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人的解放何以可能?

2022-03-17刘淑青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器马克思劳动

王 菲 刘淑青

(德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德州 253400)

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机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从属于生产力,其发展与应用不仅对社会生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人的解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128。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的发展,那人的解放何以可能?要回答这一问题,需回归到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着眼于智能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条件,真正认识人工智能,科学地引导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一、智能时代带来的双重影响

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催生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是继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产生的一次更为伟大的变革,智能机器正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取代人,智能化设施在社会服务中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智能技术正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更大的跨越。诚然,智能时代下的生产力,与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当年没有说人类社会将进入到智能时代,更没有预测到智能机器人、无人汽车等智能产品在当下的广泛应用,但他的思想中却蕴含着智能时代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就是物质世界的人化过程。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因而其本质就是物质世界的人化过程,只不过这种人工智能是人化的更高形式。人工智能是人类自身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智能技术、智能机器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主体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与人本身。这也就意味着,智能时代引起整个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深刻变革,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世界。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现实的人的关系也引发了思考。马克思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各种机器的巨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2]478,这对工作时间的缩短、自由时间的延长有着积极意义。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智能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能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变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并且,人工智能的应用会直接将人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体力劳动中,智能机器的臂膀已在逐渐代替人的双手;脑力劳动者依靠人工智能的辅助,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被解放出来的人们,一方面被社会发展推动着从事更多有创造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将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而自由时间的延长是人获得解放的前提条件。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的活动也逐渐脱离了传统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主体实践活动的广度、深度都在扩展,人正在以更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与之前的机器革命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但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技术对人的发展的抑制,他对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带来的技术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相较于手工业时期,机器时代对人的压迫更为明显,“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2]48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的使用不仅不会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反而导致工人劳动时间的延长,在利益的驱动下,最有可能增加人们自由时间的机器成为了延长劳动时间的手段。德国学者马尔库塞也曾指出,在科技发达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造成了奴役人的一种新的形势,使人成为了“单向度”(One—Dimensionality)的人[3]205。我国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将大多数人排挤出劳动市场,从而产生“无用阶级”的问题[4]84-95。然而,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智能时代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的应用必然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在当代社会,技术的异化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人们对技术的使用变成了对技术的依赖。例如,智能手机本应该是方便人们通讯的工具,现在却好像变成了人的身体器官,人已经离不开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被机器所束缚。机器束缚人直接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甚至统治人类”[5]8-13的忧虑,在2016年的人机围棋大战中,“阿尔法狗”以4∶1大胜李世石,可见人工智能正在向人类智力发起挑战。除此之外,技术性失业也是智能时代人们担心的重要问题,相比于普通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是由于科学技术逐步取代人而造成一部分人失业。失业后失去经济来源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面临着挑战。整体来说,智能时代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机遇,还有挑战,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

二、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智能时代发展的理论指南

人工智能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价值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是指导人工智能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南。

(一)马克思视野中人的解放问题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马克思通过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过程,指出了劳动和资本、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并由此探寻人类社会要实现“人的解放”的诉求。

首先,人的劳动解放。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正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形成自然界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所以,劳动是人证明自己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的表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是被异化的了,劳动没有证明人自己,反而否定了自己。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来说,工厂如同监狱,在劳动中他体会不到自由,他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他就越不自由。因而,劳动不再是人追求自由自觉生活的体现,而是成为了维持人生存的手段。所以,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异化劳动。劳动能力是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在发展着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同样,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改造世界的能力。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分工的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分离的,人只能拥有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片面地从事某一方面的劳动,劳动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只有消除旧式分工,消除私有制,使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完整地体现于自身,才能实现各种劳动的需要,也才能在劳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人在劳动时才不会感到被压迫,才能从被迫劳动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人的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第一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实现人的劳动解放,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劳动时间的解放,将人从长时间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只有劳动时间获得解放,工人才能有自由时间发展自己,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为了争取8小时的合法工作制度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工作时间的缩短更是由工人不懈的斗争获得的。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实现自身劳动的解放是回归人本身的第一步。而从个体之间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关系是区别人与他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01。现实中的人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往生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并且在多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对利益的追求使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工人和资本家都受到这种关系的支配,屈服于这种社会关系。人如同动物一样,片面地、被动地接受生存活动的束缚,因而人是不自由的,更不能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所以,人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就要使自己摆脱受束缚的社会关系,占有全面的对象性的关系。这意味着,个体要将自己放置于与其他个体共同存在的统一体中,放置于群体中,彼此共同依存,共同发展。主体在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不断地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丰富人本身。

