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山歌的隐喻及其英译

2022-03-17颖,李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源语山歌隐喻

钟 颖,李 明

1.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8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作和生活中吟唱的歌曲,用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述生活风貌,是客家社会的“一面镜子,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客家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心理”[1]6。与其他民歌相比,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如:(1)以客家方言为语言载体;(2)采用以诗言歌的文体形式。由于具备鲜明的文化和语言特色,自19世纪末以来客家山歌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有关客家山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山歌的发展历史[2-3];(2)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4-5];(3)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6-8]。其中,客家山歌的翻译研究比较少见,其隐喻研究也仅有1篇,陈维红等[9]从三个维度分析客家山歌的隐喻,并认为隐喻是一种话语策略,凸显了山歌的诗性语言特征。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透过隐喻能够解码蕴含在语言里的文化奥秘。隐喻作为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翻译将影响客家山歌以及客家文化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本文拟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框架理论,以Idema所选译的65首客家山歌[10]1-52为研究语料,分析隐喻的翻译策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山歌翻译工作提供建议。这65首山歌均选自罗香林[1]所编著的客家山歌集。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隐喻的翻译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意义的载体,自身无法生成语义[11],因此,隐喻的翻译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自Lakoff等[12]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而非特殊的语言形式。隐喻的翻译研究逐渐涉及语言、文本以及文化等因素。隐喻的翻译终绕不开两个话题:(1)隐喻能否翻译?(2)如何翻译隐喻?第1个问题的核心是翻译对等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隐喻因受特定的语言、文本和文化制约而无法实现翻译对等,因此不可译[13-14];另一种观点认为隐喻可译,因为对等并非隐喻翻译的唯一目的,隐喻翻译的目的还可包括:在目的语中展示异域文化[15-16]和实现特定的功能[17]。第2个问题存在两种研究范式,一是描述性研究[18-19];二是规范性研究[20]。两种研究范式都旨在讨论和探索隐喻翻译的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客家山歌中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接着对其译文进行描述性研究,总结翻译的优缺点,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探讨如何在目标语中客观、充分的展示源语的概念系统。

1.2 民歌的翻译

国内民歌的翻译研究分为翻译实践探索和翻译赏析。翻译实践含报告和译著两种形式。其中,翻译实践报告多见于MTI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而译著则部分来源于中华文化外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国内知名学者所译,已出版的有:《中国古今山歌选译》[21]以及《古今越歌英译与评注》[22]、《西北回响——陕北山歌英译》[23]。翻译赏析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理论对翻译文本进行赏析和探讨,所使用的理论主要有:功能翻译理论[24]、目的论[25]、生态翻译理论[26]等;二是研究民歌翻译的具体问题,如翻译中的文化传释[27]、翻译与改写[28]、文化缺失问题[29]等。

国外民歌的翻译研究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译者层面。在语言层面,翻译对等[30]、形式和内容的主次问题[31]是讨论的焦点。在文化层面,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外族民歌有利于本民族身份的确定[32-33];另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外族民歌会导致文化侵略甚至文化同化[31]。在译者层面,有的译者被批评通过翻译来抄袭外族民歌[34]。此外,译者的政治观、文化观和翻译目的将影响民歌翻译[31]。

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翻译中既保持其独特性又能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客家山歌中的隐喻反映了客家人独特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是由客家人特殊的文化习俗所决定的。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可通过根隐喻来了解山歌隐喻的概念系统。

