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西厢记》及其英译

2022-03-17裴正薇汪思琦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厢记隐喻译文

裴正薇 汪思琦

(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主要演述书生张珙与相府小姐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全剧曲折动人,人物传神丰满,唱词娟丽动人,思想光耀古今。明清两代文人赞其为“北曲之首”“南北之冠”“戏文之祖”“第六才子书”“古今至文”[1]144。俄国汉学家王西里也表示,在欧洲难以找到像《西厢记》这样精美的剧作[2]209。

自18世纪末以来,《西厢记》的日、法、英、德、意、俄等外文译本相继问世[1]144。英文节译本、编译本和全译本的总量迄今已达14种[3]184。因此,《西厢记》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译本中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读《西厢记》便可发现,《西厢记》语言之细腻凝练离不开对概念隐喻的运用。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隐喻的翻译活动绝不是单一的语言符号转换,它受隐喻所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译文是一定文化语境、文学语境、上下文语境等条件下的产物[4]106。译者能否解读并再现原作中的隐喻、让目的语读者体验到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认知结果、领略作品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既是翻译难点也是评判译文优劣的重要标准。

笔者于2021年12月1日在中国知网以“西厢记翻译”“西厢记英译”为主题进行检索,筛选后得到期刊论文34篇。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西厢记》的英译,如情感传译、深度翻译、文体风格、叠词等。但现有文献均未涉足《西厢记》中概念隐喻的翻译。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概念隐喻视角总结《西厢记》中的概念隐喻及对应的隐喻型话语,分析其认知与审美双重属性,以熊式一、许渊冲的《西厢记》英文全译本为例,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效果进行对比评析,以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有所启发。

一、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的语言学把隐喻看作是一种纯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5]96,但这一认识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对。以I A 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尼采、雪莱、Werner、Cassirer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研究[6]111。不过,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学者是Lakoff & Johnson,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开辟了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道路。

Lakoff & Johnson认为,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系统,这些概念支配着我们的思想,管辖着我们的日常运作,建构了我们的感知,而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7]4。也就是说,隐喻是概念层面的问题,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因而又称之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5]105。

概念隐喻以经验为基础,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source domain)中的词汇会被用来描述另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8]132。两个域之间这种具有方向性的互动被称为“映射”(mapping)[9]163。比如,在What he said left a bad taste in my mouth(他的话让我满口恶心),I just can’t swallow that claim(我只是无法囫囵咽下这一结论),That argument smells fishy(这个论据不是味儿),Let me stew over that for a while(让我先斟酌一会儿)等一系列话语中隐藏着“想法是食物”(IDEAS ARE FOOD)的概念隐喻[6]113。

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对概念隐喻的选择及使用自然不同,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尤其值得注意。下文将列举《西厢记》中的概念隐喻并对其英译加以分析。

二、《西厢记》中的隐喻型话语

《西厢记》中的绝大部分隐喻型话语可归为三类概念隐喻,即“女人是植物”“爱情是春天”和“情感是实物”。

(一)“女人是植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常把女人与植物(尤其是花)联系起来,以此形容她们的品貌德行、情感经历等等,如“红杏出墙”“颜如舜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西厢记》中典型的“女人是植物”的隐喻型话语列举如下:

1.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破,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10]41。

2.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10]42。

3.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10]52。

隐喻表达的源域向目标域投射了哪些特征或具备哪些相似性,有的在单句中展现得比较明显,有的需要读者结合上下文自行体会。例1、2中的隐喻表达有“樱桃红破,玉粳白露”“芙蓉面”,其源域皆属植物,即樱桃、粳米、芙蓉花,对应的目标域为容貌,即嘴唇、牙齿、面容。通过这些隐喻,读者不难想象崔莺莺有着怎样的花容月貌。例3直接以“解语花”代指莺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明皇称赞杨贵妃为“解语花”,意思是善解人意的花。后世便用“解语花”喻指善解人意的美人。

(二)“爱情是春天”

“春”在古典诗文中是双关语,既指自然之春,又喻青年男女的爱情[11]47,如“春心莫共花争发”“枕上片时春梦中”“春闺寂寂掩苍苔”。从源域(春天)投向目标域(爱情)的相似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春日里的轻盈、诗意,有着其他季节难以比拟的浪漫。当春日来临时,色彩、气味、声音都变得更加丰富,不断刺激大脑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让人们心情放松,更加快乐,而进入一段爱情也能带来这种甜蜜美好的体验。《西厢记》中“爱情是春天”的隐喻型话语列举如下:

4.正是:无端春色关心事,闲倚熏笼待月华[10]56。

5.郎才女貌年相仿,定要到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非夸奖,他正德言工貌,小生正恭俭温良[10]52。

