虽然大学生“三下乡”每年都进行开展,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各个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开展的方式比较单一,“三下乡”的活动内容重复。指导老师大多数由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老师担任,并不能在相关专业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专业老师参与力度不够。而学生方面,队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选拔,对于“三下乡”的项目内容了解不够。大学里因为经费有限,而社会企业的赞助资金渠道不多,团队成员募集人数受限,无法招募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团队人员结构比较单一。一些家长对学生参与 “三下乡”持不支持的态度,认为只要学好校内知识就可以了,这也反映了一些家长教育理念比较保守。

2.2 活动形式单一

高校在开展“三下乡”的过程中,项目重复性较高,少了一些创新性和趣味性。团队没有进行深入地前期调研,招募一些有专业背景、兴趣特长的成员。在“三下乡”开展的二十多年以来,社会一直在进步,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三下乡”的活动的内容却和十几年前的活动内容有着高度的重复性,与我国的社会热点不能够紧密结合,形式上缺乏创新性。

2.3 实践地点不稳定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很多时候都是随机选择实践地点,无法做到真正在乡村进行长期性、持续有效的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无法进行长远发展地建设乡村,与地方村民也无法建立感情基础,与地方发展也不熟悉,需要再次进行调研、对接,地方无法与高校建立长期联系。

2.4 宣传力度不够

通过对大学生“三下乡”有效且广泛宣传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地积极性,但是部分高校对于“三下乡”方面的报道不够,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没有运用两微一端,专题网站进行宣传。对于团队成员没有进行写作能力培训,培养团队的通讯员,“三下乡”团队没有发掘一些报道资源,比如活动中一些鲜明的事迹。

3 推进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 优化团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在“三下乡”之前学校应积极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三下乡”活动,相关部门如:团委、学生工作处、思政教学部等应开展多种形式讨论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等。“三下乡”团队成员可以从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热爱志愿服务的学生中进行选拔,根据不同成员的性格特点、专业背景进行选拔。指导老师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指导,比如思政教师、团委老师、专业老师等。应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团队老师全程指导,贯穿活动全过程。

3.2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应不断进行创新形式,高校可以调研基层发展现状以及学生专业背景和特长兴趣进行实践内容设计,鼓励团队跨专业、跨院系进行团队建设,由指导老师进行把关,丰富活动内容。

3.3 高校、政府形成合力

高校作为“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人才等资源,建立学校和农村的合作平台,可以充当一些企业和基层联系的枢纽,促进农村发展。团队师生应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帮助广大群众,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高校可以利用校友资源充分发掘实践基地,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比如一些师范生可与地方学校进行联系,医学生可以与基层的卫生部门联系,促进地方发展。

3.4 运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可以加强宣传,在每年“三下乡”开始之前召开宣讲动员大会,宣传“三下乡”的活动意义,可以通过上一届的学长学姐进行发言交流体验,给予指导;建设相关的活动专题网站,设置不同板块,提高大学生对于“三下乡”的认知度。可以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宣传。在“三下乡”过程中,通讯员要发掘一些先进事迹、典型案例进行报道。“三下乡”的一些图文资料、影音视频可以在网站上投放,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评比。

猜你喜欢

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