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批评主体研究

2022-03-17蔡佳立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字幕子系统译者

蔡佳立

(无锡太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一、引言

翻译批评研究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式随着整个翻译研究的发展而演变。当前,翻译批评研究继文本批评视域、文化批评视域之后,进入了行为批评视域。文本批评侧重翻译内的问题,文化视域侧重翻译外的问题,行为批评则站在译者行为的角度,在着眼于翻译外的同时兼顾翻译内问题。[1]由周领顺提出并发展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就是以“译者行为”为批评客体的翻译批评研究,在该理论框架下,“译者行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译者行为”指译者再现原文意义的语言转换行为,是译内行为;广义上的“译者行为”包括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超越语言的社会性非翻译行为,是译内+译外行为。[2]基于这一分类,译者行为批评提出了“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作为批评工具,用以描写和考察译者翻译社会化的过程及动因。而有关“译者行为”批评客体和“求真-务实”连续统批评标准的研究便构成了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一般来说,批评涉及批评主体、批评客体和批评标准,翻译批评也不例外。肖维青曾指出,翻译批评的整体框架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是翻译批评的主体、客体和参照系[3],她所说的参照系就是批评标准或模式。此外,翻译批评还应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情况的影响,[4]要“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去观照翻译过程及翻译结果”[5],所以批评还有批评语境的问题。有鉴于此,翻译批评研究起码应“包含批评客体、批评工具、批评主体和批评语境研究等要素”[6],这些要素共同作用,方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周领顺教授也曾指出,“译者行为批评……处处都呈现为一个系统”[7],因此,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审视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结构和要素,有利于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自律和区分,从而助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系统性建构和完善。然而,自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提出以来,虽然研究者们在批评客体和批评标准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较多成果,但却相对忽视了对批评主体和批评语境的研究。本文以字幕翻译批评语境为例,探讨不同批评主体可能持有的不同立场或知识背景,以及其对批评结果的影响,希望藉此引起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者对批评主体和批评语境的关注,以建立系统的译者行为批评观和研究观。

二、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翻译也不例外。[8]翻译研究中的系统概念源自社会学,是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该理论将社会视为一个被环境所包围的系统,有着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规则,但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卢曼认为现代社会由诸多功能分化的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周围的其他系统构成该系统的外部环境。翻译研究领域中对卢曼理论进行阐发的关键人物是赫曼斯,他认为翻译也是一种社会系统,一方面具有封闭性,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区别于其他系统;另一方面也具有开放性,与其他系统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前者体现了翻译系统的“自律性”,后者体现翻译系统的“他律性”。[9]傅敬民借鉴赫曼斯的研究思路,将系统理论进一步运用于翻译研究当中,提出“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维持与发展多种功能各异的翻译话语系统的并存和分别运演”[10]。就此而言,翻译研究系统包括翻译理论研究系统、翻译史研究系统以及翻译批评研究系统。这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互为关联——翻译批评以翻译理论、翻译史的研究为基础,翻译批评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研究具有促进作用。而如果我们聚焦于翻译批评研究这个系统,可以发现其内部又包含以产品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以功能为中心和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批评研究子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走翻译批评——译者批评——译者行为批评之路”[11]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系统理论的视域下,翻译研究系统项下的各子系统以及子子系统“一方面必须具有区分化比较的可能性,能够独立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相关环境及其他视角在逻辑上存在关联。这种关联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系统自身”。[10]本文仅以最后一个“系统自身”关联逻辑为切入点,探讨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的自律性和结构性。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作为一个自洽的逻辑系统,其项下还包含批评客体研究系统、批评标准研究系统、批评主体研究系统、批评语境研究系统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区分的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组成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的结构,实现它的功能、维持它的存续。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学者对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阐述主要集中于作为批评客体的“译者行为”和作为批评工具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而针对不同批评语境下的批评主体,其所持立场、知识背景、翻译期待等则尚未做出深入讨论。事实上,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如果忽略批评主体的差异性和批评语境的多样性,就很有可能导致批评过程的简单化和程式化。就此而言,当前翻译研究领域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机械套用就不胜枚举,虽然确有推广理论的作用,但无疑也使得有关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泥沙俱下。因此,在继续深化批评客体和批评标准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批评主体和批评语境的探讨,这是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建构的使然和应然。文章以影视翻译批评语境为例,尝试在美国喜剧电影《失控玩家》(2021)字幕翻译批评的具体时空情境下,探讨译者行为批评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逻辑关联。