最后,人的个性解放。从类本质上来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的类本质是通过个性体现出来的,脱离了个性,人的本质就被抽象化了。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104。由此可见,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在摆脱了劳动束缚和社会关系束缚的基础上,最终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

实践是人的个性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的结果在人劳动之前就以目的的形式呈现在人的头脑中。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从事各种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正是这种创造性使人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同样,人的个性也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和确认。但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个体主动自愿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是受外在强制的劳动,人的个性受到私有制的束缚,受到异化劳动的束缚。人要回归自己的个性、实现个性解放,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8]39为前提的。而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消灭私有制。只有社会中的个人联合起来占有全部生产力的总和,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消灭私有制,让每个人都拥有生产资料,个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的个性解放。

(二)人工智能——人的解放的技术手段

人的解放蕴含着三个维度、三个阶段,实现人的解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日益丰富的物质资料都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基础。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变革,其发展应用使人的解放得以可能。

首先,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展开的时代,在那时,他已经看到了科技发展对人的解放的重要作用,“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6]193。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的解放积累了重要物质条件。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引导的科技变革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2019年,全球有16个国家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或计划,另外至少还有18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我国各地也在加快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比上一年增长52.4%,这将大大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9]。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孕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总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其催生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的解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其次,人工智能将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认为,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第一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没有成为证明人存在的方式,没有确证人的主体力量,反而使人越来越不像人,人的本质被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人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工人的“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8]160。这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人同人关系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资本主义时代下,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没有将人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放出来,反而加重了工人劳作的负担。人犹如机器的一个零件,日益重复着单一的动作,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所以,马克思说:“在机器上不停劳动的工人,只是机器的一个器官,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意识,但他们与机器一起不停歇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就如同死的机器一样。”[10]173在现代社会,工人的劳动状况与机器大工业时代已是大不相同,劳作条件的改善、福利待遇的提高以及劳动权益的保障都为他们的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日益完善的企业管理中,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人的解放成为可能。

劳动解放昭示着人主体性的回归,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在现代社会,智能机器的应用能逐步使人们从繁重、单一、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减轻人们工作负担。在翻译、计算机、医药等专业细化特别强的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的脑力劳动。例如,在医药行业,利用计算机帮助解析医学图像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当然,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人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带来失业危机。但是,被人工智能替代出来的人会在整个时代的推动下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人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人工智能的应用也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时间,这些自由时间是人能够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基本保障。并且人的劳动也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某种单一劳动,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从事多方面的活动。

再次,人工智能将人从被压迫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人只有从单一的、被束缚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才能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人的社会关系依赖于生产力推动的社会变革。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工智能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的应用直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生产关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人工智能的应用除了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机关系的改变。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比,智能机器带来的社会关系变革使人摆脱了机器附庸的身份,人不再作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存在,也不再简单地充当机器的监工,而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来提升机器的性能,激发人的潜能。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智能机器在社交媒体的应用使人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交往可以不受时间、地点、距离等方面的约束,人的社会交往更加自由、丰富。

