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智库对华战略构想的新内涵
——以《更长电报:走向新的美国对华战略》为例

2022-03-17谈东晨钮维敢

社会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电报霸权对华

文/谈东晨 钮维敢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于2021年1月底发布的《更长电报:走向新的美国对华战略》(以下简称《更长电报》)匿名报告,建立在中美处于结构性对抗关系的预设上,通过攻击中国政治体制及发展目标,系统性提出遏制中国的战略构想。这份报告引发国际舆论关注,有必要辨析其内容的真伪和价值取向。

《更长电报》概况及解读价值

《更长电报》的作者和编者直接将其与冷战史上著名的乔治·凯南“长电报”联系起来,不加掩饰地怂恿美国及其盟友决策者对华实施“新冷战”政策。总体看,该报告行文逻辑仿效“长电报”痕迹明显,但是对于“中国威胁”的塑造和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污名化处理简单粗暴,作者在分析中刻意地歪曲事实并代入价值判断,设定“背景知识”使读者不经意地接受某种反华谎言,企图达到将中国政府妖魔化的效果。

《更长电报》仅能代表美国智库中对华强硬派的一种声音,然而它诞生于国内政权更迭和西方阵营试图逆转颓势的背景下,存在影响政府战略决策或与其他战略构想形成合流的可能性。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客观上削弱了西方阵营主导当代世界体系演进的权威,美国必然习惯性地调整对华战略以巩固其在体系内的霸权地位。智库对华强硬派占据舆论上风与政府调整政策导向几近同步,在美国有着深厚的政治及学术土壤,必然对政策界和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更长电报》及同类报告对于缓和中美关系的潜在威胁。解读工作首先从战略构想的逻辑起点出发,评价该报告对于中美关系形势的战略判断;其次,厘清作者的战略目标,揭示美国智库秉持的冷战思维内核;再次,梳理和评论报告所布局的战略手段;复次,结合拜登政府新举措,指出战略构想得到哪些现实印证;最后,综合评估该报告对于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战略认知:更新涉华判断以修补政策缺陷

(一)臆想当前中国战略“脆弱点”

《更长电报》指出,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的一大缺陷正是尚未理解所谓中国政治的“断层带”和“脆弱性”。其分析所谓的“断层带”,实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式进行一系列攻击,轻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而刻画出一种“脆弱性”党群关系,提出美国决策者不应当再将中国视作单一政治实体来对待。换言之,该报告主张美国对华进行战略竞争时应当将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以挑拨中国党群关系。这种战略判断显然无法绕开中国共产党执政取得的杰出成就,只能臆想出战略推进背后的“脆弱点”。

《更长电报》指出了当前中国相对于美国及其盟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领域的25个战略优势。最终,报告得出了所谓的中国战略优势并不大于战略“脆弱点”的结论。事实上,其战略判断夹杂着非常多的偏见、误解和诋毁,根本上源于对当前中国国家利益的错误界定——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产生一系列误判。这是西方当代中国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难掩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如果美国试图着力于这些所谓的战略“脆弱点”制定从外部瓦解中国政权的政策,显然无法撼动中国大战略的根基。

(二)急欲扭转特朗普对华“政治惯性”

特朗普政府并没有如国外学者所希冀的那样制定捍卫或重塑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美国战略,其执政伊始造就的国内外政策大变动及无序状态,引发学者们思考其有无大战略、能否实施大战略的问题;其任期结束后,美国智库仍在继续推进战略竞争的基础上反思当前对华战略和政策的效能。《更长电报》在这股反思潮流中批判到,特朗普政府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的缺陷达到了“对于国家责任玩忽职守”的程度,根本症结就在于其对华战略竞争是一种教条主义态度的政治宣言,而不是一种可供实施的全面战略。这是由于决策者的“政治惯性”,即机械地沿用凯南时期的遏制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威胁”缺乏全面且理性的战略评估,而作者迫切希望扭转这种政治惯性。