三、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批评主体

要维持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活力、推动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的完善,就必须要重视对批评主体的研究,将其视为一个与批评客体、批评标准、批评语境持续区分而又不断互动的自洽的系统。杨晓荣曾将翻译批评的主体分为“读者反映式、译者互评式、双语专家式”三类。[12]就此而言,在字幕翻译的批评语境下,译者行为批评的主体至少应包括影视观众评者、行业译员评者、翻译研究评者等要素。不同的批评主体有不同的旨趣,取决于其既有的知识背景和视野,[10]若“读者、译者、专家成为单一的翻译批评主体,都缺乏某种资格、底气和信度”。[3]以《失控玩家》为例,在中国上映之后,立刻引起了影迷、游戏迷和动漫迷的狂欢,也带来了对该片字幕翻译的热烈讨论甚至争辩,卷入其中的以电影观众为主,同时不乏行业译员(乃至译者本人),以及翻译学习和研究者。

(一)影视观众评者

针对《失控玩家》字幕译员张悠悠的译者行为,影视观众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了争论:一是语言严肃性问题,二是套用网络梗问题;但最终都汇聚到对翻译是否应该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讨论。一部分观众直言无此必要,如微博名为“恩赫利亚”的网友指出,“上院线的译制作品时效性很强,流行语不大合适”①本文影视观众评者和行业译员评者言论均摘自新浪微博用户在《失控玩家》国内上映后的评论。;“Ichbinhazel”也认为“电影不是网剧,就时兴一阵子。电影翻译得多贴合一些长久使用的词汇”;“Promistetr”更是直言“翻译文风好油”。显然,这样的评论会让人觉得该片翻译至少在语言风格上是比较失败的。不过观众评价主要是基于个人的感性认识和喜好,虽然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肯定和褒扬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微博名为“腊佤习”的网友认为“这片子本身就是欧美游戏梗集合,(翻译)加些梗很正常”;“Th Th_U”夸奖“翻得又好玩有趣又接地气”;“凡心7376”则喜欢译者“抖恰如其分的机灵,经常有会心一笑的体验”;“小花瓶Q仔”甚至称这是“惊艳的电影翻译!贴切又有特色,字幕不再是字幕,变成也是有生命的文字”。确实,就个人体验而言,观众的评价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差异集中表现在对“privilege”一词译文的迥然态度。

例(1) 英语原文版:That story sounds horrible and boring and full of white privilege.

院线字幕版:这个故事听上去就很致郁很无聊满满的凡尔赛味道

院线配音版:这个故事的简介听上去就很丧 很无聊 黏糊糊的凡尔赛味道

例(1)中的“white privilege”是影片中印度裔程序员对白人同事自述教育经历的回应,院线字幕版和配音版均将其译为“凡尔赛”。“人称红色的资优生”认为这个译法“有点不对味”,“Resurus”质疑道“这也不是什么网络用语,为什么翻译成中文就不能直译”。与上述意见相反,“萌福符斧芙”则认为“翻译感觉挺不错的,privilege那句来了个凡尔赛,真的蛮精妙的”,“Seventeen_7teen”甚至表示“privilege翻译成凡尔赛,在现场听英文看字幕觉得太对了!简直就是神来一笔!”虽然这些评价基本都是“随感式的采点列举和简单分析”[13],不具系统性,但需要认识到,翻译是一项社会活动,译者具有语言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完成其作为“语言人”的译内任务时也会展现其作为“社会人”的角色特征,[2]因此译者的行为最终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观众批评作为社会检验的典型代表,无论其观点在同行译员或翻译研究者看来是多么有失偏颇,都必然会对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起到反馈、约束甚至指导的作用。或至少可以说,影视观众评者是对字幕译者行为进行批评的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

当然,也不是所有观众都只是凭借个人感受来对字幕翻译做出主观式评价,微博名为“XXLIN1987”的网友就指出“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讨论一个本质问题:For whom do we translate?”这其实就是翻译研究领域所讨论的读者期待和目标受众的问题。显然,字幕的翻译是要以目标受众为翻译重心的,[14]就本片而言,网友“不会拉丁语怎么当白富美”提出,“电影本身(含有)游戏影视梗无数,这点其实就已经框定了目标受众……所以译员对标用中文网络流行语稍微耍得开点完全OK”。而“人称红色的资优生”认为翻译“不对味”的原因也恰恰是担心“凡尔赛这个梗,不刷微博的人不知道”。由此可以判定,在充分考虑目标受众为网络迷、游戏迷和影视迷的基础上,结合该句台词的上下语境,将“white privilege”译为“凡尔赛”并非不可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对于《失控玩家》这类主题十分突出、受众比较明确的电影,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进行字幕翻译不失为一种有趣而又有效的翻译方法。而就网络上的评论而言,不论是质疑还是认可,电影观众的热烈讨论本身就是对翻译和影视热爱的一种表现,客观上也扩大了该影片及其翻译的影响。因此,对于观众评者的一些片面看法,我们无需过激反应。引导大众了解翻译批评的实质,帮助他们做出更为理性、客观的批评,正是翻译批评研究者的职责所在。

