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旱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
——以甘肃庄浪梯田为例

2022-03-17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庄浪庄浪县梯田

刘 调 兰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庄浪梯田位于六盘山西麓,甘肃省中东部庄浪县境内,是庄浪人民为适应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一种阶梯式旱作耕地系统,总面积9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4%[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庄浪县梯田化工程的率先建设为“黄土高原和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1998年庄浪县被水利部授予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荣誉称号[3],后建立了中国梯田第一县博物馆。庄浪梯田的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和庄浪人民锲而不舍的“庄浪精神”,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2009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范畴[4]。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类,相关研究较多。与此同时,关于庄浪梯田的研究成果也已有一些,但庄浪梯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仍面临较多困难。笔者通过实际走访当年梯田建设的参与者,参观梯田博物馆,调查梯田利用现状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庄浪梯田目前研究和利用主要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开发、梯田业绩宣传和梯田旅游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但未立足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而对庄浪梯田进行的研究和利用。因此,本文拟从农业文化遗产视角出发,依据当地史志资料及野外调研,介绍庄浪梯田开发的历史背景和产业发展,探讨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发挥庄浪梯田农业遗产的多重价值,让其在转化与创新中真正活起来,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保护利用庄浪梯田,促进庄浪社会经济发展。

一、甘肃庄浪县旱作梯田开发的历史背景和产业成就

庄浪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山区,背靠六盘山,六盘山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葫芦河的分支洛河穿庄浪县境而过,全县海拔高度在1405米~2857米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干旱。地势东高西低,境内9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沟壑纵横,数量多且分布密集。清乾隆《庄浪县志》对庄浪记载到“绵山亘野、田亩荒芜、山陡田薄”[5],可见当地自古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物质资源匮乏,社会经济落后,各种因素一直严重制约着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

(一)历史背景

庄浪梯田开发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国家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大背景和“农业学大寨”的政策之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进行考察后决定采取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甘肃作为黄土高原的典型地区,是当时水土整治的重点地区,加之六十年代中央号召“农业学大寨”,在此之下,庄浪开展建造“大寨田”运动,梯田建设拉开序幕。

在庄浪县政府梯田建设政策的指导下,梯田的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64年至1970年末,以郑河公社上寨大队治山修田为起点,同时学习山西大寨,陕西兴平县等地方的水平梯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庄浪坡陡地形为层层水平结构,进一步翻土活土和增施有机肥,改进土质疏松的黄棉土质量,初步建成33.3万亩高质量水平梯田。第二阶段进一步发展,从1970年末至1980年末,梯田建设开始实行标准化,在家庭联产责任制推行下,将土地承包到户,按“等高线,沿山转、宽长度、长不限”[6]的高标准修建山腰的梯田,建成66.6万亩水平梯田,实现86个村的梯田化建设,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第三阶段梯田建设进入攻坚时期,引入机器,采取人机结合的模式,重点攻克地势高,建设难度较大的土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县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96.38万亩,营造生态林草50多万亩,建成以水库、淤地坝、防洪堤、涝池、水窖、谷坊、封禁保护为主的小型拦蓄工程5000多处,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2平方公里,现有的各类治山治水工程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500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1700多万吨”[7]。最终成功走出一条“山顶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8]的生态治理之路。1998年7月,庄浪梯田化项目通过水利部验收,被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庄浪梯田化的建设和技术模式的改进,从根本上治理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现有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4185万立方米,拦水效益86%,拦截泥沙433万吨,拦泥效益97%,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大大改善”[9],为庄浪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也造就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庄浪精神”。

(二)产业成就

在梯田开发过程中,当地产业模式总体以建设示范点为主,按照“山、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10]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法,发展“梯田+”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自建成发展至今,总体方向是通过提高旱作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进而打造梯田生态旅游区。

