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杂性理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策略

2022-03-18杨菁

关键词: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复杂性

杨菁

摘    要:文章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复杂巨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在教学中坚持方向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多样性相结合,保持约束性和主体性之间的适当张力,促进无序性和有序性相融合,并参照元系统的方法论,使组成要素的微观涌现性和对开放系统的自主适应性辩证结合。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突出个体性,正确定位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内容的守正与创新,坚持系统观,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复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86-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程度,而立德树人目标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程度如何是一个长时段演化、多要素合力、不容易量化的结果,其间蕴含着客观的复杂性,进而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关于系统复杂性的内涵,钱学森有明确的解释,“如果子系统种类很多并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又很复杂,这就是复杂巨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又是开放的,就称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由此可見,这里讲的复杂性特征内涵了组成要素的规模化和差异性、系统结构的层次化和多样化、系统环境的开放性等,它们构成了复杂巨系统的发展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活动,具有复杂巨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应当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分析框架系统、整体地展开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一)系统规模的巨型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公共必修课,目前已经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循序渐进、具体完备的课程体系和专职化、庞大的教师队伍。从学校数量、学生数量、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规模是巨大的,而庞大的系统规模进一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复杂性,包括不同课程的交叉内容应该如何处理、不同年级的课程应该如何有效衔接、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素养等。

(二)构成要素的异质性

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不同的要素结构。从教学过程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从教学目标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分为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教学内容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不同时期教学内容还有不同的表现途径,如中国梦教育、劳动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等。上述要素彼此关联,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也加大了课程整合的难度。

(三)系统运行的非线性

非线性相对于线性而言是更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所在,具有变动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体,统一的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呈现的是线性特征,不同的专业类别、学生层次、时代环境、教师水平和教学方法呈现的是非线性特征。非线性的存在彰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复杂性,但是它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虽然非线性的存在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和方向,但是它也构成了主体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条件,从而增强系统的组织调节能力,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四)系统环境的开放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决定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学校不可能完全封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环境的影响是复杂、开放、易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环境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大环境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小环境,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混杂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人的影响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叠加的,整体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二、复杂性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论启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视,有关教授理论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提升,有效地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问题,例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程度不够,学习目标有偏差,多数是为了学分而学,教师在平衡理论教学和社会需要、学生需求和课程要求的矛盾时常常难以自处,顾此失彼。诸多问题的存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复杂性思维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

复杂性科学认为,决定事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能将多种因素的作用简化为一种因素,也不能仅仅突出某一个因素的主导作用而弱化其他因素的作用。埃德加·莫兰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中借原人进化过程的影响因素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所有这些特点都是根本的,但是对这个进化过程来说,它们特别是互为前提的”[2]。莫兰对多种因素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因为分离这些因素并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的涌现性特质恰恰在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保护和促进多样性的统一性和存在于统一性中的多样性”[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性是指教学过程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培养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现实生活中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教育对象摄取信息的庞杂化和由之而来的思想的多元化等因素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方向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多样性相结合,做到既贯彻方向性,又兼顾灵活性,以增加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整体性和个体性并重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不同于简单的还原论,也区别于传统的整体论,还原论是只见部分不见全体,整体主义则只见全体不见部分,两种方法都依循了简单化原则。复杂性科学的系统方法论超越了二者的简单化思路,“它通过统合两派各自所有的部分真理来寻找一个理解原则:它不应该为了部分而牺牲整体,也不应为了整体而牺牲部分。重要的是阐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互相凭借”[4]。“统合”这一词表明,复杂性科学对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超越不是完全的否定和抛弃,而是要坚持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包容基础上的创新,辩证认识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在超越思维的主导下,莫兰提出了“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整体小于部分之和”是说“部分孤立之时所有的优良品质会在系统中消失”,换句话说,“所有系统,甚至包括那些引起涌现的系统,都会对部分加以约束,约束就是对部分进行限制和束缚。这些约束、限制和束缚或者剥夺或者压抑各个部分的优点或属性”[4]。由此,复杂性科学强调要重视和提升组成元素的个体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明显的约束性(整体性)和主体性(个体性),约束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统一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时长、教学内容等定性规定,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都具有突出的个体性,与约束性形成对立和挑战的态势。根据复杂性理论,我们应保持约束性和主体性之间的适当张力,只有存在适度的约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维持有序的状态;只有尊重个体的发展规律和创造性,才能使教学形成上下联动的协调效应。

(三)坚持有序性和无序性融合

有序和无序是世界存在的两重性逻辑,绝对有序构成的世界和绝对无序构成的世界均不可能存在,唯有二者的共在及相互作用才是世界存在发展的动力。有序和无序的不可分离性开启了与不确定性对话的大门,“这个宇宙从物理的相互作用出发自我产生的时候宇宙的有序就产生了,同时也产生了组织和无序”[5]。莫兰提出了有序和无序进行对话的四联式概念框架“有序—无序—相互作用—组织”,以及在相对应的环境下应对无序的策略。“复杂性思维是用有序性的原则、规律、算法、确定性、明确的概念武装起来在迷雾、不确定性、模糊性、不可表达性、不可判定性中进行探索的思维”[5],这二者组织起来的方式对认识和把握事物有重大借鉴意义。

