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百年征程

2022-03-17魏浩天魏宪朝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

魏浩天,魏宪朝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劳动教育并非一帆风顺,总体而言,是在党解决实际需要、摆脱现实困境、迎合时代特点的背景下探索前进、曲折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内容、特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形式多样、科学实际、目标明确、行之有效的劳动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

一、革命战争时期:劳动为了革命——炮火纷飞中的劳动教育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劳动教育可以追溯到1921年,毛泽东与何叔衡在湖南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在其《入学须知》中,明确提出:“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与体力之平衡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可见,湖南自修大学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并将劳动看作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将劳动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字记载,可以说是开辟了革命战争时期劳动教育之先河。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完成“革命”任务而展开的,劳动教育更是如此。早在井冈山时期,劳动教育就在革命的军队中开展,“朱德的扁担”既是劳动教育的生动写照,也是“官兵一致”“劳动为了革命”的充分体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并将其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实践。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正式打响,但在长年战乱与极端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下,国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抗战物资十分匮乏,根本不能满足作战所需。面对这种情况,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同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开展大生产运动题写了“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2]的题词,鼓励学生、学员积极参与各类生产劳动,开荒种地、炼铁铸器,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并要求学生、学员既要握得住笔杆子,也要挥得动锄把子。1941年,中共中央为摆脱经济困境、发展自身力量,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掀起了万众一心大生产的热潮。这时,中国共产党不仅将生产劳动作为满足战争需要的手段,而且把劳动教育当成革命的“武器”,并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改造人,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爱劳动的知识分子与领导干部,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资与人力资源基础。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身“生产劳动”的生动实践来对广大的受教育者进行革命的劳动教育,彰显了“只有弯下腰,才能干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革命与战争的需要,同时劳动教育也起到了纠正错误思想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党内思想上存在的“脱离工农群众”“轻视生产劳动”等问题,为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落实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总之,“劳动为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参与生产劳动的教育”“生产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是在炮火纷飞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为了建设——百废待兴中的劳动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反动势力虎视眈眈,国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在各个方面对新中国进行打压。面对这种情况,国家该如何建设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头等大事。但是,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离不开人才,而文盲占人口80%的国情,决定了解决教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教育是各行各业复兴的奠基石,国家的未来发展也离不开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兴国,只有教育才能强国。基于此,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学校院系、学科建设、专业开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

但是,从“劳动为了革命”向“劳动为了建设”教育思想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一方面,由于教育事业的逐渐恢复,大批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不仅使教育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而且也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各级各类学校还是热衷于旧的教育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有的学校只注重书本,忽视实践劳动。对此,中共中央要求各类学校不仅要抓理论课学习,还要将劳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工业生产以及农业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要求学生以此学习到相关方面的技术,理论联系实际,为日后从事工农业生产奠定基础。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思想层面上忽视劳动的问题,也成功地化解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一五计划”期间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绝大多数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专业课程,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刮起了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的不正之风。对此,中共中央在给教育部的批示中明确指出:“主要由于过去几年中央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有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在教学改革中,在教师思想改造中,都没有着重批评轻视体力劳动和鄙视体力劳动者的错误的教育思想”[3]。这不仅表明中共中央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同时并举”的强烈认同。

这一时期,“劳动为了建设”是百废待兴中劳动教育的思想主线,但劳动教育有时会被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所淡化,因而,参与生产劳动的教育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体力劳动有时被认为是体罚、处罚的象征。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劳动教育应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参与工农业生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三大改造”贡献力量,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时,要通过劳动教育,“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以纠正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错误思想。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摸石过河中的劳动教育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由于缺乏历史经验,有些工作只能“以苏为鉴”“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起来的。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从而确立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此后,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有关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劳动,以达到培养“劳动者”的目的。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8月13日视察天津大学时,对天津大学校长张国藩说:“以后要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5],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要“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实践。毛泽东同志对时任河北省的省长刘子厚说:“长葛县的学校有的搞了勤工俭学,学生学习成绩好,升学的很多;有的没有勤工俭学,学生学的不好,升学的少”。毛泽东同志还指示:“不仅学生要搞勤工俭学,教师也要搞[6]。从此“勤工俭学”的口号响彻中国神州大地,到处都是学生勤工俭学的标语,劳动的地位显著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办在了“贫下中农的坑头上”,劳动教育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但有些落后地区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把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对立起来,从而使劳动教育未能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

