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子+”学科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17曹迎春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董子董仲舒衡水

张 铭,曹迎春

“董子+”学科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张 铭,曹迎春

(衡水学院 董子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近年来,衡水学院学者立足衡水,扎根学院,打造“董子+”学科合作模式,在“董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董子+教育”“董子+文学”“董子+美术”“董子+翻译”等方面进行不断尝试,推动董子文化落地生根,结出了累累硕果。为推动“董子+”学科合作模式进一步发展,今后应继续深化董学研究,结合时代需求,寻找更多的结合点;普及董子文化,吸引更多学科的研究者,实现“+董子”式的合作;走出衡水学院,创新结合形式,开展更广泛的学科合作。

董仲舒思想;董子文化;学科合作;衡水学院

文化自信扬东风,董子故里春意浓。近年来衡水学院的董学事业蓬勃发展,枝繁叶茂。国际会议的举办、董学著作的出版、董子讲坛的打造,使得董学研究这朵奇葩在海内外学术界大放异彩。与此同时,衡水学院学者立足衡水,扎根学院,打造“董子+”学科合作模式,在校内积极与各院系、各学科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推动董子文化落地生根,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董子+”学科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成果

2015年4月15日,在《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的资源和影响力基础上,衡水学院将董仲舒研究所、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秘书处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依托董子文化,以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学术研究机构——董子学院。目前,董子学院拥有6名专职教师和20余名兼职教师,其中博士占27%。

董子学院成立以来,在“董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董子+教育”“董子+文学”“董子+美术”“董子+翻译”等学科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

(一)“董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董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让其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中大放异彩,发挥优势效能。在具体方法上,董子文化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和董子文化相辅相融的部分,从而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之更加顺利、高效。以此为原则,董子学院积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打造“董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合作模式。

1. 在“平语近人”学习活动中,将董子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

董子学院教师从2016年开始便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以及系列讲话中引用经典的句子进行讲解,开办了十几场以《学“习引经典”,品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讲座。2018年在进一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基础上,对讲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将讲座题目定为《平语近人,经典润心》。

该讲座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经典名句,按照修身、为政、治学三个主题进行详细的解读。在解读中,将包括董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有机融汇。

在修身篇,选取“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五句进行讲解。其中前两句体现的是儒家道德中十分强调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精神,在讲解的时候结合董仲舒的“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进行探讨。后面三句分别体现的是“慎微”“慎始”“慎独”的君子“三慎”修养。董仲舒十分重视“慎德”,他认为上天慎罚、《春秋》慎微、君主慎行。董仲舒“慎德”思想,对于当前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遵纪守法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为政篇,选取“夙夜在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五句进行讲解,分别阐述的是“爱岗敬业、忧患意识、以民为本”的精神。在讲解的时候,结合董仲舒的相关思想进行分析说明。

在治学篇,选取“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五句进行讲解,分别阐述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治学境界等内容。在讲解的时候,结合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事在强勉”的勤学精神进行解读。

董子学院教师利用自身的董学研究优势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以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体会,在讲课中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董子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又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和阐述。

2.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将董子文化与红色精神相结合

为深入总结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2021年5月我校组织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董子学院教师的作品《探寻红色精神,解密传统基因》获得一等奖。这是将董子文化与红色精神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孕育了丰富的红色精神。这些红色精神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因,汇聚了董子思想的源流,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一,乐观精神。儒家的“孔颜之乐”、董子的“义以养心”,是传统文化中乐观精神的充分体现,都以天道正义为信念;中国共产党的乐观精神表现为对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对革命必胜的乐观期盼,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其二,忧患意识。儒家忧患意识的核心要义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董仲舒创造性地把忧患意识与智、仁思想联系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核心是忧国,根本是忧民,关键是忧党,既体现了仁爱之心,又表现出为政之智。其三,担当精神。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表现为儒者对主体能动性的充分阐发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更是一部不断履行责任、担当使命的历史。其四,进取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侧重于个体的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的进取精神,则把传统的自强不息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起来。其五,创新精神。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讲究守经达权;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在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二)“董子+思想政治教育”