2 框架理论简介

“框架(frame)”概念最早由Minsky提出,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指在视觉感知(visual perception)中参与事物或者场景配置的解释性结构[35]。Fillmore则最早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中。Fillmore在研究格语法(case grammar)时,发现动词具有建立格框架(case frame)的属性,一个动词能激活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深层格(deep case),包括:施事者、受事者、工具、地点、受益者等,分别构成语法中的主格、宾格、状语、补语等成分。例如“buy”这个动词所激活的施事者是购买者,受事者是商品,工具是钱,受益者是卖家,地点是商店,这一系列深层格构成了一个以动词buy为中心的情景(scene),这种以动词为中心的情景便是框架的雏形。之后,Fillmore[36]将框架概念扩展至动词情景之外,并指出框架是独立于语言的,由人类经验构成的认知体系,决定了语言形式的解释过程以及语义生成的结果。据此,框架成为理解和分析语言的重要因素,它通过激活一系列相关的词项来填补语言字面意义之外的信息、知识和背景,构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使语言形式在这一框架下得以阐释,并明确语义。

3 客家山歌的根隐喻

Pepper[37]130指出人类认知世界的中心范畴来源于根隐喻,再由根隐喻衍生出其他次隐喻(submetaphor)。不同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同的根隐喻,客家山歌的根隐喻对于理解客家山歌隐喻的概念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客家山歌的根隐喻主要有以下特征。

3.1 男是阳,女是阴

道家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两股力量相互作用和转化以维持宇宙的和谐与平衡。客家山歌中,这种阴阳关系被直接或者间接地映现(mappings)于男女关系中,其中直接映现的例子有:

(1)你系日头吾月光。

(2)郎实上屋妹下屋。

以上两句中男女所对应的阴阳关系被直接展示出来,例(1)中男是“日头”(客家话意为“太阳”),女是“月光”(客家话意为“月亮”);例(2)中男是“上”,女是“下”。在道家的阴阳系统中,“男人”“太阳”“上”都属阳,而“女人”“月亮”“下”都属阴。

间接映现指的是通过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来映现男女关系,例如:

(3)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即见树缠藤。

(4)柑子跌落古井中,一半浮来一半沉。

例(3)中“藤”和“树”分别对应阴和阳,因为“藤”相比“树”而言更加纤细和脆弱,属阴,喻指女性。“树”则更加粗壮和强大,属阳,喻指男性。例(4)则需要用到“五行”所对应的阴阳属性,“柑子”是五行中的“木”,属阳,“古井”含水,对应五行中的“阴”,“柑子跌落古井中”喻指男女的结合。

3.2 人是自然

这一根隐喻源于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在客家山歌中,万物有灵,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地貌、大气循环系统、太阳系、生活生产工具都被赋予人类的某种特质或者属性,通过隐喻来起到对人类的劝诫或者引导作用。例如:

(1)大风吹倒鸦鹊薮,样般跌槎跌咁凶。

(2)咁好后生麽置家,咁好攀枝麽琼花。

(3)真是不怜妹早说,莫作乌云盖日边。

例(1)将人比作动物,隐喻是“美满的家庭是鸦鹊薮”。“鸦鹊薮”在客家方言中指喜鹊的鸟巢,喜鹊在中国文化中喻指幸福美满,那么喜鹊的窝就用来形容幸福美满的家庭,引导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例(2)将人比作植物,隐喻是“单身汉是没开花的树枝”。由于前后两句对仗工整,隐喻被凸显出来,喻源域在第一句,目标域在第二句,类比项是“美中不足”,是对未婚的优秀男女表示惋惜,侧面督促未婚男女快点找到伴侣。例(3)将人比作地球生态系统,隐喻为“女人是乌云,男人是太阳”,该隐喻将遮住阳光的乌云比作不袒露真心的女子,对这类女性持否定和批评态度,起到劝诫的作用。

3.3 爱情是旅程

爱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题,在客家人的心目中,爱情就像旅程,有时空距离、有离别、有相会、路途中有需要克服的困难,两人即使结合也并非终点,还需要继续携手前行。客家人善于将爱情描述成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请看以下例子:

(1)鲤鱼唔怕长江水,多情唔怕路途长。

(2)有情朋友来不到,爱望心肝探渡桥。

(3)送郎送到五里亭,送到五里难舍情。

例(1)将爱情比作长途旅行,充满未知的风险与曲折。例(2)将追爱比作搭桥,通过搭建空间联系使两人相会,喻指男女的结合。例(3)将爱情比作路程,即使是五里的路程也不足以表达说话者的爱意。

4 客家山歌中隐喻的翻译

Idema[10]10在《Passion,Poverty and Travel:Traditional Hakka Songs and Ballads》序言中阐述了他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1)保持每行诗7个音节;(2)删除韵脚;(3)省译双关语。在对其65首山歌译文进行研究之后发现Idema采用的隐喻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直 译

直译是指“直接把源语的本体和喻体转换成目标语”[37]242。这种译法的使用前提是框架相同,不妨碍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通过移植源语中的隐喻,不但可以使目标读者领略异域文化,更可以丰富目标语的语言,例如:

先日看吾一团金

In earlier days you considered me a piece of gold

先日看吾一团金,

In earlier days you considered mea piece of gold,

今日当吾滑眼针。

Now today you treat me asa needle without hole.

大风吹倒鸦鹊薮,

Like the big storm that overturns the crows’ nest,

样般跌槎跌咁凶。

That’s how wrongly you treat me and how cruelly!

源语使用一组生活物件来比喻人,隐喻分别为“人是一团金”“人是滑眼针”。在任何文化中,黄金作为硬通货工具都是价值高的物件,而滑眼针(客家方言意指“没有针孔的缝衣针”)因丧失穿针的功能而失去价值。不言而喻,黄金的价值远高于滑眼针,在此用于比较人的价值高低。尽管喻体在目标语中比较少见,但是并不妨碍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该隐喻被直接移植在目标语中。除此之外,当源语与目标语的隐喻框架、本体和喻体皆相同时,直译也是最常使用的翻译方法,例如:

想妹日久在心中,心中毛日得宽容。

I longed for you for many days,my heart was full ofyou,And there was not a single day I felt without a worry.(隐喻:心脏是容器)

你哥得到相思病,你爱快快医好来。

You boys,if you by any chancefall ill because of love,Hurry down here and you will be cured for good.(隐喻:爱情是疾病)

先日同吾过火坑,今日同吾雪咁冷。

Just recently you and I wereburning pit of fire;Now today you are as cold to me as snow and ice.(隐喻:爱情是火)

点火来烧牛喙笠,记得当初亲喙唇。

You’velit a firethat now is burning in the muzzle of a cow;How well I still remember,still remember that first kiss.(隐喻:爱情是火)

4.2 增 译

增译是指“对目标语的喻体或喻义有所增补”[37]246。当目标读者对源语的隐喻框架感到陌生或者模糊时,通过增补信息量来弥补文化空白,帮助他们建立对等的隐喻框架,常见的方法有文内增补和文外增补,例如:

点火来烧绸疋店,枉为蚕子日夜赓。

If you put the torch toa shop that deals in silk,All thesilkworm’s workday and night is in vain.

源语中,“爱情是丝”这一隐喻贯穿整个语篇,“绸疋店”本意为经营丝绸的店,比喻经营爱情;不分昼夜吐丝的“蚕子”则比喻全心投入爱情的人。目标语文化中鲜有将人比做蚕的隐喻,可是译文中通过添加名词“work”,突出了将蚕比作人的喻义,使这一隐喻概念更加形象和突出。还有一种增译是文外增补,即在文外补充说明喻义,例如:

梅花开时菊花黄,

When the plum flowers blossom,chrysanthemums wilt:

同妹借得两三项!

I would like to borrow three things from my dearest:

一来爱借鸳鸯枕,

First of all I want to borrow amandarin-duck cushion;

二来爱借象牙床!

Secondly I want to borrow a bed all inlaid with ivory;

三来爱借救命方!

Thirdly I want to borrow a recipe for saving my life.