教师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系统时,要认识到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过程和人的思想行为发展有规律可依循,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性、可预见性和有序性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环境具有易变性、偶发性和无序性特点,人的认识有局限性和无规律性,这些不确定性是不可预见且不可消除的。我们能做的是重视无序性的客观存在,促进无序性和有序性相融合,将无序性的破坏作用转化为创造的积极作用。

(四)参照元系统的方法

复杂性科学发现了逻辑的矛盾和不完备性:“一个解释系统不能解释其自身,一个说明性原则对其自身是盲目的;定义者不能被自己所定义。[6]”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复杂的元系统,借助外在于系统的资源和方法考察系统、审视矛盾。而元系统本身也会包含一些自身无法回答的问题,需要借助于元—元系统,以此类推。元系统是相对于系统的封闭状态而言,简单化思想把系统孤立、分割、封闭、静止化,遮蔽了系统的动态变化、涌现性特质和关联性,无法达成对系统的完整认识和解释。元系统是对系统的扬弃和超越,它将系统对象化,通过主体对对象的反思进行理论整合和建构。在此基础上,主体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都被纳入到系统的认识中,从而论证了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其课程价值不能仅从课程本身来理解,而应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與社会元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要素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反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贡献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需参照元系统的方法论,使组成要素的微观涌现性和对开放系统的自主适应性辩证结合,从而形成对思政课系统复杂性的恰当认识。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然要依据复杂性的方法论原则,着重考量个体性、多样性、无序性、元系统等易被忽视的因素所能发挥的作用,全面系统地提出应对策略。

(一)突出个体性,正确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性主要针对教师(施教者)和学生(受教者)而言,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学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辩证统一地分析二者的关系。首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起缘于教师对课程体系的熟识以及对贯穿于课程中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所拥有的专业度,表现为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掌控、教学方式的运用、课程效果的测量等。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开端和前提条件,但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主观选择,这就与教师的主导性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进而导向了对“教”与“学”本质的理念探讨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厘清矛盾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探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提出解决路径。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教”是职责、是手段,“化”才是精髓,化“所是”(个人层面)为“应是”(社会层面)是“教”的最终目的,“教”是化育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双重目的的统一。

“学”也带有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属性,它思考的是“个体如何通过主动的自我修养和学习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7]。对受教者而言,“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教”能否实现目标取决于“学”这个内因,而“学”是否会将所学内化又取决于所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矛盾就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掌握学生的思想需求,把课程的意识形态目标跟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并论证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更是人生发展内在要求的必修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和惰性,化被动为主动,并在教学相长的意义上促进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二)把握多样性,促进教学内容的守正与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性——要传达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能担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我们必须坚持目标、方法和立场的统一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通向目标的道路是多样的,不应该用千篇一律的规则和模式束缚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以免造成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和冲突,进而限制教学的实效性。换言之,关注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统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面向生活世界,与时代对话,与社会问题同频共振,才能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在把握多样性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碰撞和多元价值的差异带来的挑战,直面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8]。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样性包括理论体系和价值的多样性、学生思想实际和需求的多样性、客观存在和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把握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要把多样性的内容全部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教学过程应处理好内容的多样性与有限的教学容量之间的关系,对此,专题化教学是不错的选择。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内容素材,构建专题化理论体系,通过对个案的分析讲授,串联更多的知识点和价值观,比起泛泛而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系统观,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应打破以往单兵作战的思维模式,用系统的思维推动协同育人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是指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促进各个育人环节和要素的有序衔接、整体统筹、相互协作。第一,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促进理论讲授与实践运用的结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协同育人的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教学形式和教学时长的限制主要着力于价值观传递及相关的知识诠释,教学效果只能通过理论考核的方式检验,至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转化则是短期内无法评价的方面。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实践层面,对理论阐释不够深入全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第二,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课程的关系,应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格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改变教学中“两张皮”的现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也有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第三,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段差异,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格局。不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只有把握各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才能做好各个阶段课程的衔接工作,避免内容的重复性,增加理论深度,从而统筹推进课程的一体化建设。第四,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因素,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调查研究显示,“学生的家庭环境、所属学科专业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认知”[9]。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的教育不仅是前后的衔接关系,也具有同步进行、相互渗透的特点。

(四)发挥能动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它的本质在于实效性,因而它的使用必须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这是由学科特点和课程属性决定的。通过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确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定位,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第一,进行教学方法观的改革。教学方法观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灵魂”[10]。教学方法观必须超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基于“学”而设计“教”,从而增加教學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第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当下学生群体成长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对信息化手段依赖性很强,对新媒体等信息呈现方式非常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跟踪学生兴趣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包装教学内容、阐释价值理念,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逻辑延伸。实践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锤炼精神信念,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第四,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反馈,目的在于促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改进,不应成为悬在教师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迫使教师为追求片面的高分而用花哨形式取代其深刻内涵来讨好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始终坚持以内容为根本的原则,着力于阐释理论的思想性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传导。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    法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6).

[2][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3-44.

[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

[4][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0,106.

[5][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1,185.

[6][法]埃德加·莫兰著.方法:思想观念[M].秦海鹰,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5.

[7]杨柳新.《学记》中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学[J].兰州学刊,2010(8).

[8]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

[9]彭晓伟,蔡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学情调查与守正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10]郭凤志,热合木江·巴拉提.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1727500520324

猜你喜欢

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复杂性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