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主体责任落实路径研究

2022-03-17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钱 龙

(安徽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问题[1]。思政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承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而课程思政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各类课程均需要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形成全覆盖、全类型、相互支撑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天职,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非思政课教师的职责,需要坚持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并重,坚持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藩篱,努力开创大思政格局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2]。专业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专业培养方案落实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关键途径。所以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专业课教师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实施者。

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推行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和主课堂,需要专业课教师具有坚实的主体责任和使命担当。因此,压实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措施。

一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影响力来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思政课多集中在大一和大二,而专业课则分布在大一至大四的整个大学生涯,开设比重大,授课时间更多,课程种类更为丰富多样,伴随学生时间更长。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可塑性强,价值观尚未成形,心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道德意识上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和外部思潮的影响,易受外界不良因素诱惑和干扰,更需要专业课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专业课教师的素质、行为和思想会对学生影响更为持久和长效。根据有关问卷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专业课教师排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之前,使他们为影响自己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大的一类教师群体,加大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利于更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专业课教师具有从事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

从可行性来看,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容易被学生吸纳和接受。在专业课教学中,往往是小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少,师生互动频率相对较高。处于专业认知、就业竞争和就业前景预期,学生更为重视专业课,更加愿意学习专业课,重视度和认可度较高,也更加乐于与教师交流探讨,能够长时间与老师相处,师生之间的相对距离近,学生不仅愿意请教专业课教师知识问题,也愿意将其成长困惑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愿意视专业课教师为知心朋友。

专业课教师多以专家学者身份出现,学生往往被专业课教师渊博的学识所震撼,甚至会对专业课教师萌生崇拜之情和敬佩之心,学生更乐意让专业课教师走进自己的心灵,专业课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式效果,容易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赋于育人因子。专业课教师如果能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相对单纯思政课育人教育更有吸引力。

可见,专业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积极性及创造性,落实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将会对学生全面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认识不清和意识模糊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相比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较弱,思政理论教育转换能力弱,思政理论素养不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和思政素养教育,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价值情感教育,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存在只育才不育德的现象。

传统观念认为思政课程才是承担思政教育的课程载体,与专业课程毫无关系。有专业课教师还认为思政工作属于专任思政课教师、学工部门、辅导员、团委、宣传部门的工作范畴,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不大,专业课与思政教育不存在交集,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被漠视。甚至有专业课教师以课时受限为理由,认为课程思政教育会减少专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不够,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对立起来。专业课教师教学大量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问题,这明显有悖于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这些认识误区和理解偏差,不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建设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

专业课尚无直接的思政属性内容,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每门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是新时代的“课堂革命”,这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汗水和投入。但在目前的教师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无法得到较为明显的政策激励,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缺乏,出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配套保障机制的匮乏使得专业课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例如现行高校评价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科研考核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现行教师评价体系尚未将教师育人投入纳入监测,多偏向课时量、科研成果等知识和技能指标。科研业绩成为衡量教师成就的主要标尺,势必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薄弱,急需提高

目前,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供借鉴。专业课课程类型多样,课程思政元素隐晦,没有适用所有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这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深入掌握每门专业课特点的基础上,个性化衔接课程思政与专业课。例如工科类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理科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科学探索精神等,都是需要因课而异和差别化探索,需要分类指导分类推进,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能力要求。

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这对未实行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命题,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型育人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挑战性较大,难度高,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专业课教师大多缺乏系统化的思政理论学习和训练,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有些专业课教师硬搬硬套思政内容进入课堂教学,不仅达不到课程思政目标,反而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知识结构的失衡使得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薄弱,出现了“不懂思政”“不会思政”等困境,距离课程思政的要求具有相当的距离。另外,专业课教师因为时间精力、观点认识等原因,对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认知甚少,缺乏对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了解,这同样影响到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 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路径

为切实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需要多维明确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担当。

(一)压实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责任

专业课教师的政治责任和思政素质是专业课教师顺利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为课程思政开展提供理论支撑。课程思政绝对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将思政教育无声融入课程教学和课堂教学,是推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探索,为专业课教学赋予新时代下的新使命。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需要提升自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明晰课堂教学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树立专业课教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目标,坚定引导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课程教学的政治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有些专业课教师拥有海外留学、出国进修等经历,在从事教学科研过程中,难免受到西方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影响。有些教师甚至将专业课“西方化”,过于肯定西方国家发展成就,夸大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对学生价值观、政治认同、思想引领产生了比较恶劣的消极影响,违背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教育须为政治服务[3]。高等教育要坚持教育方针。

为此,需要压实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责任,用马克思主义成果武装头脑,坚持专业课教学姓“中”而不是姓“西”,方能“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爱国情怀、职业精神、人文道德等思政元素,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推动专业课教师由应然主体向实然主体转变[4]。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坚持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政策,自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严守道德底线,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育人的神圣责任感,激励学子争做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

