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设计类学科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2022-03-18张卫亮战晶赵惠英

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模式乡村振兴

张卫亮 战晶 赵惠英

关键词:设计类学科 职业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1-0090-04

引言

职业院校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学、艺术与科技(特设专业)。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职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正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深刻转变。

在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设计驱动过程中,有效地推动联合社区来进行推动乡村的设计,这个工作方式也显得很有成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乡村设计中心(CRD)”在过去四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把联合乡村社区作为核心的研究工具和技术,该中心主任索伯克(Dewey Thorbeck)明确指出,“将乡村社区和研究机构联合为一个整体,使区域性和本土的机会链接起来明确问题的方向,并让他们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而在国内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在南方如火如荼、红红火火的展开,如中国优秀美丽乡村案例田铺大塆、樱桃沟、三瓜公社等。在城市不断扩张的今天,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乡村收缩已然成为一种常态,由此带来的土地资源被掠夺、农村持续“空心化”、人居环境破败、特色文化缺失等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解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如何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关注红色基因、优秀文化传承,进行旅游次目的地建设,并通过乡村规划设计,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东北地区设计类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热情参与其中,师生齐心协力,南北兄弟院校互动串联,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模式,参与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达到学生技能提高,产业布局合理,增加居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这是亟需为东北乡村解决的问题。

一、东北地区设计类职业教育支撑乡村振兴建设进展

近几年来,国家助力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并积极推动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未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趋势下,通过市区、县域设计类专业职业教育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所创造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从村庄数量来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加快,中国乡村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减少。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18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中国的村庄数量减少至244.9万个,同比减少了6.4%,较2010年的273万个,减少了10%。此外,中国建制镇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乡的数量不断减少,2018年,建制镇和乡的数量分别为1.81万个和1.03万个。乡村数量虽有所下降,但絕对数量依然较多,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但是,尽管近年来中国的乡村数量有所减少,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相矛盾的,所以通过职业教育师生参与,积极支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加方便、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在2020年吉林省乡镇振兴发展过程中,国家创建第二批特色产业小(城)镇共计29个,其中:培育类25个、规划类4个;特色产业小镇22个、特色产业小城镇7个。综合上述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现代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也就更需要东北地区设计类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振兴建设。

二、东北地区设计类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东北地区设计类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和东北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动态分析,普遍面临着职业教育融入乡村不够,乡村产品实用性、审美性、创意性不足,乡村设计空间或产品千篇一律,缺少创新,特色不明显,审美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

(一)东北地区在全国相对经济发展慢,职业教育程式化,办学思想保守,在教学模式、学校发展定位、育人模式、设置课程教学、服务乡村实践等方面存在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面临“眼高手低”“理论和实践偏弱”等实际问题。

(二)东北设计类职业教育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不高,目前职业类设计教师实践乡村建设少,教学和劳动的融合度不高,专业化发展相对弱,文化理论挖掘不够。造成相关乡建作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针对东北地区的专门设计和地域文化特色,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很多设计案例都是雷同的,不能表达出不同美丽乡村的特定属性,无法让人联想到当时当地特有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内涵精神。

(三)东北设计类职业教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案例作品的文化内涵不足。大多数美丽乡村建设案例里文创产品创意单一,都是简单直接地套用类似乡土元素的形态和纹样,比如印有伟人头像的杯子、名言诗句及生活用品、农用工具等仿真玩具等,未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设计产品当中。缺乏如东北抗联精神文化创意产品和场所精神建筑的创新设计应用。

(四)东北设计类职业教育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品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美丽乡村建设所使用的材质、造型、工艺、美学设计理念等方面严重滞后,多元化时代人们对美丽乡村的置身其中、游玩期望值和需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不仅要注重其精神内涵的同时,还需关注其趣味性和用户体验。

(五)东北乡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因素造成职业教育与乡村建设脱离。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职业院校多在城市,乡村在偏远地区,造成信息、交通、思维意识的发展不对等。造成设计类职业教育远离乡村建设,造成脱节严重,设计类职业教育目前这种教学系统瞬间万变的乡村产业、乡村人口、乡村环境,也直接影响乡村产业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相关设计案例附加价值低,缺少专业设计研发机构,人文资源品牌性并未在相关美丽乡村建设品牌中凸显出来,整体营销品牌包装粗制简陋、缺乏美学价值等。

三、当前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的主体对象

当前的乡村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着四大项目主体,分别为政府、建设运营商、农民和客户。

(一)政府: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级政府的核心诉求是:强区、富民、环保,他们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使当地农民致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建设运营商: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承担建设运营职能。建设运营商的核心诉求是与钱有关的四个方面: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怎么生钱、快钱和慢钱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三)农民:农民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是发展乡村振兴事业的主要决定因素。

