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2-03-17甘肃省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刘丽芳

天津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段能力教师

■甘肃省天水市枣园巷小学 刘丽芳

在各个国家重视国民阅读素养的同时,我国也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阅读能力必然要从小抓起,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奠定扎实基础。本文就小学中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加以探究。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明确指向,学生要能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体会。而培养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语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一、小学中段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探析

从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小学中段学生的认读水平较高,但是其阅读选择有些随意,在方法掌握上较全,对方法的运用能力却比较欠缺。有的读者虽然喜欢阅读,但是对挑战有难度的阅读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尽管掌握了阅读方法,也不太会运用,“望而却步”的阅读心理,导致学生思维以及能力的提升受到阻碍。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阅读难度或挑战,其缺乏充足的阅读动机,信心也会减退,从而打消继续阅读的念头。而有的学生因为缺失阅读能力,对阅读的基本方法无法掌握,因此也更谈不上阅读有难度的阅读材料。此外,学生的分享意识虽然较强,但阅读习惯的养成却具有差异。阅读引导力不足,也限制了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小学中学段可以说是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水平,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对其阅读动力加以引导,促其自然而稳健地提高阅读水平。此外,阅读指导力的不足也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评价的单调以及扁平性,同样对阅读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制约。学生在阅读水平发展中既存在客观原因,也具有教育以及家庭方面的作用,三方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二、小学中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规划,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则要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引导,在循序渐进中帮助小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阅读规划要越早越好,抓住小学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下,逐渐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浓厚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基于低年段兴趣的培养,小学中段阅读教学则要将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通读教材,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经过汇总与统计精选出教材篇目进行精读、精讲与精炼,而剩余的篇目则是让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三年级时,学案由教师设计,而到了四年级,就要组织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分组设计学案,这样学生通读教材就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文章,并投入极大的阅读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阅读兴趣

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引发全班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作者的思路创设问题,进一步引领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体会作者蕴涵于文本的情感。比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环环相扣地设计问题,“请问哪位同学能把作者游双龙洞的地点按顺序说出来?”学生一听,兴趣倍增,积极回答问题。而教师接着再提出问题,“每到一处,作者有何见闻,从这些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教师将学生的答案简明扼要地书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深刻体会。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仅要具有趣味性、思考性,适时适度,更要具有针对性。教师所创设的问题目标明确,提问精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具有导向性。面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重难点问题上获得启发,有所收获。在《赤壁之战》一课中,“周瑜为何只用3万人马就击败了曹操的80万大军”成为重难点,如果笼统发问,不利于学生掌握,因此,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周瑜说火攻是个不错的主意?”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曹军把船连接起来,导致行动不便。由此,在一问一答中,这一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豁然开朗。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也在课堂上对一些共性问题加以解答,并鼓励学生参照相关的问题,根据文本细节、篇章内容等学会提问。这一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课堂上未能解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留有“悬念”,产生阅读一本书的迫切想法,而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进行课上课下阅读衔接的指引,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下去。

(三)科学推荐书籍,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中学段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远远达不到阅读需求量,因此结合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持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规划下主动探索、积极阅读,并且保有强烈的自主阅读兴趣。比如,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探索自然科学,教师可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哲学鸟飞罗》等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文学类书籍,教师则向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格林童话》等。还可以以电影、小视频等作为桥梁纽带,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优秀儿童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需求,为其推荐喜爱的童话类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进行时间规划,让学生自制阅读书籍的阅读题目,加强班级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中为学生推荐更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书籍,持续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促使与学生完成自主阅读的自动化形成。学生投入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专注力以及阅读力。

(四)开展相关阅读活动,保持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文本,通过阅读活动的创设,与学生一起体验,一起阅读,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还能引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例如,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贴近学生心理。在扮演人物活动之初,师生共同设定共读大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广泛阅读,并与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活动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共同阅读后扮演书中的人物形象,由此增强学生的体验。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较有限,但是生硬灌输与指导会造成学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只有呵护学生阅读兴趣,才能为其终身而长期的阅读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通过阶梯式的教学,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中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每名学生的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学生搭建适合的阶梯,不断巩固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注重线下阅读,提升阅读实效

