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综述
——基于2010-2019年知网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分析

2022-03-17王小为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民族

罗 超,王小为

(1.贵州师范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18;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3.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2019年10月我国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新形势主题,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突出了时代的特点。“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它是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穷根当下的研究趋向,继往开来,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能针对性地付诸于研究和实践的需要,落实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本研究综述以“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检索核心期刊,时间起止为2010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共发表相关论文985篇。从计量可视化分析,2011年和2018年分别构成了论文量的顶峰和低谷,分别是117篇和68篇,而且从2011年开始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论文逐渐减少,但2019年的论文又超过了平均数达到112篇。通过梳理,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和实施等方面。

一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国家认同

为什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对爱国教育教育探讨首要回答的问题。从近十年的文献梳理,“国家认同”已是研究者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质的集中体现。

“所谓国家认同,从中文字面来看,一般就是指一个人出于认知以及情感、态度、精神、心理等因素而对自己所在国家的认可与赞同。”[2]“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3]“体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的奉献精神,通过克服个体的特殊性,形成对普遍性和“国”的认知和情感皈依”[4],国家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一定的人的实体,国家认同意味着基于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一定国家制度下的公民的国家认同,所以,“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两种认同模式,即: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5]不同的价值取向,演化出不同的教育的实质内涵。“基于民族的国家认同”扎根民族的文化,彰显民族的特色,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比如“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具体的民族之下,构建一定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以此“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品质”[6]。“基于公民的国家认同”不是与“基于民族的国家认同”驳论,是以个体的思维看待国家的政治制度等,他所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伦理价值,从自我的认知角度理性的看待爱国的行为。核心的观点主要强调,“公民对国家各项事务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国家管理行为符合自身期望。”[7]但是公民的伦理期待并非脱离国家而存在,在个人与国家的相互建构中生成个体的价值需求和期待,指向“国家伦理的期待”,“在于期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生互动而不是自我成长”,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家伦理期待的生成和发展方式。[8]

实际上,价值取向的分类,意味着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爱国主义教育直接的目的是促使人的价值认同,在人的教育过程中,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把个人利益,也就是个人在追求国家利益的需求和发展水平中,应该得到尊重。所以,研究者不可逃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爱国主义的教育不仅仅是指向纯粹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还强调基于公民的认知下的国家认同,也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真正的走进人心,化为人的精神动力。

二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全球化的冲击、信息数字化的来临,生态教育的倡导等无不对当下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变革,但不管怎么发展,“每个国家都在加强适合本国的、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9]我国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只是在文献的内容、方法,以及载体上各有研究的侧重。

(一)内容:政策之下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往往与政策,尤其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文件相挂钩,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真正地要将爱国主义的内容变成公民的一种行动,需要在内容体系上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学者在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内容的集合化。因立足视角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也不一样。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品质而言,涵盖了祖国的河山、领土、人民、文化、制度等热爱,同时也注重责任、公理等学习要求;[10]从爱国主义认知实体的角度构建内容,更进一步分为自然实体、人文实体和政治经济实体三大方面的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自然环境、认知者身边的人或事,以及文化、政治经济生活和体制。[11]其实,这两种划分没有逃离爱国主义知识内容的认知体系,缺少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所以,有学者基于人的认知规律构建爱国主义的内容。首先,将爱国主义的内容分为认知性层次和情感性层次,而每一个层次下基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形成初级到高级的认识层次。比如,爱国的情感性逻辑层次,初级层次:情境性爱国、中级层次:理性爱国、高级层次:信念性爱国。[12]

以上的研究倾向于政治政策文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探讨,但爱国主义内容并不等于法律、文件内容,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爱国不是我国的专利,西方国家也存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世界性主要在于它超越国家的界限,是各国普遍接受的一种世界性存在,体现出其共性、普遍性与时代性”,而“民族性则是由于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差异,不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起源和内涵、内容和途径、根本目的及价值意义都具有民族性特征,体现出其个性、多样性与独特性。”[13]所以,众多研究者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普通的伦理价值与民族的核心价值的统一。在世界性视野下,“国际意识、凝聚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塑造价值共识”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取向。[1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与发展并存,爱国主义不应该守封闭,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仅肩负中国梦的使命,也要为实现世界梦做出贡献,“扎根本土、面向全球的发展趋向”。[15]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其内容与国家的政治和民族息息相关,在民族的视野下,“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乃是传达正确爱国主义观念的选择。[16]“民族认同”意味着“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而认同的基础就是“家国情怀”的教育,“家国情怀蕴含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一种平衡,又服从于共同体利益。”[1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是基于某一民族话语体系的认识,不同民族所强调的民族认同是不同的,比如,新疆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情况不能分开,其教育目的是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调民族团结、新疆历史和区情、“四个认同”等方面的教育。[18]总而言之,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两个关键点,相互统一、相互融合,在“立足于民族特色文化,但又不能止步于民族特色文化,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思想的共鸣点,处理好‘多元’和‘一体’的关系,”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培育中华文化特色的民族和国家认同。[19]

(二)路径:共识中寻找个性差异

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研究,有一半的文献聚焦在这个方面,但因为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绝大部分研究者对其教育路径的表述倾向于“教育”的途径、手段,甚至策略等。