一方面,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改善气候干旱状况。庄浪梯田型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缺水、干旱的问题,因此从八十年代起,在庄浪各乡逐步推广地膜覆盖、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配方施肥及雨水集流等[11]新技术进行蓄水抗旱培肥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使用旋耕机、播种机等现代农具提高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另一方面,根据地貌特征和土壤质量因地制宜安排种植结构以发展特色集约型农业产业。在海拔高度1800米以上的东部关山林高海拔梯田区种植马铃薯,药材等,在1600米~1800米的山地梯田区种植小麦、玉米和荞麦、扁豆等,建立“梯田+马铃薯/药材/小麦/玉米”的模式;在水落、万泉、朱店、阳川等河谷川地梯田区种植苹果蔬菜等果品产业,建立“梯田+果品”的发展模式。此外,由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种植苜蓿等饲草,加之对小麦秸秆加工利用,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建立了“梯田+畜牧”的模式。在多年的探索发展中,梯田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成熟,各乡基本形成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在旱作农业的基础上,庄浪正致力于深挖梯田文化内涵,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进而围绕乡村创造旅游亮点,打造一村一特色,依托梯田建成如大庄乡、陈堡村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同时与县内旅游景区结合,建立了如“赵沟墩梯田生态风景区”“关山大景区”“云崖寺景区”等生态旅游区,其中“赵墩沟梯田”被评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从农业文化遗产角度看,庄浪梯田目前属于包含农业景观、复合系统,农作物品种、蔬菜瓜果等种类的复合型农业文化遗产。

二、甘肃庄浪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文化遗产功能用途为标准的分类体系”[12]中的一类,“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具有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显著特征”[13]。受类型、所处地域的影响,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共性价值的基础上也具有多样性和自身独特性。庄浪梯田属于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区的旱作系统,有别于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根本作用是治理丘陵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解决当地农业生产问题,进而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经济,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是多方面的。

(一)生态系统价值

生态环境价值是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农业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这也是庄浪梯田最根本的价值。一方面,庄浪梯田旱作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品种,拥有传统小麦、玉米、荞麦、莜麦、扁豆、苹果、桃、马铃薯、苜蓿等独特品种,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维持着农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法”进行梯田建设,减少地表径流使雨水下渗,同时营造50多万亩生态植被林,“栽植以刺槐、山杏、山毛桃、苹果和花椒等为主的树种”[14],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既涵养水源,又保持水土林草资源,从而改善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发展。

(二)经济生计价值

经济与生计价值指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两方面。多年来,当地致力于发展梯田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安排种植结构,农作物、果品和畜牧业等多种产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又打造“庄浪苹果、庄浪马铃薯”等特色产品扩大农民增收,采用全膜双垄沟播、地膜覆盖和机修梯田类新技术及播种机等机械化用具,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此外,实行农业产业化,建立果品、马铃薯、畜牧等产品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经营。多种渠道保障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产业收入,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三)社会文化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是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各种农耕文化、地域特色、民间艺术以及乡村风俗等。庄浪梯田承载着当地人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情结,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食、居住以及各种文化习俗、节日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使得庄浪饮食结构以“长面、片片、麻食”等各种特色面食为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庄浪人民传承创新了“庄浪高台、马社火、庙会、小曲”等节日风俗,其中庄浪社火历史悠久,独有的高台社火更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寄寓了当地人民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是庄浪农耕文化的衍生和“庄浪精神”的集中展现;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交流,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农业景观价值

“农业景观是由其农业区域的自然生命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场景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15]。庄浪梯田具有十分丰富的景观价值,梯田打破地域界限,将分散独立的坡地沿等高线改造为集中连片分层的水平梯田,整齐划一,线条特征突出,具有“层层叠峦的线条美”。人工种植的小麦、马铃薯以及果园等生态农业交替错开,视觉呈现“黄+绿”的景观动态变化。民居建筑位于梯田的半山腰,大都保持传统特色,梯田点缀农家小院,二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庄浪梯田的“田园风光美”。

三、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庄浪梯田是封闭山区环境中的旱作农业系统。新媒体时代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山区封闭式生态系统的弊端日益凸显,传统的耕种模式经济效益低,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同时庄浪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仍未得到当地重视。随着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并实施特殊的政策干预,自上而下影响到县域农业文化遗产,这也为庄浪梯田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这种有利的政策和环境背景之下,庄浪梯田的开发利用也就指日可待。

