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当代境遇与学科重建

2022-03-17徐长福

社会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异质性条件哲学

文/徐长福

实践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实践哲学研究实践的思辨性内容,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研究实践的经验性内容。在实践的思辨性内容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可称为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为实践哲学贡献了重要基本问题的哲学家还有很多。中国实践哲学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其他文明传统中的实践哲学肯定也有各自关切的基本问题。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这个总类的共同问题,因而是实践哲学的普遍性问题。

实践哲学的学理规定

1.实践的概念

本文设定的实践概念是广义的,即在德语的“Praxis”和英语的“practice”可以换用的意义上的实践概念。这种意义上的实践可以最简单地界定为:人的由其意志所发动的行动。其中,意志的发动作用和身体机能的运作是两个缺一不可的规定。实践概念的特点是,它可以指大小不一的行动。因此,在对实践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免的做法是把大的实践尽可能分解为小的实践,直到出现不必再细分的实践,即单元实践。单元实践有一个下限,即:一个被分解后的行动只有至少同时保有意志发动和身体运作两个规定才能称为实践。

据此,可以给实践哲学作出初步界定:如果一种哲学以兼具意志发动和身体运作两项规定的行动为对象,或者以处理二者在行动中的关系为主题,就完全称得上实践哲学;如果其对象只具有上述规定中的一项,就最多只能算实践哲学的缺损形态。以这个界定为基准,就可以对实践和实践哲学进行展开说明。

单元实践不可以分解,但可以分类。对单元实践的研究,不管是对这个大类的研究,还是对其下各小类的研究,都既有哲学研究,也有非哲学的研究。只有那种自觉立足于实践这个总类和单元实践等大类而对小类所作的研究才算实践哲学。或者说,只有那些把实践的普遍性纳入研究范围的哲学才是自为的实践哲学,也即研究者自觉从事的实践哲学,而其余的实践哲学只能算自在的实践哲学。

2.实践问题的异质性

实践至少同时具有意志发动和身体运作两个规定,它们之间不能互相还原,也就是说具有异质性。实践的所有问题或者是这种异质性的表现,或者产生于这种异质性。实践哲学直接以处理这种异质性为自己的工作。实践的各种问题,在最大限度上都可以分别还原为意志发动的问题和身体运作的问题。

在意志发动方面,首要问题是“做不做”或“为不为”的问题,或者说“想不想”“要不要”的问题,即愿意不愿意发动身体的问题。一旦发动,就涉及对意志的规范问题,可统称为“对不对”的问题。规范性问题具体包括:“该不该”的问题,即通过自律或习俗来处理的伦理道德问题;“许不许”的问题,即用特殊强制的方式来处理的政治问题;“可不可”的问题,即用普遍强制的方式来处理的法律问题;“利不利”的问题,即通过得失计算来处理的利益问题,尤其是经济利益问题;“值不值”的问题,即由文化教养来处理的价值观问题,尤其是生活意义问题。

在身体运作方面,基本问题是“行不行”的问题,即可行性问题。该问题包括:“是不是”的问题,即事实问题,跟本体论有关;“真不真”的问题,即一般知识问题,跟认识论有关;“知不知”的问题,即主体认知水平的问题,跟教育有关;“能不能”的问题,即主体实践能力的问题,跟个人身心状况和社会生活条件等相关。

对于这两方面综合造成的结果,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成不成”“美不美”“够不够”等问题。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和环节,实践的总问题是“好不好”或“善不善”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实践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实践问题的任何理论解释,都必须把上述两个异质性规定的并存作为事实加以接受,而如何处理这个异质性事实,则是实践哲学的最大难题。

3.对实践问题的描述性说明

对实践的诸问题虽不能演绎式地解释,却可以描述性地说明。实践是目的导向的活动,任何实践只有达到目的才算完成。有鉴于此,可以从达到了目的这个结果出发,反过来检索出所需要的条件。在上述诸问题中,“成不成”是结果的问题,前面那些都是条件的问题。至于“够不够”,则是结果转化为条件的问题。

若以实践的成功为结果,那么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都需要条件。实践成功的首要主体条件,是实践者对跟实践有关的各种事实有必要的认知,即对“是不是”“真不真”“知不知”的问题有起码的解决。实践成功的其次但必要的主体条件,就是主体必须有能力,并且该能力在抵消错误认知和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后还有起码的剩余。这涉及“能不能”的问题。

主体能力和被认知到的客体条件的结合构成实践的能动结构的起点,一旦主体想要实践,即解决了“做不做”或“为不为”的问题,就可以由此开启实践的因果链条。不同种类的实践要求不同的主体能力和客体条件。

上述两个条件是主体的事实性条件,涉及“行不行”的问题。与之相对的是主体的规范性条件,涉及“对不对”的问题。如果说事实性条件都是硬条件的话,那么,规范性条件则有软有硬。规范性条件主要涉及“该不该”“利不利”“值不值”“许不许”“可不可”等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无论只解决了一个,还是解决了全部,只要有所解决,就算同时解决了与之相应的“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和“美不美”的问题都是评价性问题,而最重要的评价是针对实践的整体情况的。只有结果的问题和条件的问题都解决了,亦即条件齐备而结果完满,这样的实践才称得上“尽善尽美”——其中,汉语的“善”更适合用来对实践作整体性评价。

4.对实践问题的理论解决与实践解决

实践哲学可以对实践问题进行如上所述的描述,但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要对实践问题进行理论解决,那么,为了保持逻辑一贯性,就必须舍弃所有异质性的问题。这种情况可以称为“片面的普遍性”——“片面”是说只解决了作为整体的问题群中的一个,“普遍”是说这一片面解决对该类下属的所有个别都有效。

