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00后”青年大学生异化消费问题

2022-03-17赛子龙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环球市场 2022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异化劳动

赛子龙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异化消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异化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在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同时,同样对当代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高等学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高校。2000年以后出生的“千禧”一代,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特点,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使用着“00后”独有的网络语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他们个性独立,性格张扬,拒绝随大流、朝着小众化团体发展;加之泛娱乐化、泛游戏化的影响,成为有着明显标签的一代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谈到异化消费问题,异化消费使人们对本质产生错觉和偏差,以“占有”的刺激和快感,使人们从“真实需要”转到了“虚假需要”,颠倒了“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使人远离了自己本属于“人”的本心和初心,变得欲望满身、欲壑难填,而异化消费的问题在“00后”这一代年轻大学生身上更加富有深意,意味深长。

一、“00后”青年大学生异化消费问题现状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了“商品拜物教”和“异化消费”的问题,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本质,充实了共产主义理论建设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诫人们,一旦人们毫无节制地把欲求当成必须,追求无度的物质和商品服务,人类将会被物化并陷入无尽的焦虑和恐惧。

(一)享乐主义滋生

网络上流传着“躺平”“内卷”等映射这一时期社会问题的时代特殊的派生词,同时,也左右和影响着“00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倾向。很多的“00后”出现了慵懒松散、精神颓废、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思想,他们使用父母给的金钱和生活费,追求物欲享受,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高与低、贵与贱的价值尺度,致使物化而进一步的异化。

(二)符号消费现象依然严峻

随着“中国制造”“国货之光”的商品发展,一批价格便宜、质量上乘的“国货”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但在“00后”中仍大量存在着符号消费的现象,比如被戏称为“十三香”的苹果13手机和一些青年大学生本不该使用和拥有的奢侈品,成了“00后”追捧的紧俏商品,另或,使用父母给的生活费去吃一顿五星级酒店的高档自助餐。炫耀消费、奢侈消费等为代表的符号消费,在“00后”的青年大学生中广泛存在。

(三)超前消费已成为常态

2008年以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并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接触资本金融市场的主要形态之一。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花呗”“白条”等贷记的超前购物和消费的方式,但对于“00后”的大学生,在使用这些金融工具的同时,超前消费对他们的异化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他们作为“人”的自由与平等。更有甚者,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消费的欲望,“裸贷”“套路贷”“高利贷”等这些对他们人身都有影响的非法借贷,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二、“00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方面出现的问题概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随着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断地深入和改革,形成了由原来的内循环转变为大循环,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和联合作战,形成了“大思政”的工作格局[2]。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在以实践为导向的背景下深度融合,培根铸魂。但在消费观念的引导和青年异化消费的研究上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青年大学生思想空虚无法抵御商家消费文化的刺激

“00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受到泛娱乐化、泛游戏化的影响,鬼畜、二次元文化已成为主要的话语主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娱乐化短视频、碎片化信息造成了他们缺乏理论深度和思想广度。而资本的逐利特性,表现在单方面对“消费文化”进行定义,通过对商品的过度包装、明星代言商品、广告宣传等方式进行营销,其本质是通过商品渗透消费,用资本控制消费,以至控制消费者,达到控制整个社会的目的。使异化消费成为人们逃避现实劳动、异化现实焦虑、痛苦的避难所,更体现了资本对消费进行控制,成了一种变相的控制社会的工具。

面对琳琅满目的过剩商品,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在没有接受系统哲学理论和人生历练的前提下,未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另一方面,异化消费在华丽的外衣包装下通过商品持续发力,随之使得人们跟风,形成了消费者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求、效用。而恰恰二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目前出现的这种思想政治亟待引导解决的局面。

(二)没有形成三全十育人体系的持续发力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和精神,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注重“教”转变为注重“育”,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全方位作战”,转变育人与评价机制,注重育人实效。虽然在“双带头人”“第二课堂”“把灾难疫情当教材”等方面有了量的积累,但针对异化消费问题,缺乏思政引导的切入点。即使有一些涉及,也存在于教师的个人输出,没有跟教材、课本、课堂进行深入的创新。不仅如此,有一些老师把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断、舍、离”当成了此类部分的内容,注重个人感受,大谈“佛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背道而驰。

高校利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十种育人方式,通过课堂上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与课下的团委、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为主导的课下育人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但在走访过程中,有学生对异化消费的问题迷茫,原因在于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输出的是刺激消费能够加快资本运转速度,促进经济发展;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实践育人方面,以劳动和勤俭为主题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输出的是勤俭持家。二者的教育背道而驰,对于“00后”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怎能够分辨是非,辨明利害。针对异化消费的问题,三全十育人体系统一口径,持续发力是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的关键。