(二)强化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业务责任

专业课教师要始终明白课程思政的内容是专业性,价值去向是思政性,不能去掉专业课程的专业化,正确处理好专业性与思政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专业课教师不能生硬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思政内容,切记生搬硬套,更不能完全冲淡专业教学内容,而是润物细无声式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至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科学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是盐和水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隐,合理嵌入育人要素,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中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最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5]。因此专业课教师既要遵循专业课程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又要突出思政特色,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互融共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这一切同样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没有业务素质的课程思政注定是让人昏昏欲睡的课堂。为此,需要专业课教师增强自身的业务责任,做到本职业务深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广度与深度,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

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认真撰写课程思政教研论文和学术论文,学会选择适应学生思想特点的课程思政内容,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和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打造专业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优秀课程思政公开观摩等活动拓展教学思路,扩大教学视野[6]。在科研方面,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思政类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并推动以科研反哺教学和育人教育。只有当业务素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更好将思政元素挖深,两者融合越显自然和合理。

(三)完善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责任

适宜的评价关系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这需要高校完善顶层设计和评价机制,释放出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首先,完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多主体评价。健全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分别设置科学权重构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体系。

其次,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从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反响良好的专业课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在职称晋升、工资收入、工作量补贴、绩效工资、年终考核、干部选拔、评优推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逐步提高思政工作业绩和贡献的评价权重,将教学质量与育人业绩作为教师聘任的依据,全面形成经费激励、奖励激励、项目激励、考核激励、精神激励、评优激励的多元激励机制,满足专业课教师的合理利益诉求,以此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工作。

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在教学督查中引入思政评价,制定定期与随机抽查听课制度,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在课堂上讲述违法乱纪,有悖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法依规予以严惩,问题严重者予以开除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约束和规范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细化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责任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需要细化明确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责任,以此调动各级组织的思政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确保顶层设计完善,规范课程思政领导工作,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组织制度,组建专门办公室和专门领导小组,以学校党委和主要行政领导挂帅,将高校宣传部、组织部、人事部、科技处、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学学院、系部、教师党支部等部门负责人纳入,在组织制度上从“条块分割”走向“协同配合”[7]。

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将课程思政任务细化落实至具体部门,明确各自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全方位、多维度解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问题,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高校宣传部加大宣传课程思政典型事迹和优秀教师经验做法,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高校组织部在干部遴选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考察,多选拔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提高干部队伍的育人获得感;高校人事部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职称晋升助推专业课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高校科技处要设置有关课程思政科学研究项目,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推动教师加大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和研究,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

高校教务处要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开设中强化量化考核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和德育效果;高校团委、学生处要多渠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导向并及时反馈给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政辅导和经验传授,引导思政课教师争当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导师;各二级教学学院要为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等条件支持,将教师思政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和述职考核范围。系部和教师党支部是一线教师的具体组织机构,要对本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创新、专业教材遴选、课堂管理优化等方面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和交流,完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具体细节内容。

(五)加大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责任

交流是开展工作的信息保障。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大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和信息沟通。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思政教育教学经验,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学习最新的思政教育工作动态,紧跟政治工作前沿,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改革、教材编写中充分听取和吸收思政课教师意见,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双向驱动,组织思政理论学习研讨小组,形成以思政课教师的显性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师的隐性思政教育的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筑课程思政教育的同心圆。

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大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者,对学生思政动态、日常表现、心理健康、学习状况掌握较为全面和深入,对学生个性和特点掌握比较透彻。专业课教师通过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价值取向、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加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题班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入党考察、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互动,应该多让优秀专业课教师争当学生班主任或者兼职辅导员,实施专业课教师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制,尝试从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扩充辅导员和班主任,有利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做到精准传授和个人性辅导[8]。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合力发挥两类教师的协同育人成效。

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目前专业课教师主要关心学生学习学业,但对学生生活、思想动态掌握甚少。多鼓励专业课教师走进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学生社团,支持专业课教师进行家访。专业课教师多利用微信、微博、QQ、邮箱等线上工具加大与学生联系,切实发挥好“互联网+”方式,利用好线上线上双渠道,发现和矫正学生成长中的偏差,增进师生情感,争当学生可以依赖的人生导师。

大力推动专业课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避免出现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战、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推动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研讨、教学组织、教学方式、项目申报、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等方面深度进行交流,将优秀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经验广泛在专业课教师中予以分享,带动更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过程中实现专业课教师智慧的碰撞,共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合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四 结束语

专业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主体,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类教师群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发挥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动性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成效。本文基于责任视角构建了专业课教师政治责任、业务责任、评价责任、组织责任和交流责任等五位一体的主体责任体系,以期为课程思政建设和立德树人落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