与此同时,如果要对实践问题进行实践解决,那就只能在每一个个别实践所涉及的所有异质性问题之间权衡折中,就没有达到任何理想状态的可能性。以实践方式解决实践问题,意味着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求取“个别的全面性”——针对特定个别实践的需要来全面考虑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总之,对于实践诸问题的理论解决和实践解决是不可两全的,只能分工而互补。这样一来,实践哲学就有两个不同的作业面:一是继续在异质性的问题丛中揭示同质性的普遍原理;二是给实践指明解决异质性问题的思维方向,帮助实践主体积累实践智慧,同时意识到两方面各自的限度。

实践哲学的当代境遇

1.知识的爆发式增长对实践哲学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他一个人可以生产和掌握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并且其大多数知识在学界还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在西方知识传统中,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黑格尔。然而,在黑格尔之后,在西方知识界,再也没有人可以包揽所有知识的生产了。学科的日益分化、知识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任何单一头脑都只能在知识生产的社会分工体系中起一个零部件的作用,任何单一体系也都只是知识的社会化系统中的一份文档而已。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中国的知识传统中,尽管来得比较晚。有鉴于此,无论中外,实践哲学只能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定位自己,做其学科角色要求于它的工作,否则,很难为当今人类实践做出什么切实的贡献。

2.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和实践哲学的状况

中国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科目录,共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在这13个学科门类中,除理学外,其余基本上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实践学科,即都是研究人类活动的。透过这个分科体系也可以窥见当今人类知识的大致轮廓和国际上学科划分的基本格局。以实践的某个小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往往遗忘了实践总类,表现为它们并不把自己当作实践哲学来看待,由于对实践的一般问题缺乏思考,因而在解决各自的特殊性问题时也难有高见。

3.实践哲学和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的关系

如果从对实践的各种研究去看哲学在其中的位置,我们会发现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

第一,在语用实际中,广义实践概念已经取代狭义实践概念,后者越来越成为单纯的学术史概念。第二,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实践学科决定性地压倒了研究非实践对象的理论学科,后者越来越沦为前者的附庸。第三,在实践学科中,非哲学的实践学科所占比重史上最高,而对实践的哲学研究所占比重史上最低。第四,对实践的哲学研究往往只研究实践的下属类别,而很少研究实践本身,因而以“实践哲学”名义进行的研究处于衰颓状态。第五,在非哲学的实践学科中,技术和工程学科已取得支配地位,科学和人文学退居次席。

为什么实践哲学和非哲学的实践学科会形成上述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实践哲学必须首先去面对的问题。

4.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留给哲学的问题

非哲学的实践学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验实证性。这也是实践知识的可实践性的保证。可是,经验实证可以把握事实,可以解决跟实践的“行不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却解决不了跟实践的“对不对”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把握不到纯粹“应该”这样的东西。而对于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留给哲学的问题,哲学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缺陷,处理结果令人失望。由此可见,在实践学科高度分化和极度膨胀的今天,对于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留给哲学的问题,除了继续分门别类加以处理外,更重要的是强化整体把握的意识,提升整体把握的成效,而这些正是可以在“实践哲学”名义下去做的事情。

5.全球化实践的异质性与实践哲学的重新出场

全球化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问题的异质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现,这就要求作为学科的实践哲学重新出场。在全球化时代,一方面,在任何一个同质性领域,传统的各种差异都处在被消除的过程中,世界越来越趋于一体;另一方面,对于异质性问题,人们的理解更加莫衷一是,从而使异质性产生了自乘效应。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所涉及的可行性和正当性诸问题,尽管单纯的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都可以各尽所能加以解释,但也应该有更高阶的实践哲学来综合处理其间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统观综合的作用。

实践哲学的学科重建

重建实践哲学学科,首先要排除那些不可能成功的方案。其一,实践哲学不可能重新成为实践百科知识的总汇。其二,实践哲学不可能在一套理论体系中融贯地解决所有问题。其三,实践哲学不可能直接成为实践智慧。其四,实践哲学不可能既充当虚假意识又保持科学性。

实践哲学的重建包含几种可能的向度。其一,诠释的实践哲学,这是实践哲学重建的历史向度。其二,反思的实践哲学,这是实践哲学重建的经验学科向度。其三,后设的(meta-)实践哲学,也可以叫元实践学,这是实践哲学重建的基础理论向度。顺便指出的是,我对后设实践哲学或元实践学有自己特别的期待,那就是专门探究实践中的异质性原理。其四,应用的实践哲学,这是实践哲学重建的现实性向度。其五,批判的实践哲学,主要发挥批判性作用。

本文重建实践哲学学科的诉求完全是学术的,而不是体制的。如果上述学术诉求得到了共同体应有的回应,学科重建已成事实,那么,体制的承认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

在实践哲学的学科重建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重建。实践有迷途,哲学会失智,实践哲学的道术正为天下所裂。这种情况下,振衰起敝,时不我待。哲学是自由的学问,而实践是以自由为起点和目的的活动,因此,实践哲学是双重自由的事业。哲学的自由是神性的,是精英的,是智者的,因而可以只实现于个别人。可实践的自由却是人的类本性——人人生而具有意志的自由,还要追求生活的自由。因此,实践哲学以少数人的神性自由促进人类普遍的本性自由,是智仁双修的天命。哲学的自由在于使精神摆脱肉体的束缚,已属不易;实践的自由在于使众生摆脱尘世的束缚,更加困难。实践哲学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全人类赢得新生。这大概就是实践哲学需要重建的精神!

猜你喜欢

异质性条件哲学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