从农业文化遗产视角探讨庄浪梯田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立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与文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生态景观。因而,不能像保护古建筑遗产那样将其进行封闭保护,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思路,让农民在继续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中收益,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前提下有所发展[16]。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直接等同于文化遗产谈其保护发展,庄浪梯田的发展要打破当下贫穷状态下的封闭式保护现状,解决当地农民通过传统种地方式没有效益的根源问题。其次,作为一种独特的复合型资源,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是多重的,仅致力于维持其生态系统稳定,种植传统作物和单纯梯田旅游业的单一发展模式,道路会越走越窄,庄浪梯田的开发利用应放宽眼界,全面考虑梯田的多重价值,进而整合县内其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梯田产业副业。最后,农业文化遗产既要保护,更要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和领导要从战略转型角度高度重视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在思路上把握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手段上以网络为抓手,利用电商,多措并举,从资金、专业人才和农民群众等方面宏观规划,分步实施,先找准突破口,再逐步推开。

(一)存在问题

1.政府缺乏价值认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路径单一。目前,庄浪县梯田未来的规划是一方面继续进行流域生态治理,另一方面是探索地方特色发展新道路。综合看来,梯田发展仍以生态治理和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才提出利用梯田文化内涵,开发庄浪梯田旅游业的新方向,但整体发展模式单一,没有考虑到其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此外,调查发现,庄浪梯田是在庄浪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庄浪县农业局和庄浪梯田纪念馆参与,各乡镇负责各区域农业产业,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2.第一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特色品牌不突出。尽管当地因地制宜种植马铃薯、小麦、玉米及果品等产品已形成一定模式,具有特色农业产品“苹果、马铃薯”等,但相比临近更为成熟的大型规模化特色产品生产县市,如秦安县的苹果,定西市的马铃薯等,庄浪特色产业的竞争力依旧远远不够,而且这些作物在西北各地几乎都可以种植,在此情况下,庄浪县再将其打造为当地特色产品,明显不具优势。可见当地农业发展具有局限性,仅依靠第一产业后劲不足,亟待转型发展第二、三产业。

3.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原住民参与度低。这是制约庄浪梯田发展的根源问题,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庄浪县18个乡镇中,除水落、万泉、朱店、阳川、南湖等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的乡镇和郑和、赵墩等正在开发梯田旅游的乡镇外,其余各乡镇农田普遍存在荒废化现象,大量田地无人耕种。究其原因是农民通过传统的种地方式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加之当地是省内重点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原住民外出寻求经济来源,使得劳动人口流失,梯田荒废率逐年提高。

4.旅游产业不系统,市场活力注入不够。尽管按照“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模式,当地建成了“梯田第一村大庄村、赵沟墩梯田生态风景区、郑河乡上寨村生态旅游”等旅游点,但旅游活动显得过于单一且文化内涵不够精深,单纯游玩式的旅游活动,不仅未突出庄浪梯田的特色和丰富内涵,更未依托梯田开发出更多的旅游副业产业。此外,资金主要靠政府支持,市场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市场营销理念,更使得其知名度低。

5.地理区位相对偏,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庄浪县位于甘肃中东部,“距平凉市区130公里,远离国道主干线和铁路大动脉,地理区位劣势明显”[17]。全县人均GDP指标多年来在平凉市靠后,更是甘肃省重点贫困县之一,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庄浪梯田的发展。同时,政府在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不够,省内科研院校相关性专业设置少,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性指导,高素质、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尽管庄浪梯田的发展面临着以上众多问题,但随着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目前的生态文化旅游的兴盛也给庄浪梯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及各种项目的推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19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更是进一步提出“要让农业文化遗产活下去,活得好”。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在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8]。2021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有益探索。

其次,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庄浪县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一直积极探索适合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地域特色的梯田发展道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庄浪梯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目前正在实施的《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的政策中提道:“要将我省建设成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丝路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合的新典范,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20]。