自2017年,董子学院白立强博士以及李玲、王章峰等兼职教师与教育学院合作,开办“传统文化进班会”专题教育系列讲座。白立强博士为大二学生讲解《论语》,李玲老师为大一学生讲解《弟子规》,王章峰老师为大三学生讲解《大学》,用经典滋润心灵,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21年5月29日,董子学院魏彦红教授、王文书博士分别走进生命科学学院班会,为学生做题为《董仲舒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借鉴价值》的讲座,深刻分析了董仲舒的爱民、重民思想,官不与民争利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借鉴价值,并教育学生拥有仁爱之心,树立以民为本的正确价值观。

(三)“董子+文学”

2017年10月,文传学院李爱云、吴海涛两位老师撰写的《清唱剧<董仲舒>的歌词创作及其价值》,在我校董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发表。清唱剧《董仲舒》以《史记》《汉书》为蓝本,同时参考王桓、刘鸿玉主编的《董仲舒记闻》一书的内容创作而成,歌词以董仲舒的一生经历为线索,选取重要的生活片段为创作基点,运用古典诗歌平仄押韵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董仲舒的传奇人生和哲学思想。具体来说,全剧大致分为七个乐章。第一乐章“千古一圣”,以宏观的历史视角,颂扬董仲舒承接孔孟之道,敢于突破儒家自身局限,海纳百川,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兼收并取,创立新儒学,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统治地位,深深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政治格局和文化心理。第二乐章“三年不窥园”,以董仲舒研究《春秋》三年不窥园的人生经历为基点,颂扬董子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第三乐章“武帝问策”,主要讲述董仲舒参加对策的经历,颂扬董子的天人思想。第四乐章“规劝易王”,主要叙述董仲舒做江都相的十年经历,歌颂董子爱国为民的情怀。第五乐章“小人恶告”和第六乐章“罢官入狱”,这两章主要写董仲舒因撰写《灾异论》而遭到主父偃陷害、被罢官入狱的经历,歌颂董仲舒正直不阿的性格。第七乐章“功达千秋”主要概述董仲舒一生的业绩和对后世的影响。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衡水学院董子学院、董仲舒国际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专栏特约主持人余治平博士在按语中这样评价此文:

李爱云、吴海涛两位教授编写的清唱剧《董仲舒》歌词,能够以董仲舒的一生为线索,以《史》《汉》为蓝本,引经据典,选取重要的生活片段为创作基点,运用古典诗歌平仄押韵的形式,运思情结,字斟句酌,艺术地再现了董仲舒的传奇人生和理念思想,其对董学在当代的传播无疑是功德无量的。董学界应该感谢他们,向他们致敬。

(四)“董子+美术”

2018年10月,美术学院苏会杰副教授主持的衡水学院校级课题“董仲舒故事插画创作研究”的成果在《衡水学院学报》彩插中发表。本套绘画作品将董仲舒的生平和思想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大气朴拙,色彩艳丽,引发广泛关注。

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作品都有董子主题的文创设计。2018届毕业生设计了“董仲舒思想APP”,2019届魏亚峰同学设计了董子系列文创产品。2021年,申献双老师指导、程晓艺同学创作的“画说董子”,根据董子学院教师编写的《趣说董子》创作而成,用11幅插画展现董仲舒的生平故事,用趣味卡通人物塑造董仲舒IP形象。吴军伟老师指导、夏雨同学创作的“字绘董子”,用董子学院教师编写的董仲舒百句名言绘制出董子像,新颖别致,极具创意。

(五)“董子+翻译”

2019年3月,外国语学院杨敏教授与董子学院首次合作,邀请曹迎春教授来到其主持的校级重点教改课程《翻译工作坊》的课堂,为师生讲授董仲舒生平以及思想贡献。这是外国语学院与董子学院专业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教学,为翻译专业接下来开展董仲舒文化项目的外译工作铺垫了道路。

2019年5月8日,外国语学院举办《翻译工作坊》应用型课程公开课暨2015级翻译专业毕业大戏。此次公开课以“追‘译’先贤董子、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以一场话剧的形式展开。整场话剧分为“再现课堂教学场景”“再现小组讨论”“梦回汉代”“目不窥园”“天人三策”以及“回归课堂”六幕场景,不仅生动演绎了董仲舒的前世今生,而且真实展现了《翻译工作坊》董仲舒外译项目工作的细节,完美地将董仲舒的故事、思想与翻译专业特色相结合。同学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最后,翻译专业师生共同朗诵了曹迎春教授创作的长诗《董仲舒,我不爱你》,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

