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研究——以河北省高校学生为例

2022-03-17张艳青杨术访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爱国主义高校学生

张艳青,杨术访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研究——以河北省高校学生为例

张艳青1,2,杨术访3

(1. 衡水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2.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3.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也是其重要彰显,因此要通过家、校以及社会教育并举、重视典型正面作用、创新培育途径等,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实践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河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亮的底色[1]。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从情感认同教育、价值辨析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三个维度入手,引导高校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转为为行为认同,使爱国主义成为其坚定的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1 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来看,河北省高等本科院校相对于省内其他类型学校来说,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教师素质都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教师,在数量、师生比上是远超出其他类型学校。课程设置上,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上更为全面和细化。例如,华北科技学院贾敬院长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给同学们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理念上,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就业,还注重学生道德文化素质,将提高道德文化素质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平台搭建上,建立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和政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工作。辅导员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师范大学辅导员培训和研修中心作为教育部在全国高校首批设立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机构之一,是河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省开展了一系列的辅导员培训活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宣传和表彰成绩突出的一线辅导员。

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来看,河北省高等本科院校所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较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加主动。河北省连续多年举办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表彰和宣传专业技能素养优秀的高职学生,加深了学生对社情、国情的认识,鼓励学生把自身工作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用所学专业技能回报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来看,河北省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与实践体验教育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高度上引导学生全面系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验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深化对党史、国史、民情、社情、国情的认识,增强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例如,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贯彻“大思政”理念,整合校内资源,凝聚合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以红色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现了由课堂空间到课外空间、由理论传授到实践体验的拓展。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古韵诗词,墨存风华”中华好诗词大赛,提高了大学生对传统诗词的认知水平,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校园文化育人氛围。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爱国、爱校、爱生活的热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来看,河北省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一般是采取课堂讲授法、实践体验法、任务驱动法和学术研究法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落实爱国主义的最直接的方法。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首次举办“请抬头——让我来讲思政课”比赛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争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举办的以“中国梦,青春行——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大学生读行文化成长营”体验活动,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相融合,引导当代大学生在读行文化体验中勇于担当,胸怀民族复兴中国梦。衡水学院毕业生“绿色感恩、绿色离校”活动被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6个省直机关评为“志愿服务创新项目”,荣获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三等奖”。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忆峥嵘岁月,绘红色青春”历史故事分享会,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铭记历史,崇尚英雄,圆梦中华”军旅歌曲大合唱比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爱国拥军、情系国防的浓厚氛围。

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来看,河北省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国防教育课、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规定为公共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取得相应成绩,以加强对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发挥媒体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比如,利用“学习强国”手机软件、校报、党委、团委网站和公众号,以及当地媒体等平台来学习和宣传新时代先进模范人物及爱国奉献事迹。注重利用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通过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等对学生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通过组织学雷锋志愿活动和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扩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让学生接受民情、社情、国情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落细、落实。

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来看,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采取的是讲授法和实践体验法。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实践体验法主要是指专业技术实际操作,以专业技术和就业为导向,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4知行社践行尊老爱老美德活动,弘扬尊老爱老传统、传递友善之美,展现青年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的风采,在关爱老人的实际行动中,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传递真诚友善之美。

2 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基本经验

2.1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育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2]

家庭在新时代培育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在培育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先后出台了《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教政体〔2016〕4号)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新时代家庭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的通知》(冀教德育函〔2019〕)两个文件,提出了具体措施,例如,河北省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在“河北家长在线”和“阅家长”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家访谈和家庭教育常见问题解答,具体指导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开展“家教茶座”试点工作;成立县(市、区)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各学校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各县(市、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利用中心设施设备,特别是茶艺室、国学室等传统文化讲堂,开展“家教茶座”工作,在栾城区、清苑区、丰宁县、乐亭县、峰峰矿区、宁晋县、香河县、冀州区、献县、青龙县、滦平县开展试点工作;组建河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命名首批全省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新学期“家长第一课”活动;等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3],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河北省自2016年起每年评选“河北省文明家庭”来推动家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19年的全国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中,河北省40个家庭榜上有名。发挥河北家长学校的作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宣传推广活动将有利于教师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河北省教育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在全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宣传推广活动。河北日报客户端教育频道开设专栏,宣传推广经省教育厅审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的理论研究成果、成效经验、学生学习体会、教师工作心得、典型案例以及优秀思政课短视频等。同时,各高校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校报等平台转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积极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会教育方面,河北省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列入省文明委2020年工作安排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要点。全省各地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在全面深入展开。河北省内179个市、县(市、区)全部建立创建指挥体系和责任机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尤其是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全部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当中,有利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河北省衡水市在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中,动员衡水学院全体师生与桃城区各社区结对帮扶,定期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爱社区、爱家乡与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结合起来,取得明显成效。