6.他若是到来,便春生敝斋[10]157。

例4的意思是“突如其来的爱情令我思绪万千!我倚着火盆,百无聊赖地等待月亮升起”。例5“春色飘零忆阮郎”的隐喻解读则需要结合上下文。该句写的是“郎才女貌正相配,才子佳人原成双。千万别春色凋零才思春,错过春光空嗟叹。她虽有闭月羞花之貌,我岂无经天纬地之才”[12]30。可见“春色飘零”实指错过爱情。例6是张珙的唱段,“小姐若真的到来,小生的书房便春色生”。该句暗含一个恒等式:莺莺到来=春天到来=爱情到来。

(三)“情感是实物”

人的情感丰富多样,同时又十分抽象、难以名状。隐喻作为人类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表情达意也是隐喻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诗人常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从而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言语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西厢记》中,大部分情感隐喻都属于“情感是实体”的概念隐喻,列举如下:

7.万金宝藏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10]37。

8.我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10]42!

9.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般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10]181!

“情感是实物”的隐喻表达一般不会出现具体的实体意象,但同样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比如愁能敲碎、能刀剪、能舟载、能斛量,还能堆在一起[13]59。例7、9描述的情感比较相似,一个是愁,一个是烦恼。这些情感原本是无形的,但压在心口,又确实令人感觉喘不过气来,犹如千钧重负。例8可谓是这部《西厢记》的关键点:没有莺莺临走前暗送的“秋波”,哪来后续的感情发展?“铁石人”以铁和石头作为源域,意指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但张珙看懂了莺莺的眼神示意,他欣喜若狂,叹道“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可见莺莺的“秋波”对张珙的冲击力之大。

三、《西厢记》中隐喻型话语的英译分析

《西厢记》有四个英文全译本,参照的底本各有差异。因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在后世最为流行,又因熊式一和许渊冲的两个全译本是依据金圣叹批本《西厢记》翻译而成[3]185,本文选取熊式一与许渊冲的英译本[14][15]进行分析(下文简称“熊译”和“许译”)。

熊式一是第一个将中国京剧(《王宝川》)搬上英美舞台的戏剧翻译家,也是与林语堂海外齐名的早期双语作家。熊式一认为《西厢记》是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译作应当从属于原作[16]4。因此,在翻译《西厢记》时,准确性是他的首要翻译原则,他表示,自己的译本是“句对句,有时也是字对字”[14]xix的。许渊冲则持不同的翻译理念,其“三美论”认为,译者“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17]68。

“对概念隐喻的翻译不能是简单地进行移植,而是要在理解源语言文本中隐喻具体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译者的重新建构,再现在翻译作品中,这样才能使得目标语读者真实地感知源语言中隐喻的真实含义”[18]85。那么,熊式一和许渊冲对《西厢记》中隐喻型话语的处理有何异同?译文是否再现了其中的隐喻表达及其映射特征?译文是否对意象进行了删改,是出于何种原因,对译文的艺术效果又有何影响?

(一)“女人是植物”

10.下边是翠裙鸳绣金莲小,上边是红袖鸾销玉笋长[10]52。

熊译:She is arrayed in a skirt of green,embroidered with love-birds,revealing feet as beautiful as golden lilies.And her red sleeves are embroidered with phoenixes,disclosing fingers as delicate and white as shoots of bamboo[14]29.

许译:Her jaded-white neck and green skirt and lily-like feet,Her crimson sleeves and taper fingers full of grace[15]31.

“金莲”和“玉笋”皆为“女人是植物”的隐喻表达。《南史·齐东昏侯纪》载:“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遂把女子纤足称作“金莲”[19]19。熊译“as beautiful as golden lilies”和许译“lily-like feet”未突显“金莲”之纤小,而重在描摹莺莺足之美。这样的处理看似些许偏离原文,但实为明智之举,因为源域(金莲)与目标域(女足)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就是美。两种译文既保留了原文隐喻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又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思维特点,可令其与汉语读者产生相似的认知体验。

古文常用“玉笋”比喻女子纤长的手指,如“这个飘扬翠袖,轻笼玉笋纤纤”。熊译对“玉笋”的处理与“金莲”类似,都是直译隐喻,再添上比喻词“as”转换成明喻,这样的译文虽然不如原文隐喻简洁含蓄、富有美感,但对原文意思的还原度较高。此外,熊译增添的“white”十分恰当,以免读者把莺莺的手指想象为未剥皮的竹笋。许译直接舍弃了“玉笋”这一意象,意译而成的“taper fingers”显然没有“shoots of bamboo”画面感强。

11.休猜做路柳墙花[10]138。

熊译:Do not for a moment imagine that she is like a roadside willow or a broken blossom[14]147.

许译:Don’t take her for a flaunting flower you meet[15]124!