教师搭建线下阅读阶梯,为学生推荐更多的好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差异性,有层次地推荐书目,让学生加以自主选择,靠近每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所推荐的书目促进学生的阅读信心,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阅读符合自己成长的作品,不断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养成。小学中段学生自主意识已经存在,但是自觉性、自控力仍然欠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线下阅读推荐活动,帮助学生巩固阅读兴趣,让阅读时刻陪伴学生。

(六)鼓励学生线上阅读,注重营造良好氛围

当前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不少学生开始喜欢线上阅读,线上阅读实际上是换了一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游戏打卡能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阅读App,掌握每名学生阅读书籍的量,设立“关卡”,让学生在闯关、通关后阅读下一书籍,这样对具有不同阅读能力和层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其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也体现了科学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掌握方法,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让学生阅读中习得掌握运用方法,开启自主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需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获取打开阅读之门的智慧钥匙。小学中段学生习得和掌握的阅读方法包括初步的默读、朗读、带着问题读、查看工具书等,只有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才能真正将阅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时,学会勾、读、思、摘、问等方法,通读三遍,勾出疑问,摘录好词好句,带着问题思考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静态方法投入阅读过程,逐渐形成自我的阅读能力。此外,锻炼和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应用。除了精读精讲课文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选篇目,以小组方式进行阅读探究。各小组应确定篇目,再确定题型练习,由此,各小组准备一份课堂自主阅读的小练习。合作探究形式能让学生学会略读、浏览以及带着问题阅读等自主阅读方法。而作为出题的小组,由于这一练习包含有更有质有量的思考,则会变被动为主动,锻炼阅读能力。

(八)多元整合,形成阅读强大合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激发学生的多感官,使学生接受信息,让学生全身心体验、理解,发挥学习潜能,提升阅读水平。比如,对比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思维形式,小学中学段正是学生从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阶段,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结合与阅读文本相关的影片或现代诗等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由此调动多感官学习经验,使其兴趣被激发,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九)建立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当前的教育提倡多学科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探索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不断渗透阅读的鉴赏能力,比如,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学习与阅读,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鉴赏文本的能力。比如,在教授《秋晚的江上》时,其中就有音乐和文字的相通处,通过配乐,学生聆听音乐,初感音乐中文本之美,在自主体悟中逐渐增强对文本的解读与欣赏。教师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思想,创新教法,革新课堂,加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使教学过程活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以及理解,将知识同化为思想,内化为能力与素质。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阅读的二次加工,绘制思维导图,了解其中的关键人物、关键活动以及阅读者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从而培养其初步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教师,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强化,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亲身体验与操作,使生生之间进行相互的指点与取长补短,以合作身份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十)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首先是规律观察,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观察是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如对景色的观察,可以采用由近到远的空间顺序;对人和事物的观察可以利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对运动事物的观察可以注意运动规律;而对时间的观察可以利用事物变化的规律等等。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中,课文利用蝌蚪成长的变化描绘了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因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观察蝌蚪的变化,思考并讨论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个小实验,例如,养几只蝌蚪让学生观察蝌蚪的变化规律,更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是分解观察,分解观察主要是对一件事物进行分解,并且按照各个部分的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组成,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利用观察经验对事物进行详细描绘。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中,教师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去观察,或者利用课件展示荷花的构造和细节,让学生去表述荷花的每个部位像什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分解观察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写作是非常有用的。最后是事件内涵观察,大多数课文除了对物体的描述还有对事件的描述,往往都会在简单的故事中加入值得思考的道理,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对故事事件的内涵进行思考,不要只浮于故事表面,让学生发现故事想要讲述的道理,并且获得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三、结语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教师作为教育的传递者,要积极地成为学生阅读的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加强课上与课下阅读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教师还应加强家校合力,与家长携手,帮助学生学习以及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培养学生的终身良好阅读习惯打下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段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最美教师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