总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半工半读”与“勤工俭学”。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有些学校纷纷办起了工厂,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对体力劳动传统意义上的偏见也逐渐消失,劳动的政治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劳动过多、教学过少的现象,应有的教学活动被生产劳动所取代,加上高考制度的取消,教育事业一度陷入迷茫。

四、改革开放初期:劳动技术教育普遍化——改天换地中的劳动教育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学校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劳动教育一度陷入非正常状态。在此背景下,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已久的教育大地,从此也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7]107这不仅是对毛泽东同志劳动教育思想的认可,还强调了劳动与教育结合的方式需适应新的社会条件,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党的教育方针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代替了“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说法。经过系列化的调整,劳动和劳动教育摆脱了“阶级斗争的标准与工具”的境地,劳动教育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轨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所需要的简单、机械劳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邓小平指出:“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7]107,这不仅是对“不尊重技术工作者,不重视脑力劳动”思想的批判,而且表明党和政府高度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根本要义。1982年,国家颁布《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试行意见》,此后“劳动技术课”作为必修课程在全国大多数大、中院校开设。1998年教育部要求,“把是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评选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8]此后,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逐渐普遍化、科学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劳动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所强调的“劳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劳动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表明劳动从此丢掉“政治”的帽子,穿上了“经济”的新衣。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与日俱增,劳动教育不再被附加的政治所驱使,更多的是强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因而劳动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新变化,学校的劳动课也逐步被劳动技术教育课所取代,劳动教育呈现出在劳动中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荣景象。

五、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谱写新篇中的劳动教育

自党成立以来,我们抗击过外族侵略,争取过民族解放,进行了社会主义探索。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上,劳动教育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劳动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意义也更加深远。

早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江泽民就曾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9],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劳动教育上升到方向问题的高度,足见对其的重视。为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2000年2月,江泽民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10]自此,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形式开始由以往的“劳动技术教育”课变为了“社会实践”课。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11]从“一切劳动为经济建设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劳动”,这不仅是提法上的不同,更是结合当时社会条件做出的创新性改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认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尤其要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12]。这表明,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人们在思想上对劳动有认同感,在社会形成促进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人们只有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才能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劳动活动。2006年3月,胡锦涛指出要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首次将劳动与荣辱观联系在一起,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总之,与要求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际参与中得到教育和服务社会等,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开创未来——逐梦复兴中的劳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结合当前发展目标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新论断。在2013年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3]这既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必要性的认识,也体现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自此,“劳动开创未来”逐步成为对外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这表明,使全社会树立“崇尚劳动”的劳动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同时,创新性劳动的提出并不代表对传统劳动的否定,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创新当头,劳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但创新不能信手拈来,也不会凭空创造,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的素质高低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目前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才能在新兴领域的赛场上领跑世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14]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目前劳动教育不仅要帮助劳动者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劳动观,还应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所促进,要让劳动者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劳动,才能勾勒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这次大会在以往“四育”教育目标中加入了“劳”,形成了“五育”教育目标,劳动教育自此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强起来的道路上依然备受打压,国外发达国家对我们技术上的封锁使我们受限颇多,故此打破技术壁垒,创新技术发展,已成为中国共产党迫在眉睫的重中之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花大气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在强调劳动教育要与创新相结合的同时,“依靠智力的创新劳动”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此外,由于“创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劳动教育愈加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实现,内在地要求劳动教育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来促进“五育”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七、结论与启示

以劳动践行使命,用双手开创未来。劳动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灵魂支柱,也是中国人民的美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用汗水和鲜血书写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篇章。而这些辉煌的成就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劳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审时度势地修改、完善政策,使劳动教育得以持续焕发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是一脉相承、接续发展的,其本质是统一的,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发展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也是党永葆生机的秘密武器。一百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和社会环境,劳动教育不仅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其重要性也不断增强。然而,当下一些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使得知识教学占据课程的绝大部分,以至于重视文化教育、关注升学率、轻视劳动教育的风气有不消而长之势。长此以往,学生的劳动意识将会退化,劳动能力将会弱化。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加强劳动教育,培育新时代的合格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已经成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在深度剖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迎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范式,劳动教育这只“看得见的手”正在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和发挥其重要作用,正在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向。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依靠人民、不断奋斗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正在着力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也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道托举起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世间万事出艰辛”,“一勤天下无难事”,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辛勤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