《更长电报》认定中国正以苏联从未做到的方式,挑战美国各项国家利益以及全球和区域的主导地位。作者自诩的创新点就在于“超越凯南”的当代战略远见——把握中国区别于苏联的特殊之处。一方面,与冷战时期相比,当前美国正处于新的战略环境且面对更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简单照搬遏制战略或与中国全面“脱钩”都将有损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作者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能够平衡政权与市场的矛盾以保持经济总体可持续发展,且中国共产党人重视研究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在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要远强于苏共。因此,《更长电报》强调美国决策者不应该把赌注压在等待中国内部瓦解上,应当优先考虑从外部瓦解中国政权。这种进攻性观点反映出一批美国保守派智库人士围绕“遏制中国”和中美“新冷战”方面愈加激进的立场。

战略目标:重塑国际秩序以护持霸权地位

《更长电报》在战略目标方面摒弃凯南关于国际秩序的均势构想,其中冷战思维的新追求是重塑国际秩序以护持相对衰落的美国霸权地位,乃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极格局。

(一)基于霸权诉求力推核心利益拓展

凯南在遏制战略中主张在欧亚大陆恢复均势,对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界定是保守、克制的,认为美国不应该把自身利益范围覆盖到整个世界,因为这将反噬美国国家利益和民主体制。《更长电报》作者的思路与凯南相反,大力主张将美国的“朋友”“伙伴”和条约盟友的利益也纳入界定自身利益的考量中,这主要针对美国在外部遭遇的“双重危机”。一方面,当前美国霸权合法性因其领导力下降而几近殆尽。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用行动“推翻”了美国学者鼓吹的“霸权稳定论”,而美国自由主义霸权的传统,要求扭转此局面、提升其霸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国际秩序的发展方向与美国永久霸权愿景相悖。面对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和全球治理多元化参与的必要性,美国不愿放弃建立在国际秩序中不公平、不合理成分上的霸权利益,选择压制新兴国家和拖沓全球治理议程的策略。

为重塑霸权秩序,《更长电报》指出美国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应包含13个方面,并围绕这些“核心利益”,与当前中国发展战略相呼应,针锋相对地提出对华战略的10项核心原则。相较于特朗普时期总体上的战略收缩,该报告毫不避讳地将美国利益拓展至全球范围和多元维度,甚至触及中国底线,并不顾忌中美矛盾激化的风险。即使意识到中国不愿与美方发生军事冲突,但低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而加紧对华施加经济和军事压力、刻意抹黑中国形象及对华意识形态敌视,无疑都将事与愿违。

(二)塑造“共同威胁”以重振霸权体系

《更长电报》提出的对华战略以重振美国软硬实力为基础,以维护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幌子,以优化其主导的同盟体系和其他关系网络为手段,以所谓的中国战略“脆弱点”为攻击目标,旨在改变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在短期内,通过重组国际格局中的权势分布,压缩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在中长期内,寄希望于诱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来颠覆中国政权,以最终实现美国霸权的绝对优势。

作者有关战略目标的逻辑起点,一方面在于美国自二战后的霸权主义战略思维传统,另一方面在于破坏其所理解的中国对外战略的执行和目标。其认为中国对外战略受传统思想影响,以均势理论为基础,所以美国应当避免促成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由于以霸权主义攻击均势理念比较缺乏道义,《更长电报》刻意放大或歪曲了当前中国大战略的外部性,从而将中国塑造为一个与西方意识形态相悖的“共同威胁”和潜在霸权。

作者所代表的美国战略界对华强硬派的合理化策略是,虽然美国修复霸权秩序的战略目标暴露无遗,但其所谓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和所提供的公共物品要优于中国,而中国对西方生活方式构成威胁,所以美国的“伙伴”和盟友继续支持美国领导权才是最优解。而中国没有如西方所愿而发生制度更迭,这令美国产生一种对霸权地位不自信的危机感。于是《更长电报》提出美国必须通过安全保障、经济政治援助和意识形态共识,来强化“伙伴”及盟友对美国霸权的认同,以便有效地对抗中国,这显然增添了冷战思维的新内涵。

战略布局:明确全面对华遏制的领域及手段

在战略布局方面,《更长电报》提出美国对华战略必须明确所谓的“红线”,还需要明确准备采取何种具体措施来威慑和挫败中国的行为,明确中国的哪些行为是美国可以“容忍”的,明确在哪些领域与中国继续合作仍符合美国利益,最终制定出一整套行动清单。明确与华战略竞合的界限,实为主张决策者收缩中美关系的缓冲带,将两国对抗局面变得明朗化且不可逆转,这也明显背离了传统冷战思维。该报告在国内外两个维度上布局的对华战略手段主要包括5个部分。