最后,游客对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的需求增大。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乡村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备受游客欢迎。庄浪梯田作为黄河流域典型旱作梯田有其独特性,保存完整度高且规模大,有生态价值、观赏价值和一定的知名度,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农耕文化体验,具备发展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业和旅游副业的基础潜力。通过改善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条件,进行专业化发展利用,势必会迎来良好的市场机遇。

在明确了庄浪梯田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发展机遇后,可按照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基础的思路规划,从庄浪梯田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出发,建立由政府、企业、人才和当地群众等各种力量构成的多方参与联合保护机制,规划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案,开发一个政府能强有力引导,农民可以充分参与,各种社会力量可有效融入的发展路径。

(二)开发利用对策

1.政府机构保障。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同时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相关保护要求,将梯田纳入县区文化遗产体系内,设立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结合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争取项目和经费,以改善农民种地效益低的主要矛盾为突破口,让当地群众尝到甜头,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组织协调,邀请各行业专家参与,引进专业人士和社会力量来不遗余力地推动梯田发展。

首先,相关保护部门可在政府组织下,明确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划定大范围的保护区域,但庄浪至今建成的梯田约有98.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多半以上,全部划成保护范围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可选择农业产业发展成熟,地理位置较好,特色更突出的片区划为保护范围。其次,建立梯田核心景观区,可将“赵墩梯田景观、大庄梯田化第一村、堡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牛家沟水保生态园、陈山四好梯田村、上寨村石坎梯田”[21]等核心景观区作为展示庄浪梯田景观与特色农耕文化的窗口,设立保护标识。在此基础上关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建立大型生态博物馆[22]。最后,结合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争取一定的项目和经费后,选择各项条件相对成熟的“赵墩沟梯田,关山梯田”等梯田区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开展旅游业试点活动,评估成效,通过搞试点形成模式,由成效判断可行性再逐步推广。另外,在开展观赏游玩旅游项目的同时,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麦秆画、竹编、泥金纸织画”等民俗文化以及传说、名人事迹、古城堡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融入,开发包括田地租赁、农副产品定制、农副产品科研、实习基地,摄影比赛,绘画等多样化的旅游副业,也可以庄浪梯田、古堡等为场景拍摄影视作品,进而衍生探秘、赏景、品食等项目。

2.企业深度参与。市场经济下,单纯依靠政府、农民已不足以解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企业深度参与梯田绿色产业扶贫项目,能盘活市场活力,拓宽乡村发展道路,实现双方共赢。当下,庄浪县产业模式依旧集中在苹果、马铃薯、畜牧等第一产业,综合效益不高。无论从规模、气势或景观,庄浪均不逊色于国内其他梯田县,至今未能赶上“田园旅游”的红利期,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远未被发掘。新媒体时代,建设梯田旅游业须放宽眼界,充分考虑市场要求,做好市场调研,在第二、三产业上下功夫,进而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确立市场营销理念,引导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以实现乡村振兴。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引导企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庄浪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梯田旅游副业等第二、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例如,旅游企业可发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借鉴“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经验,在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成立“甘肃省庄浪梯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梯田“农业观光、农耕文化开发、休假度假等”[23]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文创企业参与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创意研发、开拓市场等。

3.专业人才助力。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两类人才支持,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和电商技术人才,成立相应的专业团队,注入人才力量。一方面,可在甘肃农业大学等省内高校设立农业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联合庄浪县当地博物馆、梯田纪念馆培养农业文化遗产专业性人才,同时要加强对庄浪县梯田纪念馆的投入,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水平,将梯田纪念馆打造为对外专业交流的窗口;另一方面,结合国家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文件,实地走访调查农村条件,建立一套针对本地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体系,积极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大学生和农村青年参与电商创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4.群众主动融入。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性”的生态农业系统,“是有人参与的生产过程。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传承者,同时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之一”[24]。庄浪梯田是从传统农业发展来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层层水平地形结构不适宜大型机械化生产模式,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条件容纳大量的劳动力从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但从现状看来,农民在传统农业种植中获取的效益并不高,这是庄浪梯田转型发展困难的根源问题。故此如何通过提高农民效益,激励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梯田的保护建设,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电商”成为市场产业中的中流砥柱,也为贫困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利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互联网,让农村电商搭建起产品生产供给和市场消费的沟通桥梁,可有效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梯田副业的商业价值实现,进而帮助农民致富。