在该页的页脚,译者添加了如下注释:“Mandarin-ducks are a well-known image for true and lasting love.A mandarin-duck cushion refers to a long cushion for a double bed”。这句话阐述了鸳鸯枕的喻义,能够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隐喻。

4.3 替 换

替换是指“用目标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37]243。当框架相同时,同一个本体在不同的文化和文本中会使用不同的喻体,替换不仅能顺应目标语的语言习惯,还能使喻义更加鲜明,例如:

探渡桥

Build a bridge

大海中心做只楼,

In the middle of the wide sea I have builta tower,

四边海水都来潮。

Surrounded on all sides by the ocean’shigh waves.

有情朋友来不到,

All those passionate friends cannot reach me here,

爱望心肝探渡桥。

But I hope,my dear darling,you’ll build a bridge.

源语表达了说话者忠贞不渝的爱情,她为了等待自己的真爱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其他人的追求。“楼”在客家话中指民房,在此比作封闭的内心,抵御其他人的追求。在目标语中该喻体被替换成了“tower(塔)”,也具有封闭性和保护性。结合下一句“high waves”可知,目标语突出了“塔”的防御能力,因为塔比民房更高更能抵御高高的海浪。这一替换使喻义更加鲜明深刻。

4.4 省 译

省译是指不译或者删除源语的隐喻。当源语的喻体难以被目标读者所理解时,将隐喻删除,使用平实的语言阐述喻义,能够减少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交流和沟通,例如:

三个娇娇同阵来

Threelovely young ladiescome out in one group

钟鼓一响庙门开,

Once bell and drum resound,the temple gate opens,

三个娇娇同阵来;

And threelovely young ladiescome out in one group;

一个烧香两个拜,

There’s one who burns incense,and two who bow——

你系有缘圣靠来。

You’re the one that’s destined for me,the oracle tells.

“娇娇”是形容词并非名词,用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孩,在源语中是用一个人的特质来比喻整个人,在译文中直接将形容词“娇娇”的喻义翻译出来,省去了隐喻。倘若直译为形容词“young and beautiful”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从而导致句子错误,因此,为了句意通顺便采取了省译。除此之外,该书还存在一些漏译和误译,这些纰漏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译者对客家山歌的理解不全面、不客观。Idema在序言中坦言,自己没有对客家社会做过田野调查,也不懂客家方言,只能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客家文化。他将客家山歌的主题总结为以下两点:(1)主题是“爱”与“激情”;(2)反映客家女性被剥削和奴役的底层社会生活[10]3。而事实并非如此,爱情虽然是客家山歌的主题,但绝非激情。客家人恪守礼教和宗法,凭借山歌来抒发生活中被礼法压抑的感情,不能因此而断定客家山歌是激情文学,客家文化是下里巴人。相反,客家山歌还具有说教和劝诫功能,引导客家人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1,39]。此外,客家女性地位虽不及男性,但绝非被剥削与奴役的对象。相反,女性在山歌中常被比作花、鱼、云朵、白龙、七仙女等有美好喻义的事物,展现出爱情中女性的独立、坚韧与美好。

4.5 漏 译

藤缠树

Vinesclinging to atree

入山看见藤缠树,

Entering the hills you seevinesclinging totrees

出山即见树缠藤;

Leaving the hills you seetreescovered byvines.

树死藤生缠到死;

When thetreedies,thevineclings to it in death;

藤死树生死也缠。

When thevinedies it will cover thetreein death.

藤与树的相互关系映现了男女互爱的情感关系。依据根隐喻,女人是藤,属阴,男人是树,属阳。道家阴阳概念认为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二者不可分割,藤和树相互缠绕意味着男人和女人彼此依恋的互动关系。在译文中,这一双向互动的关系被简化为单向关系,因为译文中有关男女的隐喻被漏译了。译文的第二行使用被动结构,主语为tree,谓语动词是cover的被动式,可回译为“树被藤覆盖了”,删除了施动者“树”的主动行为,树与藤的相互依恋关系被删除,树只是被动地接受藤的缠绕。这一译法显示,译者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不充分也不深入。如果将源语的第二句直译为:“leaving the hills you seethe trees clinging to the vines”并在文外添加注释简要介绍喻底(即道家阴阳概念),那么既可以减少目标读者的陌生感,又能使目标读者领略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风貌。再如:

样咁香

Smell so sweet

月光毛火样咁光?

