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2-03-17刘甜甜赵静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刘甜甜,赵静祎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对历史文明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从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意识到不能一味索取和开发,要投入要建设,到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相处才是共生之道,从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要“协调发展”再到注重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到提出新时代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升华,也是我国在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社会发展的主动应对。通过对我们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时代价值和所蕴含的发展规律、经验启示等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环境保护思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探索期。这一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环境保护思想(1)参见秦书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5日,第5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经济凋敝、生产停滞、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各项事业步入正轨,让人民生活好起来,是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当时的中国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十分落后,很难抵御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利工程建设,也成为建国初期对于环境治理的最初尝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治理江河,修建运河,建设水库、渠道等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毛泽东曾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开启了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2)参见黄承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2019年9月30日,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9/0930/c40531-31381902.html,2021年8月8日。在治河、治海、治水方面成效显著,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除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农业问题,毛泽东还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祖国山河的绿化工作,多次发出号召,要“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5页。要把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实行大地园林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林业建设,对林业有着深刻认识。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林业的重要性,提倡要重视林业,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了不起的事业必须大力发展,不能看不起这个行业,多次阐述关于林业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至今看来仍然有重要意义,依然是科学和行之有效的理念。他指示一定“要发展林业……林业以后才是牧业、渔业、桑蚕、大豆也要加上,林业是化学工业、建筑工业的基础”。(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毛泽东论林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1949年到1957年,我国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都很低,对环境影响较少。在1958年到1972年间,由于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搞不切合实际的生产“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等,片面追求产值,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警觉。1972年,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3年8月,我国筹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当时国内的环境问题总结反思,并对环保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提出了“32字环保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5)秦书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5日,第5版。从规划布局、思路方法、群众参与、策略方法等角度对我国的环保工作进行了规划,标志着我们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应对环境问题的探索开始起步。1974年,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下发了《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关于环境保护的十年规划意见》《关于编制环境保护长远规划的通知》等文件。(6)参见张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三重阐释》,《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第4页。这是我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代表文件,但由于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思考较早但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且实践水平不高,整体而言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重心,在环境建设领域,开始了法律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系统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生态问题,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和视角不断解放思想,提倡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保护生态系统,而且更加重视对环境的建设,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邓小平从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视角,制定了“三同步”“三统一”的指导方针,针对当时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水平低、治理能力有限的情况,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了多项措施,并提出反对追求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提倡节约资源的理性消费观念。邓小平主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搞好生态保护建设,指明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定位,这次会议上环境保护工作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森林是陆地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必须持续推进林业建设走法制化道路,才能有效保护林业的发展。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国家的植树节,推动植树造林成为公民法定义务。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7)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67—868页。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和林业建设工作,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国家林业部在1978年得以重新恢复,并且决定实施以防风固沙、蓄水保土为宗旨,构筑我国北方绿色屏障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8)参见黄承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2019年9月30日,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9/0930/c40531-31381902.html,2021年8月8日。这是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重大举措,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邓小平同志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9)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1979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此后,一系列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邓小平还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的环境,集中体现于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会议通过了《1989—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10)参见秦书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第36页。奠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的观念基础。至此,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性质定位、战略目标、制度框架与具体措施都已经明确,制度建设进入了起步阶段,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全球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发展不只是经济数量与指标的增长,不能“吃尽祖宗饭,断绝子孙路”,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形成期,也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时期我国的人口剧增,环境容量有限,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日益脆弱,生态系统有所失衡的问题出现。由于生态环境的自净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聚焦粗放型增长方式产生的环境问题,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以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作为治理战略的切入点,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这次会议还为我国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的2010年目标和任务做了明确规定。

江泽民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1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页。1994年3月,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站在全局谋划的高度,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面向21世纪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编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国家21世纪议程的国家。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其中。党的十五大确认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重大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12)参见王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16年,第57页。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思想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也被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这一时期,我国法治建设不断进步,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深刻认识到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抓环境保护工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难题。江泽民曾多次强调环境保护法治化的重要性,2002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1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8页。在依法治国方针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国家在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都加快了立法进程,全面贯彻法治建设方针,先后颁布或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使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四)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建设发展面临新机遇,但也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应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关注并积极寻求对策,开展了一系列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理念,更加突出强调“和谐”关系,使对待自然关系的理念有了重大升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两型社会”战略目标,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石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观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全新表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14)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第87页。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观的原创表达。科学发展相关战略对策、计划方案的出台,是党和国家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挑战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正式确立,它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发展进入深化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环境制度建设上开始从多个方面着手,制定多层次、多方位的法律体系、制度规范、政策机制。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进一步约束企业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使资源节约在法律上有约束效力,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制裁,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胡锦涛指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16)《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76页。随着全球科技进步与经济转型,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始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力推进绿色发展。