(二)行业译员评者

在网络翻译批评的领域中,总有个别评者言词苛刻,发现一点问题就揪住不放,对整体作品质量以及译者的其他成绩选择性失明。相对而言,同行评者往往更能理解译者的辛劳和某些行为的初衷,所做的批评相对也更具包容性和整体观。如网名为“同声翻译樱桃羊”的口译员(曾任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口译教师)在对《失控玩家》字幕翻译进行讨论时表示“非常欣赏悠悠的翻译,……这些翻译策略的使用非常大胆,受到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此把翻译说成质量有很大的问题,并不公允”。针对上文所述“凡尔赛”的翻译,她认为“单独挑出来看是有问题,但看完电影,放在那个情境下,作为字幕,我觉得处理得非常妙”,并指出“脱离影像声音、语境、时间轴的限制,观众的文化背景和阅读速度等因素,单单把一小段字幕翻译文本晾上来,说这翻译有问题,可能并不公允。”作为一名译者,她也承认“艺术品诞生那一刻必然要接受批评,艺术家本人也应该要聆听。然而,在批评的态度这块,人们往往不如同行那么客气,他们也总理直气壮觉得:批评冰箱不需要自己会制冷”。的确,网络批评一定要有理性,不要把网络批评变成网络暴力,辱骂和嘲讽都无助于翻译水平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发展。[15]作为同行,“同声翻译樱桃羊”在谈及《失控玩家》译者时充满了爱护:“(悠悠)也曾经因为字幕翻译,遭受过非常大的压力,甚至网络暴力。幸好,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火炼过的金子只会更加耀眼。……她很低调,但我愿意看到她作为一个有灵气和才华的专业译者,被更多人知晓姓名”。确实,尽管《失控玩家》的字幕翻译遭到了一些诟病,但这并不能遮蔽译者一直以来在影视翻译工作中的贡献。张悠悠就职于上海电影制片厂,曾翻译过《冰雪奇缘2》、新《蜘蛛侠》系列、《X战警》系列等著名影片,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专职电影文本译者,是译制片行业的新‘译’代”。[16]

事实上,在译者行为批评的主体系统中,译者本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译者只有站在批评家的角度进行自我批评,才能促成译文质的提升。[17]对于观众的指责,张悠悠本人是耐心的——“公映后受到恶评已习以为常”;对于观众的认可和赞扬,她的回应是谦逊的——“会以优秀的老师们为目标继续打磨自己,努力不负期望”;而且,她对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非常清楚,深知“剧本翻译这个职业并不是会英文就能上的”,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更具敬畏心”。[18]对于张悠悠来说,专业翻译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利,即便是面对让自己特别痛苦的赛车片、橄榄球片等体育电影,她也要想尽办法查找资料,让自己的翻译更专业,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考据党”。她介绍说,译制片引进后留给翻译的时间可能仅有一周左右。这一周内译者需要翻译国语配音版和原声字幕版两个译本。期间,译者既要查找与影片内容相关的资料,也需要对文本本身字斟句酌。对于公映后有些网友基于原译精心打磨出更好的翻译片段,张悠悠谦虚地回应:“正所谓‘高手在民间’”。[19]虽然翻译过诸多影响很大的电影,张悠悠却不太记得她得意的翻译语句:“我个人不太记这些,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日常工作,‘想梗’是一道工序”。[19]笔者相信,这应该只是译者的自谦之词,在经过大量的译配工作后,译者想必已经将“想梗”的经验和技巧充分内化,或者说产生了一种翻译的直觉或灵感。这种灵感正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更曾是语文学翻译研究所注重的要素,[20]114-115自然也是对文学艺术翻译译者行为进行评判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由于灵感缺乏确定性、稳定性和明晰性,[20]140在译者行为批评的一般框架或标准中显然无法找到稳定的位置。但是,鉴于影视翻译的艺术性特质以及影视行业和影视观众对影视译者灵感的认可甚至期待,将“想梗”作为字幕译者行为批评的一项补充性指标纳入考量,或有必要。