(四)客户:市场和客户是项目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各个项目所面对的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实际情况,根据职业教育针对性,师生一起深入调研乡建项目的实际缺口及需求,最好通过调研,并制订好优秀的设计方案,尽可能满足四大项目主体的需求,在服务体系建设和乡建品牌建设上巩固完善,达到最终多方共赢。

四、东北地区设计类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模式

(一)互通有无,城乡联动,创新挖掘东北优秀地域文化

在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创产品的研究开发,发挥好职业技术学校老师和学生科研设计力量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相关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为此做了大量深入研究,比如在国家乡村振兴建设中探索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红色旅游开发等方面,少数专家关注到利用抗联遗迹遗物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如曲景慧在《东北抗联遗迹遗物红色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指出,“东北地区在设计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产品过程时,要充分发挥出当地抗联遗迹遗物的作用和优势,同时结合旅游文化体验的相关理论,创新红色旅游文化产品”。

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师生参与,以东北抗联文化挖掘与保护为目的,将红色文化、东北抗联地域特色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完美结合,将抗联精神和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研发,从而直接带动东北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图1)。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媒介,却存在诸多设计方面的问题,不能满足人们对其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更高层次的追求,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直接反映本地区的文明程度,對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和个性魅力作用巨大,是特色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对推动东北抗联文化传承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意义重大,东北抗联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有益于当地居民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过后,促消费、增活力,全面恢复正常生产,分析如何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变成图形符号语言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把勇敢顽强、前仆后继、不畏艰苦勇赴国难的抗联精神和民族性格以图形化文化创意产品衔生出来,形成东北抗联文化视觉名片,有效提升了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

(二)重构重塑,齐心协力,促进乡村全方位振兴

促进设计类职业教育与乡村全方面事业的完美结合,一定程度上,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创新和乡村的发展密切接触,在多元化时代适应乡村的快速发展,满足乡村发展建设的需要。传统乡村空间环境的重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建筑形象重构、空间功能优化重组,传统文化的重塑。这是乡村振兴道路中的必然环节。但现有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传统村落在改造中,很多传统建筑的保护无法落地实施。从我国乡村传统理念出发,站在城乡统筹规划的视野下解读乡村改造中的难题,结合在东北地区乡村建设实践,总结出传统乡村改造“风貌延续”“保留传统”“应对变化”等策略,为乡村建设提供重构思路。寻求政策引导,将文创产业和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等政策相互结合,对乡村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深入挖掘,组织相关的专业开发团队和合作平台。

通过职业类师生齐心协力的参与建设,最终达到满足联合国组织提出人类幸福的共同目标:无贫穷;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减少不平等;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和平正义和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支撑,还要最终达到国家乡村振兴,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振兴;很好地做到了精准促进乡村振兴,农特产、民宿、乡村旅游的升级设计,比如以东北抗联文化挖据与保护为目的,将红色文化、东北抗联地域特色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完美结合,将抗联精神和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研发(图2)。

(三)互联共生,锚定路向,师生村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教育参与乡村建设,通过师生的融入和村民的沟通交流,也能发挥好良好的知识传播效应,间接带动乡村村民文化素质提升,学生也间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在职业教育参与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建设中的受益者和参与者。村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乡村建设中重要的要素。建设者充分的发挥村民作用,自下而上的建设方式,是更好更高效的建设方式。往往建设者在村中改造出部分示范区和样板房,村民便会效仿而为之,民间从来不缺少智慧和创造,我国几千年来的民居建筑,从来没专业的设计师参与,更多是百姓参与并自发建房。在村中树立一种标杆,让村民自发的“复制”和“粘贴”,最终,会出现大批量合适自身生活生产功能的自主改造。每个村民由于个体差异性,文化不同,习俗不同,审美趣味不同,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同,这样的差异化、多元化,建筑风貌在统一中又有差异性,风貌在传承中又获得了“意外”的创新。这正是所想要看到的。最终实现东北美丽乡村产业圈、环境圈和人文圈的三圈共建,促进现代农民间接学习知识、自然生态圈建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项合一,直接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最终促成设计类职业教育与乡村全方位振兴的协同发展与功能耦合。