(五)新时代党中央的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完善期。党的十八大针对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众多新战略新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美的需求,是在直面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基础上所做出的重要决断,展现了党的科学发展理念新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要“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1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与“美丽中国”内在统一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理念上的具体表现。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飞跃,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积极回应,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在思想理念和行动纲领层面,对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的顶层规划和指南设计。(19)参见刘越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会议综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年第6期,第6页。这次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生态文明建设会议。(20)参见王金胜:《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06月1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 /n1/2018/0614/c40531-30057687.html,2021年8月12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日臻成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和谐共生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绿水青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环境民生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生态系统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机统一体的系统观,制度保障论——发挥制度对生态文明的刚性约束作用,合作共赢论——坚持携手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绿色家园。(21)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3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蕴含着和谐共生的辩证思维;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要素过度消耗“脱钩”,但又必须与生态化原则“挂钩”,遵循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明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应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价值立场;深刻阐明了用“生命共同体”科学揭示自然要素之间、社会要素之间的物质变换,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性质和面貌,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维、生态思维;深刻阐明了以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的方式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思维、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高瞻远瞩谋划全球发展的战略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成果。(22)参见生态环境部党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2020年8月1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14/c40531-31821860.html,2021年8月11日。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目标的再提升,路径的再明确,理念的再升华,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屋建瓴的战略定位,这些新体系、新目标、新任务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的启示

(一)环境保护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生态环境的依法治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就开启了用制度与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历程。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从最开始的号召式的环保方针提出,到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建设开始起步;从改革提速开放扩容,环境污染加剧,到环境立法加快;从遏制环境恶化态势,加大治理力度,到提出科学发展观;从全面攻坚治理污染,生态环境治理稳中向好,到现在全面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我们党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觉醒”的意识启蒙到从头开始的“系统规划”,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日益成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梳理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发展脉络,我们党从意识觉醒到有初步经验,从措施试行到建立长效机制,再到现在的“史上最严”制度,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应对挑战,逐步发展,不断探索推进的过程。在机构建设层面,从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到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从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到成立生态环境部,(23)参见武敏:《“大部制”背景下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第18页。逐步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动态的完整治理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4页。

(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逐步深化

恩格斯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党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的辩证统一,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随着“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生态文明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解”理念的深化,(26)参见《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0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对象关系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7)参见俞海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内涵实质与重大意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年4月,第13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新高度。(28)参见赵蕾:《论环境工程学科的新时代主题精神》,《山西青年》2018年9月,第247页。特别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升华,深刻阐明了当前和未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积累形成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一是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确定的目标,推动能源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二是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29)参见孙金龙:《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01月07日,第09版。三是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各自为战转为全域治理,将多头管理转为统筹协同。(30)参见郇庆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01月11日,第09版。四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五是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全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链条优化资源利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升级转换,提高资源利用水平。(31)参见姜海:《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华日报》2020年11月24日,第17版。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和根本价值立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过去我国开展的植树造林运动、水利建设运动、防灾减灾运动、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性生态环境保护运动都体现了党的人本精神。1972年我国提出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明确了为民造福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32)参见任铃:《从70年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生态文化建设》,《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第28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更是围绕人民立场展开的,始终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的逻辑主线,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梳理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可以发现:一是要求国家的发展应当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否则发展不可持续。二是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亟需我们通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提供更好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33)参见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环境正义论与环境民生论及其价值》,《探索》2019年第4期,第45页。三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觉纠正经济快速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选择性误区,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绿色权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绿色需求、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绿色生活。四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全民动手”,“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发挥。(34)参见任铃:《从70年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生态文化建设》,第30页。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35)参见乔默之等:《“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价值立场》,2019年10月30日,https://nec.xmu.edu.cn/student/info/1065/2040.htm,2021年8月26日。面对全球范围内蔓延的生态危机,中国应从“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理念出发,明确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类永续发展谋福利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