(三)社会、家庭、学校育人话语体系的不一致

社会、家庭、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主体之一。三者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手段上始终要保持同向同行、相互协作,不能发生根本方面的分歧,从而确保育人实效。而在目前的这种教育体制下,社会、家庭、学校不但不能够为了教育目标同向同行,反之,话语体系分裂严重。在查阅资料时就会发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百姓物质匮乏,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方面,社会、家庭、学校步调一致,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价值观趋同的力量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站稳了脚跟。反观当今,社会中充斥着过度消费、奢侈性消费,使得青年大学生欲求不满,虚荣心、攀比之心油生;家庭中弥漫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只要是孩子想要,无数个包裹、商品,便会第一时间满足青年欲望;而学校的价值观引导,又偏理论性,育人效果不理想。

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上,社会、家庭、学校各有不同,达不到一致的教育目标,是造成“00后”青年大学生迷茫不前、不知所措和形成错误的消费观的根本原因。怎样做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话语体系的统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在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成了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针对“00后”青年大学生异化消费问题的教育引导策略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异化消费的问题因时代而生,要在“00后”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在新时代解放“消费”,破解异化消费,需要正确地处理需要、欲望、异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破解异化消费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劳动关系的深度剖析,指出了异化消费的根源。并在《手稿》中犀利地批判了“物的世界的增价”和“人的世界的贬值”的异化现象,他深入地阐述了“人”与“物”异化的过程,指出了产品过剩后带动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在附加到劳动者身上之后的“异化枷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的主体性,而异化消费问题恰恰是“人”与“物”主客体关系的颠倒,造成了消费者以自己为主体却已被异化为客体的实质。一切虚假的诉求表象,使得人们把消费等同了成功和幸福,只要能够通过消费符号体现出其“身份”“品质”,则认为整个人生都是成功和幸福的。

要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要破解异化消费,首先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作为“人”本身所需的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望的消费,这是判断是否异化的标准和批判尺度。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本可以花费一二百块钱买一台质量尚可的吹风机,却因明星代言,购买了价值两三千的奢侈品牌的生活耐用品。二者在使用寿命、体验上并无太大的差别,但奢侈消费、盲目消费充斥,把欲望当成了需要,对于并无工作收入,全靠家庭资助政府帮扶上学的大学生来说,扭曲了“物”与“人”的关系,成了马克思所谈的“商品拜物教”。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在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商品经济、消费主体中占主体地位,防止被功能化和物化。在满足人类有限的需求的同时,杜绝无休止的欲求滋生,充实自身的内心、精神世界。

(二)扬弃消费主义价值观,提倡理性、适度、绿色消费观

消费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商品生产严重过剩、借贷消费普及这一过程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现代资本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资本跋扈和消费至上的理念进入我国,人们购买商品的欲望不断高涨,到法国买时装、到比利时买手表、到日本买马桶盖,人们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消费主义魔咒和规则下,彷徨、迷茫、挣扎。一方面,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人们拥有了追求更好商品的权利和愿望;另一方面,人们从“生产者”变为了“占有者”,从“商品拜物教”变为了“货币拜物教”,人们在资本消费文化的熏陶下,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人际关系紧张、冷漠、空虚、物化。近年来,精神方面出现问题的人群越来越多,尽管有压力、环境、遗传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攀比、从众、盲目的消费观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消费文化在社会中普遍泛滥,导致人们开始动摇了传统社会中勤俭、朴实的道德观念,使得人们无度消费、一次性消费,缺乏更深一步的理性思考。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培养个人自身消费的自觉性,追寻人生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特别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但要使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关联和关系,更要唤醒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在满足作为“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探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切合点。走出消费误区、破解异化消费,引导学生树立理性、适度、绿色的消费观,提倡精神文化消费,从“外化”走向“内化”,向更合乎人性的人复归,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走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之路,倡导劳动光荣、劳动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论证的幸福观,它是西方感性幸福观与理性幸福观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科学社会主义革命观、奋斗观之上的再发展,实现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倡导人们不只注重幸福的结果,而是更加专注去享受和获得幸福的过程,人不只是生活的享受者,更是生活的劳动者和创造者[3]。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闲暇”二元论的异化思想,异化的消费观正是为消费者营造出了这种虚假需求,使人们逃避资本剥削的现实痛苦,消费成了空虚和不幸的避难港湾,使人的本质异化到商品消费的物化状态。因此,青年大学生应认识到资本控制消费,从而控制消费者的现象,透过现象看到异化消费的本质。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路,坚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结合,在满足基本需要消费的基础上,追求高尚的“内化”精神。马克思在初中时期的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曾提到,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青年时代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00后”的青年大学生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见贤思齐、实践创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劳动是人类意志的外化,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商品消费通过广告、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进行异化,其实是生产方式的异化。将原有的“生产决定消费”异化为了“消费引导生产”,导致整个社会充斥着成功学、完成自身梦想等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完成自我享受、梦想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理论根源。马克思强调,“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路,就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和一切人类文化的源泉,劳动是实践的基础,要崇尚劳动,劳动光荣、劳动幸福。高校在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指导与建设上,要使学生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参与到劳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劳动中参悟、在奋斗中成长。

猜你喜欢

幸福观异化劳动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