爱国主义教育的共同路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一方面,加强“与学科教学紧密融合。”突出学科显性的和潜在的爱国教育资源;[20]另一方面,“挖掘教材内容”,包含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典型事迹,以及民族团结、大好河山等爱国情怀。[21]主题活动又是学习者获得爱国认知和情感的重要途径。系列爱国主义“主题报告会”、“怎样理性爱国”党员讨论会、“拥抱蓝色国土、增强国防意识”讲座、“理性爱国、从我做起”签名承诺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22]社会实践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得对人或事物的亲身体验,以此深切的感受到爱国的浸染。[23]其可以“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锻炼等”,“融入社会,深入工厂、农村、社区,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也可以“通过走访社会困难群体,体察社情民意,增强建设家乡,振兴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24]节日活动倡导“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发生和举行结合起来。”[25]比如,“通过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日子创设纪念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26]同时,构建“校园文化”的隐性价值,爱国名言、爱国人士雕塑、爱国事迹等在校园走廊、广场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学生的爱国情怀。[27]

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校园文化仍然恪守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信息技术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手段也在悄然诞生,更多的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在爱国的表现形式上,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28],注重“用新颖的表现形式抓住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图画、音频、视频等将名人名言、爱国故事、华夏历史、地理资源、传统文化等包裹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受众的爱国认知和认同。[29]还可以借用“网络营销‘O2O’模式,将线下课堂与线上引导相结合,可以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30]

不过,在共识之中,基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或不同的地理区域,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差异。比如,弘扬沂蒙地区的爱国精神,研究者根据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从入学到离校的教育体系,包括三月“学雷锋”,四月“祭英烈”,五月“学楷模”,六月“迎七一”,九月“庆胜利”,十月“颂祖国”,十一月“爱沂蒙”,十二月,“兴中华”,每一个月主题下设若干与沂蒙精神相关的教育活动。[31]共性中的个性不仅是表现形式上的个别化,教育的主体也突出学习者的个性思维。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不是活动的承担方或教育者,而是作为具体的学生或公民,其“爱国情感体验、情感陶冶以及情感升华”源于学习者本人,[32]而且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批判性思维”能够过滤不利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活动,实现理性爱国的目的。[33]在做法上,一方面,“遵循认知规律”,[34]另一方面,结合学生或公民的具体任务,比如,公民的爱国应该和自身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在特定的国家中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他人带来了便利,增加了社会和谐”,这也是“爱国行为”。[35]

(三)载体:寓文化与精神于载体的物化学习

精神到精神的教育,造成教育内容的假、大、空,不接地气,无法让学习者真正理解精神的实质,应该在外在的精神与内在的精神之间通过物质或实体理解和建构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世界。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帮助学习者认识载体背后的精神。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物质载体、媒介信息载体、仪式载体。物质载体通常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性质的基地所构成,比如,历史陈列馆、博物馆、伟人故居、英雄纪念碑、档案馆等,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所承载的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36]媒介信息载体通过“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37],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构建立体、生动、互动、自控等载体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克服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受众既可以‘足不出户’接受爱国主义教育”[38],“仪式礼仪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自觉把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要求、人民期盼紧密结合起来”。[39]

归根到底,载体所体现的是历史文化和精神在当代人的延续,这种载体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物化过程,凭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体,把历史的、时代的、文化的物件,以图片、书籍、雕塑、模型、歌曲、影视等方式呈现,让学习者与物件相遇和对话,实现自我的认知和精神的升华。

三 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从知网的数据推测,每年保持约100篇核心论文的发稿量,这足以显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活力,当然这与其“时代性与历史性结合”的特点有莫大的联系。从文献的梳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目的,以及内容、路径、方法和载体等方面有了深入的探讨,紧扣国家的政策要求,挖掘出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但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仍有几个方面需重点关注。

(一)从“国”的理解走进“爱”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国”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这是已有文献的重要成果,但爱国不仅仅对“国”的认知,还要建立对“国”的“爱”!爱是什么?“爱”当然是一种情感,但这种情感怎么培养?通过历史人物、革命事实、红色歌曲真正地能走进学习者的心吗?而且只关注于“爱”,但爱的表现有哪些?比如说,“追求”“牺牲”“奋斗”等是对爱的一种内在表现,但又如何做到追求、牺牲、奋斗?“爱国”是一个复合词,具有自身的内涵,在表述“国”的内容时,“爱”的形式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应然研究的重要主题,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深入体会到“爱”的价值,并以“爱”付出自身的情感和生命。

(二)从笼统的情感体悟融入层次化的认知逻辑体系

人的情感有层次之分,爱自己的父母和爱一个陌生人,爱自己的家乡与爱一个陌生的地区,其爱的情感显然不一;而一位老人和一位儿童面对国家、民族的爱也在情感深度上表现差异,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种笼统的情感体悟,而是基于不同的人在不同事物上的感知、表现、思维,再到情感的逻辑层次的认知体系。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基于众多事物的教育内容,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序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层次,可忽视了一个事物本身的逻辑层次,也就是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而且,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方法上,也同样有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所以,依据人的认知规律,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层次化的认知逻辑体系,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

(三)从培育思路的孤立走向教育教学的融合

对于学习者而言,在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路径的时候,往往将正常的教育教学与其分割以专门论述,虽然这是为了针对性地探讨爱国主义教育,但在以往文献中,并没有完整的阐述“两者的融合”。文献提到在内容上,加强与学科的融合,挖掘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等,但数学、音乐、体育等如何在学科中突显爱国主义教育呢?在方法上,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不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如何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分离论述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理论探讨和行为践行的典型现状,但“分离”不能构成人的发展要求,正如德智体美劳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要融合在学生的整体发展之中,基于众多的教育目的中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民族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我们的民族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