(三)翻译研究评者

《失控玩家》作为游戏主题的爆米花电影,其中含有非常多的游戏影射。电影主场景“Free City”(自由城)就是来自著名游戏GTA(侠盗猎车手),影片中的暴力特征,特别是玩家对NPC(非玩家角色)的残酷杀戮,和这款游戏几乎如出一辙。而对于影片中含有的大量文字游戏,字幕译者显然心领神会,如将“自由城”的出品公司“Soonami”译为“苏乐美”。在从事翻译学习和研究的笔者看来,这一译者行为不仅做到了“求真”,同时也做到了“务实”,完美实现了原台词对现实生活中玩家风评极差的“Konami”(科乐美)游戏公司的指涉。而也正是因为电影中存在大量的游戏梗,许多观众对译者选择网络流行语的行为是肯定乃至赞赏的,这一点前文已经指出。只是,尽管译者已努力再现原文的游戏梗,甚至有时还被部分观众评论为“略显用力”,但留给译者的翻译时间毕竟太短了,译者也不可能对各类游戏都全盘了解,因此无法将台词中的所有游戏内涵全部挖出。比如对于开场台词例(2)中的“drive-bys”,不论是字幕版中的“飞车枪击”还是配音版中的“枪击事件”,都不如译为“侠盗飞车”更能既呼应画面内容又明示游戏关联。而且,译者显然对于“bad boys”(绝地战警)的游戏也不熟悉,因此未能显化例(3)台词中的游戏梗,若能将其译为“绝地战靴”则可以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双关用意。此外,影片还多次出现谈论咖啡口味的场景,重复了“coあee”和“hot”的文字游戏,加上“It’s like losing my virginity, but in my mouth”的露骨表达,事实上暗含了“侠盗猎车手”游戏中名为“hot coあee”(热咖啡)的隐藏关卡。当然,译者没有传达这一信息,并将露骨台词美化成“就好像谁朝我嘴里丢了一颗美味炸弹”,或许是有意为之,因为“热咖啡”的话题实在少儿不宜。

例(2)英语原文版:Sunday should be warm and sunny with just a scattering of drive-bys.

院线字幕版:周日天气晴好 伴有零星飞车枪击

院线配音版:周日天气晴好 伴有零星枪击事件

例(3)英语原文版:You mean to tell me that nobody snapped up those bad boys.

院线字幕版:这么拉风的战靴居然没人抢

院线配音版:别告诉我这么拉风的战靴居然没人抢

与电影观众的随感点评和同行译员的惺惺相惜不同,翻译研究者在对译者行为做出批评时,需要综合考虑批评的语境,参照合理的批评标准。上文提及的“求真-务实”连续统就是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者推崇使用的批评工具。关于影视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是偏向“求真”还是“务实”,笔者曾撰文探讨,并得出其是偏向务实而非求真的评价。[21]若将《失控玩家》的译者行为置于这个连续统中进行考量,结论依旧如此,甚至可以说,本片译者的务实行为更为突出。她大胆脱离语言忠实的限制,以求效果的近似甚至胜似,典型案例如将“Albuquerque Boiled Turkey”“Free City 2 is gonna be jumunjious”“it tastes like liquid suあering”分别译成了“开封菜桶子鸡”“火到祖坟冒青烟”“像刷锅水”,真正做到了入乡随俗,令人捧腹。但必须承认,就影视观众评者、同行译员评者、翻译研究评者等组成的批评主体系统而言,主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是在同样的批评语境,用同样的批评标准,对同样的批评客体进行批评,不同批评主体的结果也无法完全一致。要想寻求批评的合理性,除了要建立对批评语境和批评对象的科学认识,完善对批评标准的科学建构,还要在不同批评主体之间寻求共识。这种共识一方面有赖于批评主体和其他批评要素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在批评者对自身批评行为的自我批评基础之上。因为批评就是一种理解,而“整个理解活动的前提,即理解者对自己的历史性的批判性的认识”[20]122。而这种自我批评的意识似乎只有在经过系统学术训练的翻译研究者身上才能得以明显体现。因此,有必要加大呼吁力度,让其他批评主体也能够认识到自身旨趣和知识背景的限制,从而提高各类批评主体之批评行为的合理性与相对客观性。

四、结语

以系统的视角审视一种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看成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素组成的整体。这些因素各自可能又构成独立的子系统,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呈等式排列,或者说它们在母系统中不一定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10]因此,本文提倡对译者行为批评的主体和语境进行研究,并不是说它们在重要程度上等同于或超过对批评客体和批评标准的研究。本文想要强调的是,构成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的批评主体、批评客体、批评标准和批评语境研究子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既相对独立,又受制于并能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存在,从而构成了整个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系统的运演逻辑。所以,每个子系统以及这些相邻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与互动,都值得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学者加以关注,如此方能构建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体系。有鉴于此,文章聚焦批评主体子系统,以字幕译者行为批评语境为例,讨论了影视观众、同行译员、翻译研究者这三类主体对《失控玩家》字幕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探讨批评主体这一子系统的内部运作方式,意在呼吁对译者行为批评主体和批评语境研究的重视和践行,进一步推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字幕子系统译者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英文摘要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