“路柳墙花”出自元代王晔《水仙子·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撇,终只是个路柳墙花。”比喻不被尊重的女子或行为放荡的女子,指妓女。“休猜做路柳墙花”是侍女红娘对张珙的嘱咐:态度要谦和,心意要融洽,温文尔雅;不要把莺莺看作路柳墙花,情场中的行家[20]36。熊式一把“路柳”直译为“a roadside willow”,再现了映射特征“不被尊重”,映射程度属于等化;把“墙花”改译为“残花(a broken blossom)”,则突出了“情史丰富”的特征,映射程度属于强化。整体来看,熊式一的译文完整而忠实原文,不会给英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许译删除了“路柳”这一意象,译文完整度不及熊译,但把“墙花”译为“a flaunting flower”属实绝妙。“flaunt”在英语中是贬义词,意为“to behave in a confident and sexual way to attract attention(性感地招摇过市)”[21]825,与“路柳墙花”的目标域(放荡女子)十分贴合。

12.君须记:若见些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10]181。

熊译:But bear in mind that if elsewhere you see fair beauties,You must not linger there as you have done here[14]199.

许译:Please note it down:If you see elsewhere beauties fair,Don’t linger any longer there[15]167!

莺莺担心张珙进京赶考后会见异思迁、移情别恋,便叮嘱张珙——若在外地见了那些漂亮女子,不要像在这里见了我一般,又住在那里不走了。原文的表述简洁凝练,“异乡花草”和“栖迟”(逗留之意)搭配得当,母语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流连花丛”“花草从中过”等形容男子风流成性的词语。熊式一和许渊冲却不约而同地对隐喻表达“异乡花草”进行了意译。译文“beauty fair”或“fair beauty”虽然符合原文目标域(美人),但译文隐喻的缺失令其语言感染力大打折扣。不过,因许译把形容词“fair”作为“beauties”的后置定语,“fair”和“there”便尾语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许渊冲“三美论”中“音美”原则的运用。

(二)“爱情是春天”

例13、14、15中“爱情是春天”的隐喻表达分别为“春心”“春光”“春宵”。然而,熊式一和许渊冲对这三个例句的英译都未体现概念隐喻“爱情是春天”的源域(春天)。因此,笔者首先探查译文隐喻缺失的原因。2021年12月4日,笔者在Google网站上以“spring as a metaphor for love”“spring love metaphor”“spring metaphor about love”等为主题进行检索,未查找到符合“爱情是春天”的隐喻型话语。由此可见,英美国家大抵没有此类隐喻文化,而这或许就是熊译与许译删减意象“春天”的原因之一。即使译者将“春”译出,英语读者也无法领悟其隐喻内涵。下面对熊式一、许渊冲处理“爱情是春天”隐喻型话语的方式进行比较。

13.春心荡,他见黄莺作对,粉蝶成双[10]51。

熊译:When she sees the orioles and butterflies flying in pairs,her heart aflame with love is moved[14]28.

许译:Seeing the butterflies flying in pairs,would she not be aflame with love in her turn[15]31?

“春心”指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此句的背景是张珙料想老夫人可能会暗中防范,她怕女儿动春心,看见黄莺成对也仇恨,更忌讳蝴蝶飞行成双。熊译和许译的相同点在于把“春心”意译为“love”,不同点在于译文的完整度和句式。熊译一字不落地翻译了原文。许译认为“黄莺作对”和“粉蝶成双”意象相近,便舍弃了前一个意象。在句式方面,熊译将“他见……成双”译作时间状语从句提到句首,“春心荡”作为主句放在句尾,突出前因后果;许译把“他见……成双”改为分词短语,“春心荡”由肯定句转换成特殊疑问句,语气更为强烈,突出了老夫人心中的担忧,也使译文句式更加丰富。“love in her turn”更是点睛之笔,增强了句子的逻辑感,仿佛莺莺会受黄莺和粉蝶的影响,渴望拥有比翼双飞的爱情。

14.莫不他安排心事正要传幽客,也只怕是泄露春光与乃堂[10]51。

熊译:Perhaps she is ready to tell the feelings of her heart to her lonely lover.But her fear is that her sentiments may be revealed to her stern parent[14]27.

许译:Would she tell the feeling in her heart to lonely me? Or does she,fear her love be known to her mother stern[15]31?

张珙在寺中见到侍女红娘,自报家门“不曾娶妻”,还问“小姐常出来么”,遭到红娘斥责。于是,张珙进退无门,“不怨自己,不怨红娘,忽然反怨莺莺”[10]51。例14便是张珙神魂颠倒,怨艾长吁的句子之一。熊译“春光”,即“her sentiment”,不及许译“her love”准确,因为在本例中“泄露春光”指男女私情被泄露,语出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19]19此外,“莫不……”乃设问,“也只怕……”为作答。熊译均为陈述句,感情色彩稍显平淡。许译的两个疑问句则存在过分解读原文之嫌。笔者认为,熊译与许译的结合——“Would she tell the feeling in her heart to lonely me? She fears that her love may be revealed to her mother stern”或许是该句的最佳译法之一。

15.花有阴,月有阴,便该“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又“诗对会家吟”[10]148?

