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研究

2022-03-17王焕云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指标体系思政

王焕云

(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高校思政课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已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多元性等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本文按照“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教学全过程评价逻辑,从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蕴出发,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蕴

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与改革绝不能囹圄于三尺讲堂之上,要动态地关注到课堂之外的内容,注重思政课教学课前准备与课后实效的部分,覆盖到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才能全面地捕捉到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全过程视域下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全过程参与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当中,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教学全过程中分别发挥规范教学标准、监督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实效的作用(见图1)。

图1 全过程视域下的教学指标体系

(一)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为规范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准把好“方向盘”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时俱进性,因此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有了更高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这门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国家政策、国内外形势,注重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等方面的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中。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可能会让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教学评价指标可以对教师“教”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评价教学大纲、集体备课等环节来进一步明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核心要素,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与针对性;通过评价教学素材、教学进程是否生动、新颖,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二)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监督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建立“防疫站”

思政课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也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但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多数大学生眼里思政课是为了拿学分而不得不上的一系列课程,“抬头率”低是目前亟须攻克的难关。因此,必须要利用好适当的监督手段,来确保教学环节能高质量完成。公平合理的评价可以正向增强思政课各主体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2]高校通过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态度、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吸收”,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在实践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将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注入“催化剂”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工科类的课程,通过期末考试这样一场短期的考核方式,基本上就能检测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判断出课程的教学是否有效果。但是,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属性,几张单薄的纸张无法检验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厚度”。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 L.)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基于全过程视角构建出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发挥出规范、监督的作用,更能动态地跟踪到教学反馈环节,分析教师、学生、社会等各个主体提出的问题,从知识、价值、技能三个方面探究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一旦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可以在下一轮的教学前有针对性地去改进,对现有的教学制度、教学设计等进行优化,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基本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统一性是对多样性的概括与要求,多样性是对统一性的丰富与实现。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指标的设定要有统一的评价理念,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减少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事实上,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带有主观价值判断的工作,所以高校能明确地意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等特点,顺应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来制定科学合理、价值正确的指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统一性,其次体现在指标的设定要有统一的评价目标。学生能否将在思政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在制定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关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转化到实际生活、日常学习、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发现和解决问题。高校通过制定评价指标来分析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才能一步步推进思政课改革,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标。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其中“全员育人”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要涉及多个主体,专家、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社会都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只有这样,教学评价才能全面而客观。要想充分动员“全员”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中,需要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例如督导听课、问卷调查、教师互评或自评、师生座谈等评价方式。综上可见,思政课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统一性源于多样性,一旦缺少了多样性,评价指标就会出现死板、守旧等问题。同样,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也离不开统一性,多样性的各种组成“细胞”,只有赋予了统一性的性质才能富有活力。

(二)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

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学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对于学习思政课的效果检测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因为,即便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的特点,但这一价值性的实现还是主要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来实现。这一突出结果性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基础的一环。事实上,通过“分数”这一定量的方式难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形式往往更关注结果。结果性评价虽然重要,但其不足之处亦很明显,因为“测试经常无法充分了解学生正在获取的智力和个人的进步”[4],无法了解到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在价值方面的变化。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中,我们尤其需要走出以往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忽略过程性评价的困境。在强调思政课知识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价值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强调要关注到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不同环节中的变化,通过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如出勤率、抬头率、积极性方面的变化以及综合能力是否提升等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效。这一教学评价的原则对教学班人数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关注到大部分学生甚至是每位学生的变化,规避大班师生互动的困境,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当然,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不仅要聚焦学生的成长,还要重视教师的发展。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态度、方式方法,为接下来优化教师的系列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上述分析,只有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强调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学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三)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思政课的建设,包括评价指标设定环节,都应该做到“动静结合”。社会环境、国家发展是不断更新的,是“动态”的。相比而言,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价值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静态”的。当前静态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若想适应持续动态发展着的社会,必须在遵循静态性的基础上加强动态性评价,重视持续改进、追踪评价。思政课需要将价值引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将理论知识从枯燥变得生动、从静态变成动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学生身体里,并使其一生受益。

一方面,从空间上来看,要将对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范围从校园拓展到社会。高校思政课的开展要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5],通过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效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而不只是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例如,高校可以与学校社团、社会公益机构、用人单位合作,通过为他们提供不同专业、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成果评价体系,追踪掌握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将思政课的阵地从有限的“三尺讲台”延伸到无限的课堂之外,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从时间上来看,需要基于全过程视域,遵循持续改进原则,将教学评价的影响从一轮教学活动延续到下一轮教学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循序渐进、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动态的反馈机制来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有评价信息的不断反馈,如督导听课意见、学生课堂互动建议等,可以让教师在该轮教学中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检测教学成效,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做出动态调整,从而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二是有部分无法在一轮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制度完善、教学创新等,需要具体分析现存问题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长期评价模式,积极探索改进路径,将触角延伸到下一轮教学活动中。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遵循以上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贯穿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构建(见图2)。

图2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教学前

在面对当今部分高校大学生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情况下,如何“准备”好一门思政课,让同学们愿意并有兴趣去听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前的准备活动,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工作,也是需要高校管理人员、专家参与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注重对于“人”的评价,而且要关注针对“物”的评价;不仅要覆盖到教学“硬件”的准备上,还要重视对于教学“软件”的评价。由此可见,教学前的准备活动重要且复杂,设定教学前的评价指标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准备活动的完善,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石。