一方面,从生产供给入手,打造含网红特色的庄浪生态农产品和梯田旅游业品牌,利用网络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农产品既要保持高质量和原生态特色,长远发展又需在现有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改变目前庄浪卖原料产业的局面,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旅游业的发展可参照“赵墩沟梯田”示范点的模式,在试点成功后,进一步打造特色鲜明的庄浪旅游景区IP,在景区构建“梯田文化+名人效应+地方文化”的模式,继续推出其他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场景微视频拍摄、乡村迷宫、生态采摘、麦秆画及竹编制作等。另一方面,从市场消费着手,通过庄浪特色品牌打开市场,利用农村电商和自媒体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在精准扶贫和惠民政策扶持下,借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第三方网络平台或由庄浪政府统一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成立庄浪农村电商专业团队,让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推广,尽可能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当地特色品牌农产品和加工产品以及旅游副业的销售渠道。

四、结语

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涉及自身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当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而具有多重属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又决定了其管理必须采取多方力量各方式”[25]。当务之急,庄浪政府急需进行战略顶层设计,以深挖梯田文化内涵,突显梯田精神为主题,尽快健全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管理体制、专业人才队伍,同时提高当地原住民的自身思想素质来保障梯田相关发展政策措施的有效推进。针对庄浪梯田目前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管理部门又各行其是的现状,可建立由“政府、专业机构、企业、专业人才及原住民”多方管理参与和第三方监督机制,以此为契机,促进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利用。

其一,建立健全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法规和条例。结合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要求,同时借鉴其他地区发展良好的同类型旱作梯田,有针对性地制定庄浪县不同类型梯田遗产区的总体和具体发展利用规划,编制梯田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基于目前各梯田区的发展模式和现状,结合高海拔地区、山地、河谷川地等不同海拔高度梯田区的特点,首先,重点突出如赵墩梯田,关山区梯田等条件较好的典型点,以点带面,带动其他适宜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梯田地区,打造一条适宜当地地域特色和梯田文化的旅游带,其次,继续大力发展梯田生态林业,农业等,这是当地梯田生态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最后,综合衡量不同梯田区适宜发展的梯田文化副业,打造出富有梯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副业亮点,进而形成有效吸引游客游玩的亮点。

其二,尽快改善县内交通条件,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梯田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做后盾,庄浪梯田位于山区贫困县,所处地理区位的劣势明显,交通条件严重制约当地发展。日前已启动的《甘肃省2020年自然村组道路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中提到要提高庄浪县等贫困县的交通水平,此举措有助于提高县域交通水平。

其三,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划分责任范围,引导专业机构和人才广泛参与,广开言路,认真听取当地居民,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同时委托上级政府组建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邀请专业机构定期对庄浪梯田项目进行考评,及时反馈信息,相关信息和政策要公开化,透明化。

其四,从村民自身思想素质着手,政府和当地相关组织、博物馆、梯田纪念馆等单位应加强基层宣传教育,举办培训班普及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知识,提高原住民的素质,加强数字化管理学习。同时,梯田是庄浪人民群众创造的,梯田的保护及开发利用要依靠当地人民的力量,需要人民广泛参与其中,其发展成果更要让人民共享;以此为出发点,坚持共建共享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增强庄浪人民群众对梯田文化及梯田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高其认同感,荣誉感与参与度,进而共创新时代庄浪梯田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为配合“甘肃航空产业选址工作”和“白龙江引水工程项目”,庄浪县正在全面评估全县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基本情况,重点勘察项目所涉及的乡镇和旅游景区,力争将项目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之中,这无疑是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最好时机。因此,政府需下定决心,及时把握当下机遇,尽快着手采取措施发掘庄浪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推动全县经济朝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庄浪庄浪县梯田
境由心造
兰抒蔚瑛
梦道怡然
溪山清色
甘肃庄浪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水边的阿狄丽娜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庄浪县马铃薯地下害虫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