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化路径

2022-03-17邬婧芸何立新廖本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供给民族

■邬婧芸,何立新,廖本

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优质师资“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严重。教师教学能力普遍不足,集中表现为课标理解不到位、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教学方法单一等。教学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党和国家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是民族地区教育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症结,更是限制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制订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建设方案,开发教师培训等数字资源并推广应用。201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并要求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各项能力。

一、供给侧视角: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的双方主体

供给侧改革理论最初提出于经济学领域,其致力于提高供给端的质量、效率、优化与创新,用改革的思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结构调整、模式创新、资源优化,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开展了多轮改革,但教学资源供给水平低、系统性不强问题突出。如何推进民族地区教学方法变革,如何提供适宜的、系统性的民族地区优质教学资源,如何培养合格的学科教师、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等,这些问题可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通过对需求侧的分析与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供给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民族地区教学水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本文中讨论的民族地区教学资源是指为推进教育公平,以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为目标所投入的一切资源总和。该教学资源的需求侧是指能力提升并产生教学价值增长的一面,即民族地区当前在职的教师群体;教学资源的供给侧是指担有教师培养的责任方面,其主体通常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

二、需求侧分析: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和平台,解决城乡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教学不均衡问题,如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资源,各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各省也纷纷开展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应用效果却不好,存在诸多问题。

(一)内容设计不适用,利用率不高

学者调研发现越是特困县,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率越低,其原因主要是资源配备与教师自身能力不适宜等因素有关[2]。现有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多为有专业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开发,或一线名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资源,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引领性。而民族地区多处偏远、落后地区,教师转岗、教非所学现象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学科教材教法专业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将资源的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应用,使得资源在民族地区利用率不高。各类民族地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效果不佳,出现“投入大,收益小,培训者主动,受训者被动”的局面,仍是培训目标定位模糊,资源内容脱离民族地区教师基本需求所导致的。

(二)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强

当前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主要为征集评审式和课题引领式。征集评审式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统一规划,发布资源需求,各单位自行组织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或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师进行自主研发,最后通过报送-评审的形式,汇集成一套学科教学资源并投入使用。这种资源建设实际上是自下而上的,每位参与研发的教师根据自己或团队的经验进行研发,没有一个研发的系统设计和内容标准。课题引领式是指一种依托项目开展的资源建设模式,主要是根据申报成功的课题或项目进行主题式的资源建设,其内容主要服务于课题本身,对全学科教学指导运用的整体性、全面性不足。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工程,涉及学科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源是满足其需求的关键点。

(三)数量繁杂无交互,主体性不足

自信息技术发展以来,网络上各种平台、各类教学资源盛行。现有教学资源繁多而杂乱地堆砌在网络上,民族地区教师无时间、能力进行鉴别使用,大大增加了教师的使用难度,使得“无从学习”“学而不知”的现象普遍存在。仅有的教学资源,其路径多为单向传输,即完成研发后,供民族地区教师学习使用,部分资源内容存在难度过高,或教学案例脱离民族地区教情、学情等问题,缺乏一个反馈修改的机制,阻碍了资源的质量提升。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教师作为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参与教学资源的学习,其主动性调动不足,也同样阻碍着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供给侧改革: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化路径

民族地教学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资源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资源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扩大资源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民族地区教师的需要,促进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夯实基础性,提供行业人才全内容供给

各省多年来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等,努力提升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但质量提升效果不佳。就四川省教学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民族地区教学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值,其根本在于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找准民族地区教学提质增效的着力点,是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供给的首要路径。

根据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及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分析,必须夯实基础,达到学科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资源建设应从课标解读、教材理解、教法实施等方面着手,研发促进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性资源,切实解决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起点问题以及专业发展的基础问题、核心问题。教学资源应涵盖课标、教材、教法的全内容供给,使民族地区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掌握教材内容;会根据学情、生情的差异性,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科教学,最终实现民族地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凸显同步性,促进培训指导的整体性供给

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供给与教师日常教学不同步,增加了资源使用难度,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引领作用。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应尝试调整资源供给结构,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回应民族地区教师教材教学能力提升的特殊需求,努力实现资源建设的整体性、可操作性,以同步化、课程化的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来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同步性教学资源的整体性供给应涵盖“全课时”“全教程”“全教师”三个维度。全课时指在顶层设计上,不再以学科内容进行体量安排,而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内设课时数进行学科教学资源的1∶1 研发,为教师提供全课时的资源配套指导。教学过程可按时间节点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全教程资源的每一课均需设计相应内容,即涵盖课标解读、教材分析、课时建议、学科知识讲解、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说课、板书设计、课后检测的全过程,形式可以说课的方式录制,建议20-30 分钟即可。全教师是指民族地区的同步教学资源要致力于内容难度、教法设计、案例使用等适合每一位教师,让任何一位教师都能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上出一堂合格的课。

(三)增加交互性,实现需求导向的精准供给

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其合力共同构成了市场环境,市场的整体架构、成熟水平和规模由双方力量共同决定[3]。在开展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需求侧管理也是提质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要开展前期需求调研,还应增加资源应用过程中的交互机制,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即以民族地区教师应用过程中的方法、经验和问题等为基础,反哺资源研发,努力完善研发机制和制度,不断提升资源质量,完善建设机制,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供给。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供给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多元民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