最后,人工智能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人的类本质通过个性体现出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需要的满足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说:“资本作为孜孜不倦地追求财富的一般形式的欲望,驱使劳动超过自己自然需要的界限,来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物质要素……”[11]286可见,欲望的满足是个性得以解放的重要前提。人的欲望的满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的满足,这是人生存的必要需求,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另一方面是说在生存资料满足的基础上,人在实践活动中又逐渐产生了新的需要,需要的进一步满足推动了需要的全面性,人逐渐获得自身全面而丰富的体验。在当前社会,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产生了更多新的需要。而人工智能将更多的智能产品应用于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为人们新的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可能,为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看电视时人们借助于智能语音设备,只需要根据需求对语音助手发出语言指令,语音助手就能完成频道切换甚至自动搜索等功能;家庭使用的扫地机器人、智能洗碗机等都在逐步代替人的劳动,这不仅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也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将逐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多种多样的需要,使人向着更自由自觉的方向发展。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次全新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使人的解放得以可能,它的广泛应用对克服异化劳动、增加人们对自由时间的支配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智能时代的到来也使人类社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一)人工智能需遵从人类基本伦理规范

人工智能要体现人文关怀。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所以智能科技在应用过程中都应该对人类友善,不能损害人的价值。当前人工智能在应用中衍生出了一些复杂的伦理、法律问题,如无人驾驶汽车产生的安全事故责任问题、无人驾驶汽车在做出策略时对人类道德的忽略等等。要规避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完善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技术,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人工智能研发中的参与者主要是本领域的工程师,要使人工智能更有温度、有情感则需要伦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研究人员的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公司(Emotech)的创始人庄宏斌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兴科技峰会上的演讲中曾提到,“人本能的交互是与生俱来的,……基于这种认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神经学、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等科学原理,研究技术与人的关系如何更愉悦更轻松更高效”[12]。这也说明,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向是人机和谐共处。

(二)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实现共享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时代,他对资本主义机器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通过对时代的考察,马克思不仅认识到机器为工人所带来的生活困境,更看到了机器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他认为,造成工人现状的并不是机器,而是机器的占有者。也就是说,技术对人的掌控反映的是技术的占有者对人的掌控,机器、技术、资本的私人占有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时代,机器是资本家剥削人的工具,人不仅沦为了机器的附庸,更重要的是沦为机器所有者的附庸,资本的私人占有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当前,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全新的科学技术,资本的介入使其发展更为深化。但它如果仅仅被少数科技企业垄断,那人工智能只会成为少数人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地区受经济发展的限制,难以掌握新的技术,也难以分享新技术带来的利益,从而加剧社会分化。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也取决于人类在利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秉持何种价值理念,如果一味奉行追求利益的原则,那人工智能最终只会成为威胁人类的力量。所以,作为应用人工智能的主体的人,在应用中应该秉持正当的价值理念,避免人工智能成为谋利的工具。

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用户数据信息将逐渐成为影响科技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应该警惕大型技术企业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垄断。科技企业垄断使用用户的数据信息,能带来巨额利润。数据信息包含多个方面,例如对歌曲、新闻的推荐就是建立在对用户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一些资源型数据,比如图书、期刊,更应该实现共享。人工智能也应实现开放和共享,而不是被大企业所垄断,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使人人都可以享受人工智能的成果,需对人工智能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人的需求。在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应致力于社会公共服务,彰显其在社会领域的价值,这样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解放事业。所以说,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引导其开放共享尤为重要。

(三)人工智能要坚持人本导向

人工智能是借助于计算机将人以往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搜集存储起来,其效率和准确率要远远高于个人。但不管人工智能有多发达,其能力本质上还是人所赋予的,它还是要为人的美好生活服务,还是要彰显人的主体价值。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人。例如,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在影像、病理、病例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突出,其速度、准确度也远远高于医生,但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医生,最终的诊断决定还是要由医生做出。人工智能应该与人类病理专家形成互补,以此提高医生作出诊断决策的准确性。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应做好辅助工作,将专家从繁重的、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和人文关怀上。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当下,更体现在未来。坚持人工智能的人本主义立场,才能让智能时代的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结语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人的解放,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的解放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异化劳动的克服、自由时间的增加、人的美好需要的满足甚至自由全面发展都提供了可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到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看到了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智能时代,贫富差距的产生、技术性失业等问题都能使人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会给人的存在状态带来哪些改变?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归到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从人工智能与人的解放的关系中探寻答案。当前,人工智能还处于萌发阶段,作为人工智能的控制者,人类需要进一步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向以及人的生存状态,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机器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机器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机器狗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未来机器城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