熊译:And the flowers and the moon were hidden in darkness,Had you,as you ought to have,availed yourself of that priceless time to show your love,What need would there have been for addressing a poem to an expert poet[14]160?

许译:The moon was veiled and flowers veiled,Of such a nuptial night why were you not availed? Why should you croon A verse beneath the moon[15]135?

张珙昨夜逾墙,赴莺莺之约,结果空欢喜一场,回房后就病倒了。莺莺得知此事,命红娘送药方和定情信至张珙处。张珙看过信,重新振作起来。就在这时,红娘唱了一曲越调[圣药王]曲[22]181。“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宵秋千院宇夜深沉”为上句,例15是下句。宋代苏轼有诗《春宵》:“春宵一刻抵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宇夜沉沉。”苏轼的诗本是讴歌春夜的景色,王实甫化用了其中三句,再加上“果若你有心,他有心”,便成了题咏爱情的名篇。熊式一把“春宵”译为“time to show your love”,不够准确,因为莺莺的书信中有“今宵端的云雨来”,意思是今夜愿与张珙同床共枕。许译“nuptial night”暗含男欢女爱之意,更贴合原文语境。

(三)“情感是实物”

16.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10]51!

熊译:My overwhelming grief is shown in my knitted eyebrows[14]27.

许译:My knitted eyebrows show my bitter grief and gloom[15]30.

17.面前茶饭不待吃,恨塞满愁肠胃[10]179。

熊译:The tea and rice before me remain untasted,Because I am filled with regrets and sorrow[14]196.

许译:Not that I will not eat the food before my eyes;But that my stomach’s filled with grief and sighs[15]134.

18.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10]180。

熊译:My tears will more than fill the winding waters of the Yellow River,And the load of my grief would weigh down the three peaks of the HuaMountain[14]198.

许译:My tears will make the Yellow River overflow;My grief would make three mountain peaks bend low[15]166.

“情感是实物”的隐喻型话语理解难度较低,无需阐明上下文语境。

例16“撮”这一动词使抽象的“愁”有了视觉效果,然而熊译和许译只是用了动词“show”,未能体现出“愁是实物”的概念隐喻,译文的形象性和文学性相较原文有所降低。

例17的“恨塞满愁肠胃”是典型的容器隐喻,恨如同有重量的物体被装载在“肠胃”中。许译“my stomach’s filled with grief and sighs”很好地再现了这一点。熊译一贯最忠实于原文,此时却未使用“肠胃”这个意象,而是用“I am filled with”,即把容器隐喻调整为人体隐喻。如此一来,读者需要略加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

例18中“恨”的强度十分不一般,其重量能压得华山三主峰都不堪忍受。熊译和许译都十分精彩,韵味不输原文,但是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熊译的“weigh down”有“to make sb/sth heavier so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move easily”之意[21]2444,读者看到这便能在心中建构“恨是实物”的概念隐喻,所以该句的主语只用“my grief”即可,无需强调“the load”。许译删除了“华岳”这一意象,只言明“three mountain peaks”,是出于外国读者并不了解中国山水文化的考量,但笔者认为应予以保留。唐代褚朝阳《登圣善寺阁》中有句:“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陕西潼关也曾有对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用以赞叹潼关的地势险要[23]115。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华岳三峰”与“九曲黄河”总是搭配出现,既然例句前半句“九曲黄河”的意象在许译中不曾缺失,那么后半句的“华岳三峰”也应该如实译出。

四、结语

《西厢记》语言犹如“月下美人”,探究其中的概念隐喻有利于英语国家的读者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元素和认知方式。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总结了《西厢记》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即“女人是植物”“爱情是春天”“情感是实物”,并探讨了其对应的十分精彩、富有趣味的隐喻表达。熊式一和许渊冲对《西厢记》中隐喻型话语的英译有一些共同点,如善用直译、意译、省译、改译。就“女人是植物”“情感是实物”的隐喻型话语而言,译文都兼顾了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隐喻表达。因“爱情是春天”隐喻的不可译性,熊译与许译只好删减“春天”之意象,意译为“love”。熊译优在不悖原文,许译优在简洁凝练,但熊译和许译也有不足之处,如熊译把隐喻改明喻,使译文丧失了源语言的含蓄婉约,许译为追求“三美”而删减意象,不够忠于原文。从传播中国戏剧作品的角度而言,笔者更倾向忠于原文、保留隐喻意象的译法,如果隐喻表达的文化属性较强,不妨音译再添加脚注稍作解释,以便外国读者理解。

猜你喜欢

西厢记隐喻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译文摘要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I Like Thinking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