1. 教学条件指标

改善教学条件是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够为接下来思政课教学活动保驾护航。教学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主要有教室环境、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学生人数等。从教室环境方面来看,评价时需要关注是否能保障教室网络畅通,满足网络课程的实施,配备网课所需要的麦克风、摄像头、电脑等硬件设备,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同步进行。从教学资源方面来看,有必要加强教学案例库、线上教学资料建设,方便学生线上学习或课后巩固。从师资队伍方面来看,评价指标的设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按照1∶350 的比例来匹配思政课专任教师;也要有质量上的要求,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专业的学术素养的教师团队。从学生人数方面来看,教学评价指标的设定要能够动态地、有针对性地关注高校是否在逐步控制教学班人数。在学校教师与教室资源能满足的情况下,需要优化好思政课教学班人数设置,改变传统动辄120 人以上的教学班学生人数,慢慢从以往的大班教学逐步过渡到“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再到“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其间以部分小班做试点,等到教学条件成熟后,再在高校推广小班化思政课教学。

2. 教学制度指标

高校思政课的“规矩”在于教学制度的制定。完备的教学制度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实际教学环节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高校需要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结合具体“校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指标的设置,主要包括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和培训学习制度。通过评价指标的设置,能够完善教学制度内容,更好地促进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良性督促,与教学开展环节协调互动,发挥出教学评价体系的系统性与有效性,让整个教学过程有稳定的教学秩序。

3. 教学设计指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前提。[6]教学设计包括理论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等,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关注教学设计中是否有清晰的知识体系、是否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创新的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设计包含学时设置、实践形式、实践目标等,对于该部分的评价应强调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目标的长远性,要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参与度,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中

“教学中”是教学的实施部分,更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中心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该环节中,教学评价应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通过督导听课、同行评价、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会等方式,考察教师理论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通过聚焦评价“教学中”的整个过程,发现课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优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 教学方法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思政课教师上课的内容虽然源于教材,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落实规定动作,但同时也不能被教材所束缚。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师针对教材是否有自己的解读,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授课。另外,还应关注教师是否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否创造性地利用好“死”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要看教师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结合“00 后”群体的特点与兴趣,用他们的话语体系去上好思政课。

2. 教学内容指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评价时主要关注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方面要考核教师能否按照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要求,将指定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讲透讲懂,不一味地迎合学生,只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体会到理论的魅力与思想的力量;另一方面要考察教师能否实时掌握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给出准确、合理的解释,对于学生提出的建议能够动态调整,及时补充新内容、新营养,让学生在思政理论课堂的魅力中浸润成长。实践教学部分,任课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和认知,才能为学生所信服,具有持久性。[7]教师不能将实践教学当作应付教学任务的负担,而是要转换思路,明确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其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话剧演绎小故事、绘本梳理党的历程、辩论、社会调研、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等,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 教学态度指标

教学态度就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8],是一种主观意识很强的概念。它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从教学评价指标设定角度来看,教学态度指标可以具体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首先,从认知上来看,需要考察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其次,观察教师是否能够热情、饱满地对待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充满耐心、爱心地对待学生。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情感态度判断出课程的重要程度,如果连任课教师都敷衍了事,“听者藐藐”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最后,从教师行为上来看,要考察教师能否动态把握教学进程,维持课堂秩序,调动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感染力,提升课堂抬头率。学生是教师教学态度最直接的感受者,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与认可程度。

(三)教学后

“教学后”是教学成果的验收环节,有必要通过学生、管理人员、社会等多主体评价思政课教学实效,从知识、价值、技能三个层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该环节评价指标的设定,能够发现在本轮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尚未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在下一轮教学开始前优化,形成教学闭环,让思政课在经过一轮轮教学活动之后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1. 知识指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系列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这是它的特点,也是考核的基本点。虽然,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偏向情感、意识形态的引导,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9],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不是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能够真正地学到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培养出理论思维与抽象思维。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为例,学生最终要达到理解并认同唯物史观的学习目标,无论通过何种学习方式,都必须明白“唯物史观”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掌握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通过与经典或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高校思政课需要通过设置知识指标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住相关知识点,在下一轮教学中就可以继续沿用现在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在该知识点上出现明显的丢分情况,则需要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在下一轮教学中完善。

2. 价值指标

“如果说专业课侧重于知识传授,那么思政课则更多侧重于价值塑造,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高校思政课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较强的价值属性。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应保持一致性,因此教学评价也要重视价值指标的设置。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核,除了在期末考试中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的设置来检验,也可以通过情景题的设置,如列举社会中的一些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当然,单从一张试卷难以看出学生是否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需要将学生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等更大的舞台上,通过跟踪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判断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方面是否朝着正确的道路驶进。通过询问班主任、同学,掌握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中是否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具有家庭美德;通过与学生实习单位建立联系,跟踪判断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发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解决。

3. 技能指标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既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国内外大事,也能将方法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上的问题。这种将知识转换为技能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高校从技能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来掌握学生在学习成果中的技能培养情况,为教学反思与优化提供依据。例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对学生本人、辅导员、同学、实习单位等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全员、全方位的数据收集,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在思政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调整状态、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这种方法能够科学掌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深入发现和了解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刻总结和反思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思政课指标体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