第一,重建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美国发展模式永久成功的假设已不再成立,不仅要聚焦所谓的中国战略“脆弱点”,更要弥补国内脆弱性。因此,作者列出短期内红利并不显著但极为重要的任务清单,强调两党必须将其视为安全问题,达成应对中国的共识。

第二,威慑和阻止中国逾越美国“红线”。《更长电报》提出,美国应当厘清威慑和阻止中国的哪些行为,并通过高层外交渠道传达给中国以引起注意。当威慑失败、美国采取报复行动时,则公开这一信息以获得舆论和盟友支持。

第三,在特定领域公开对华战略竞争。作者认为明确中美战略竞争的领域,可以减小在非利害攸关领域出现强制性冲突的风险,但这些必须是相信美国可以且将会获胜的领域。

第四,在某些领域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作者指出这并非“讨好中国”而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有限度地对华合作旨在突出美国占据霸权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亦能够对中国内政产生分化效应。

第五,加强对华意识形态斗争。作者在话语上将“充分参与对华意识形态斗争”和“赢得全球理念竞争的胜利”两者紧密关联,把中国塑造成邪恶异端,从而鼓励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声捍卫自由民主”并攻击中国内政。

智库战略构想与拜登政府政策实践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更长电报》,使读者产生中美关系将走向“新冷战”的联想,能够体现出冷战思维的不变本质和进化之处。这一系列构想若付诸实践,将既无益于中美任何一方,又会对国际体系演进构成重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拜登政府2021年后续的内政外交实践中,已经出现了部分值得警惕的印证:首先,拜登政府正大力修复美国在欧亚的同盟关系,且对华敌意甚浓;其次,通过行政手段和立法活动明确对华战略竞争关系;再次,重申在传统和新兴战略领域上的投入,渲染中美意识形态斗争;最后,力图逆转国内经济颓势,缓解政治和社会分裂,多举措提升美国实力。

这些实践印证暴露出当前美国政治精英和知识群体在内政外交问题上的一致性。尤其是当前中美社会治理效能的鲜明对比无疑刺激了美国战略界转变对华认知并反思本国缘何衰落,更加关注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对抗性关系,对华态度的“冷战化”特征日益明显。美国智库这种伴随着话语引导和框定的发展趋势,显然会极大压缩缓和中美关系的社会舆论空间,构成未来两国战略竞争中的潜在风险。

结语

以大西洋理事会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智库,通过发布极具话题性的咨政报告影响公众舆论,其最主要的功能仍是利用大量的反华内容服务于西方话语体系,其中所体现出的冷战思维新内涵,对于当前中国具有反向洞穿对象国战略意图的有益启示,尤其是预见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下的风险点,从而设计应对措施。

首先,必须厘清美国政府和智库对于中美关系认识的“常量”与“变量”。中美战略竞争将是双边关系的长期状态,在这一形势下,两国难免长期处于一种微妙状态。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是“常量”,美国对华战略合作的逻辑是“变量”。面对美国企图占尽便宜的霸权逻辑,“以竞争促合作”的方案可能会优于“以合作促缓和”的方案。

其次,美国政府必将投入大量资源重振其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同盟体系。当前美国智库存在一种较普遍的联盟反华共识,执政的民主党又具有建构此类关系的传统偏好,必然会以此“围堵”中国。这需要中国未雨绸缪地做好应对多元冲击的准备,借助双边及多边渠道阻滞反华集团的膨胀仍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再次,围绕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话语之争将有增无减。美国外交将永久处于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理念矛盾和实践冲突中,时刻损及其国际形象。中国对此要旗帜鲜明地坚定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以便更突出地体现“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

最后,必须加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中国而言,在国际新形势下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和推进“四个自信”话语体系建设,要始终占据主导高位、掌握主动权,配合有关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的积极叙事,才能应对好美国进攻性软实力的多维冲击。

猜你喜欢

电报霸权对华
扬州市与西班牙塞维利亚结对华校奥数云授课正式启动
本期导读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致力于对华友好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
电报
传“电报”
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
给IP成“霸权”浇一盆冷水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