2.2 重视优秀典型的正面示范作用

河北省在培育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过程中,坚持以立为本,重视树立先进典型,号召全民向其学习。首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比如,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感人事迹,经过多家报纸、电视和网站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再如,通过宣讲会、媒体报道、拍摄电影来对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号召人们学习李保国同志的爱国精神,以及通过河北电视台《中华好家风》等节目,来推动家风、社风建设。其次,发挥优秀典型的正面示范作用。比如,每年开展“河北省新时代好少年”“河北省文明家庭”“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发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为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3 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立体式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主体矩阵

新时代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出台相关的规划方案,统筹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又共同协作的工作格局,确保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其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增加教师数量和推进师风建设下功夫。要增加思想政治课教师数量,尤其是要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对思政课教师选配模式进行优化,采用校内选聘与校外引进、提升与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一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达标、政治过硬、业务过硬。再次,要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学和研究骨干力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道德修养,做到以身作则。

3.2 推进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内容从家庭、家乡到国家三家零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民族永续进步、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根基,只有家家户户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才能好。新时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要重视家庭建设,要从家庭、家教、家风等方面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把爱自己的小家、爱自己的家乡融入爱祖国的教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家风建设各方力量都有责任。教育青少年爱自己的家庭,更要爱自己的国家,继承并发扬孝亲敬老、和睦乡里、互相谦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美德,让青少年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坚持以中国梦的教育为引导;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领。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将爱家庭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以良好的家风支撑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对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教育要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相结合,让青少年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

3.3 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载体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艺术、技艺的作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奉献、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思想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京剧、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引入课堂实践当中。我们要让民族优秀文化进教室、进头脑。广大青少年更要了解,我们的根与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载体的作用。新时代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要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点,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作用,在互联网唱响主旋律,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与大数据,通过网络文学、网络歌曲、网络游戏以及微电影等网络文艺作品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学校各级党委、团委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同学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

3.4 教育客体:推进家校共育,形成育人合力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老师要负起责任,做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家长也要时刻牢记,家庭是一个人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需要学校与家长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各方的教育都很重要,学校的任务不能由家长代替,而家庭教育也不能都塞给学校。教育孩子需要家校共同负责,这样才能事倍功半,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家校共育,目标在育。也就是说,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学校有效作为,家长积极配合,这就需要学校把自己的理念传达给家长,获得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也要划清家校共育分界线,理清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和职责边界,各司其职,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努力。

3.5 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方法继承与创新并重

当今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形式单一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和交流式教学,让学生由单纯的教育客体转变为教学研究的参与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由思想理论的被灌输者成为思想理论的主动研究者,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再加上实践体验式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新时代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关注青少年的兴趣,只有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再将讲授法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交流式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这些方法融合到一起,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提高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2021-03-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5.

[4] 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9(17):6-8.

Research on the Effect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on of the Youth in Hebei Province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ebei

ZHANG Yanqing1,2, YANG Shufang3

(1.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2.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3.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China)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c emo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ebei Province is also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actice the patriotic emotion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multiple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through simultaneous home,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put emphasis on typical positive effects, and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ethods.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3-2065.2022.01.012

张艳青(1981-),男,河北泊头人,讲师,法学博士;

杨术访(1996-),女,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度专项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河北省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路径研究》(2020HZY017)

G642

A

1673-2065(2022)01-0056-05

2021-01-07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理论课爱国主义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