2021年,董子学院代春敏、曹迎春两位老师与外语学院杨敏教授再度携手,为2018级翻译专业41名同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之董仲舒翻译》课程。该课程分设两个翻译项目:董仲舒的“四个自信”;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学生首先通过观看代春敏、曹迎春两位老师的授课视频进行董子文化的学习,然后编写翻译项目文案,展开翻译实践,并在课程结束前开展以“我和董子的亲密接触”为主题的学习经验交流分享会。

学科合作结硕果,董学扎根谱新篇。“董子+”学科合作模式是我校董子学院充分挖掘董子文化资源,积极发挥董子文化优势,创新学科合作的新模式。董学与各学科建设的结合,既巩固了董学根基,也凸显了学科特色,为我校跨学科合作教研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董子+”学科合作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目前董子学院的“董子+”学科合作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董学研究将与各学科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一)深化董学研究,结合时代需求,寻找更多的结合点

深化董学研究是开展“董子+”学科合作模式的前提和基础。董仲舒学说体大思精、系统完备,其内涵之丰富、见解之卓越、体系之恢宏、论述之翔实,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只有深入研究董仲舒思想,结合时代需求,才能找到更多的结合点,开展更为广泛的学科合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两个结合”为“董子+”学科合作模式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在“董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继续拓展、深入。

此外,董仲舒的生态思想、法律思想都值得深入挖掘。他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构建起一种理想的生态平衡系统,强调保护资源、顺应自然,追求天、地、人关系的和谐统一,这对于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导人们从根本上更有效地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从而构建个体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美好生态空间,具有丰厚的理论源泉和重要启示,对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同样可以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深入研究董仲舒的生态思想,就可以进一步推动其与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进行合作。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他以“天”为逻辑起点阐发了德主刑辅的理论,以《春秋》决狱推进了法律儒家化进程,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的根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深入研究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就可以进一步推动其与法律学科进行合作。

(二)普及董子文化,吸引更多学科的研究者,实现“+董子”式的合作

目前开展的“董子+”学科合作基本上是以董子学院的教师为主力,他们积极与校内各个学院的教师进行合作。今后,董学研究者应该着力推动董子文化普及,让各个学科的学者都能了解董仲舒,这样,其他学科的学者就有可能从中发现董仲舒思想与自身学科领域的结合点,进而切入董学研究,实现“+董子”式的合作。比如,音乐、舞蹈专业的师生在了解董仲舒生平故事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创作,将董子文化呈现于舞台;动画制作、影视制作专业的师生在学习董子文化的基础上,就可以创作出相关动画、影视、短视频作品,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三)走出衡水学院,创新结合形式,开展更广泛的学科合作

目前的“董子+”学科合作仅限于衡水学院校内,今后应该走出衡水学院,创新结合形式,实现董子文化在其他高校中的学科合作。近年来,董学研究渐成显学,研究者遍布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就为实现更广泛的“董子+”学科合作提供了条件。当然,推动“董子+”学科合作既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对董子的一种特殊情怀,作为董子故里衡水的研究者自然首当其冲。除此之外,在与董子生平密切相关的几个地方,比如山东德州、江苏扬州、陕西西安,都留有一些董子遗迹,建有一些人文景观,聚有一群对董仲舒有特殊感情的董学研究者。因此,可以首先尝试在这些地方的高校开展学科合作。

总之,“董子+”学科合作模式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深化董学研究,结合时代需求,寻找更多的结合点;普及董子文化,吸引更多学科的研究者;走出衡水学院,创新结合形式,开展更广泛的学科合作。

张 铭(1972—),男,河北深州人,副教授;

曹迎春(1976—),女,河北景县人,教授,历史学博士。

衡水学院校级课题(2021SK35)

(责任编校:李建明)

猜你喜欢

董子董仲舒衡水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衡水专场(二)
太饿的董子皓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山乡巨变(二)
董子亮治疗肝脾不和型泄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