通过依托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职业教育支撑带动,比如研究红色基因为依托挖掘一乡一俗的特色,打造“东北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可复制模式,达到旅游次目的地的开发建设目的,让乡村成为“可居、可食、可游、可赏”的旅游次目的地,让乡村成为留得住人才、吸引得了游客,让新型村镇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其中需要不同专业的职业高校同学献计献策,深入到群众中,汲取当地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滋养,并反作用投入回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图3)。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多点开花,逐个击破。如产品专业学生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合作组合乡村农产品相关产品的设计包装、绘画、策划等大赛;如美术学专业学生可以深入乡村小学中,通过对小学生美术美育教学,通过绘画乡村的植物、动物,并由学生提取相关元素进行设计相关农产品包装,由广告专业同学进行形象的拍摄宣传推广营销等。从而达到美丽乡村的全方位提升和乡民、职业高校学生的合作共赢。可以使职业教育师生执着追求同时具有技术性、创新性和生态响应性特质的修复型的乡村作品设计,反映不同风格,无需有怀旧,无需有现实。更好地通过对相关作品案例的批判方法体现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作品空间、创意和使用上的包容性,乃至在手法、材料以及形状和形式上的经济性。著名建筑设计师让-菲利普·瓦萨尔(Jean-Philippe Vassal)曾说过,“我们的工作是解决约束和问题,并找到可以引发使用、情感和感觉的空间。尽管这一切曾经如此复杂,但在这个过程以及所有努力的最后,其结果一定要轻巧而简单”。最终,美丽乡村建设作品就像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的作品一样反映建筑的民主精神。正如两位设计师的一致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在美丽乡村中感觉良好,室内外光线优美,空气宜人,室内外流动畅通无阻时,美丽乡村设计建筑物才会变得美丽。

五、东北设计类职业教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展望

(一)通过设计类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乡村人口结构失衡。

根据最新吉林省统计局公布吉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中,吉林省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9个市(州)中,仅长春市常住人口有所增加,十年间净增加299531人,其他地区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由于东北地区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省会和发达地区,这里拥有更多的工作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一系列发生失衡。如果要改变现状,就要通过产业振兴乡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让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乡村建设中来。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相关产业带动,乡村文旅等项目带动,从而冲破城乡“枷锁”格局,解决城乡人口结构失衡,促进城乡经济产业发展。如通过长春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学校和当地乡镇政府联动,以“扶心”“扶智”“ 扶魂”“ 扶业”“ 扶志”为架构框架,以最终形成“以教促智”“以智促富”和“以富促教”的生态良性循环为基本目的,试图构建体现 “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等思想的职业教育精准扶农助农融合模式。最终要通过“以农为本”的价值观,寻找农村教育精准助农发展的“外推”与“内生”共同发展的发展路径,遵循“让职业教育学生有深造基础、有种地本领”“不但有理论还要有技术”的基本理念,推行“课程联动、课堂互串、产学基地、艺术产业、农村資源、高职院校”为一体的 “六促效”创新运行模式。最终吸引带动人口从城市流入乡村,解决乡村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二)通过设计类职业教育解决乡村产业结构失衡。

东北地区工业化带来的精细化合作生产方式化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开发等,复合型产业难以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统一大规模种植、运营、开发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师生深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共同创新全方面引领当地居民创业创收,促进经济直接发展,相应产业结构重构也就会根据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而调整,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利用。第一、二、三产业也就能更好、更有效地融合发展。例如浙江涨坑村具有习武的传统,村里1800多个村民几乎人人舞狮习拳。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团队以艺术驻村涨坑,挖掘村庄500多年的小洪拳、垒地狮等传统武术文化,提炼出“功夫涨坑”IP形象,并运用到村庄改造提升、产业植入等各个环节。“以艺术可以激发农村村民内生动力,用功夫IP把全村老百姓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建设发展中国村庄。“功夫涨坑”基于IP的村庄创作与升级是宁波市宁海县村庄艺术振兴的新探索。宁海县政府启动了“乡村艺术”项目,旨在通过引进艺术家等举措,激发村民内生的改造动机,就地就近取材、培养本土“乡建艺人”、挖掘乡愁元素、壮大农旅产业经济,以艺术为媒介寻求产业突破,实现共同富裕,浙江带头先行。

(三)通过从内外层面,多方协同,促进设计类职业教育建设未来美好乡村。

设计类职业教育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设计类职业教育要发挥协同服务和协同育人的社会功能,必须通过师生联动实际为乡村培育优秀创新人才,通过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优秀人才加入,通过师生和村民互动学习,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围绕乡村建设增强培训内容,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为师生和村民有效地开展系统化的乡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增强为乡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首先要为农村农民的终身生涯发展服务,即通过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文化教育,为乡民终身职业的确定和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其次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通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效的产业经济支撑;最后要为农村家庭的促进共同富裕服务,要为农村家庭提供相应的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从而培养大量“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家庭的共同致富提供智力支持。最终通过职业教育和政府、乡村多方共同努力,相信会在文化层面兴村,在人才层面强村,在产业层面助村,在生态层面美村。

结论

正如总书记所说,“乡村城镇化应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拒绝千篇一律的农村城市化,美丽乡村该有它自己的模样。此外,乡村的美丽需要保护,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东北的每个乡村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又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正是由每一个居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岁月的变迁形成的,是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美好乡愁所在。也是东北职业教育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出发点关键创新所在。设计类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通过师生、村民相互不断教育融入和科学实践,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及传统文化,使职业教育深深在东北乡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鸟语花香,神清气爽”,最终营造和谐愉悦的美丽乡村氛围环境,完美展现东北职业教育和东北美丽乡村的崭新面貌。

3514501908237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模式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