Inside the moonthere is no fire:how can it be so bright?

井里毛风样咁凉?

Inside the wellthere is no wind:how can it be so cool?

妹子今年十七八,

My darlingthis year has turned seventeen or eighteen:

身上毛花样咁香?

How can she smell so sweet without one flower on her?

源语将“妹子”分别比作“月光”(客家方言指“月亮”)和“井”。依据根隐喻“女是阴”和“人是自然”,妹子、月光和井都属阴,并且三者皆具有不需要外力装饰而浑然天成的优点,如:月亮不需要火就能如此明亮,水井不需要风就能如此凉爽,妹子不需要花也能散发迷人的香味。译文中通过添加介词“inside”把月亮和水井分别变为地点名词,删除了他们作为物质名词的喻指,这与源语并不吻合。如果将译文中“inside”删除,前半句分别译为“the moon has no fire”“the well has no wind”,将月亮和水井分别译为主语名词,既没有违反目标语的语法规则,也能够与第三句的句式结构保持一致,凸显月亮和水井的喻指。

4.6 误 译

译者的个人理解会影响翻译。前文提到,Idema认为“激情”是客家山歌的主题之一[10],因此,他的译文中多处出现误译,使客家山歌的真实原貌并未在目标语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例如:

嬲花园

Fooling with flowers

唔怕死来唔怕生,

I don’t fear death,and I don’t fear anyone alive:

皇帝满女吾敢连。

I dare make love to the king’s youngest daughter.

杀头吾喊风吹帽,

Cut off my head:I’ll say the wind blew off my hat;

坐监吾喊嬲花园。

Put me in jailand I′ll sayI′m fooling with flowers.

嬲是客家方言,意为“玩弄、戏弄”。文中最后一句将“坐监狱”比作“嬲花园”,依据上下文,该句的意思是为了爱情即使被关进监狱也不害怕,就把它当作是逛花园,表达出说话者敢于为爱牺牲的勇气和决心,对坐监狱的不屑与无惧。再如:

搅月光

Fuck the moon

你想同吾结鸳鸯,

If you want to join me as mandarin-ducks,

石壁牵牛过快上;

You are leading a buffalo up a steep cliff.

你想同吾成双对,

If you want to become my partner in love,

你坐上天搅月光。

You must up in the sky firstfuck the moon.

源语中,“搅”是客家方言,意为“玩”。由根隐喻可推断,月光(客家方言指“月亮”)喻指女性。“搅月光”的本义为“玩月亮”,喻义为“求爱”。依据上下文的语境,说话者实为拒绝追求者“你”,她将自己比喻为天上的月亮,追求者需要具备“上天”的能力才能追求自己,暗讽该追求者“你”并不具备实力与条件。可是译文中却使用“fuck”一词,显示出说话者的粗俗无礼,同时凸显山歌的主题——“激情”,这与译者对客家山歌的主观理解相吻合,但是却与客家山歌的真实面貌背道而驰。

5 结 语

客家山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作为民族文学的分支,如何在译文中既充分展现客家文化特色内涵又能使目标读者接受和理解,是翻译时不容小觑的问题。依据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当源语和目标语框架相同时可采取直译。当框架相异时,可视情况分别采取增译、替换和省译。为了避免漏译和误译,译者需要对源语的文化背景、文体特征、语篇信息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之后方能开展翻译。

猜你喜欢

源语山歌隐喻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苗山歌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苗山歌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