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型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

2022-03-17何妙君

成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何妙君

摘 要:传统计算机课堂存在许多不足,如学生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足;前后课堂知识点之间容易脱节,层级关系不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落实浮于表面,课堂上缺乏具体的实践等。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师课堂上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构建“螺旋上升型”课堂教学模型从横向和纵向的剖面设计课堂,结合“互联网+”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密连贯,知识点脉络清晰,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以此助力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螺旋上升型 项目式学习 核心素养

1 背景分析

1.1 职业生涯要求中职生掌握扎实操作技能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职业教育要尤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经常存在的现象是:由于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班级中总有学生完不成操作任务,总有部分学生懒于动手。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由此可见,改善并扭转上述这种现象,是中职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课题。中职生“粗缯大布包裹”,没有扎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功底,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面临诸多困窘与阻滞。目前,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当切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1.2 学科知识点零散,前后课堂层级关系不强

从教学实践来看,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以课时为单位,根据教材确定授课内容后依次往后授课,将单元中的知识点全部讲完了,该单元也就上完了。这样的授课过程前后课堂是分裂的,层级关系不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而中职生的全局观有限,他们很难将其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准确地提炼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课堂上所学的技能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容易产生“学习无用”的消极心理。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技能,不能仅关注一堂课,更需要教师重视知识点之间、课堂之间的紧密联系。

1.3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浮于表面,缺乏具体的实践

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备课通常从设计三维目标出发,围绕教材设计整堂课的任务环节,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新课标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和创新能力。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教学设计模式,或者是将核心素养硬搬到教学设计中,使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浮于表面。

2 “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型概述

新课标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的,模块内各小节之间的知识点紧密相连,一个小节是一个案例,每个教学案例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笔者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结合“互联网+”构建“螺旋上升型”课堂教学模型,该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设计课堂,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密连贯,知识点脉络清晰,以期有效的促进学生技能提升。

“螺旋上升型”课堂教学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课堂,从纵向上来说,可以将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看作一个整体,再根据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分为课程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将整个模块中所有知识和技能点串接起来,因此确定模块教学目标才能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并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横向上来说,聚焦到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尝试将课堂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围绕“掌握基本知识、拓展基本技能、鞏固技能延伸、提升拓展技能、落实核心素养”五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将工作流程与课堂教学流程相对接,让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实现“做中学”的教育愿景。同时,前一堂课的重难点知识将会成为后一堂课开展教学的基础,后面的这一堂课是基于前一堂课而展开的,课与课之间层级关系分明,以此形成模型中环环相扣,并逐步上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3 “螺旋上升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螺旋上升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两个问题: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在纵向维度上如何有效的推动课堂教学螺旋式上升?2、在横向维度上,从单个课时来说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

3.1 纵向维度上:构建项目式课程学习,凸显前后课堂螺旋上升

教师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转变设计思维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重点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怎样学会,教师的“教”,是否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从教师立场出发考虑教师教什么。教师握住教学目标这根轴将前后课堂贯穿,后一堂课承接前一堂课,紧紧相扣。

确定项目式学习:教师从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师生均可参加的项目学习内容,可以是以九个模块中的任意模块作为一个项目,再设计若干个小项目,也可以将某个典型的小项目做重点教学。比如数据处理这一章节,学生要学会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并且认识大数据,了解大数据的相关基础知识,那么我们可以为以上这几点目标分别设计一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对应本章节的一个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目标,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中。

衔接前后课堂:针对整个项目设计成若干个小项目后,每个小项目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前后课堂有效的串连起来。比如数据处理章节中,学生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认识大数据,这是一个连续的教学过程,学生先学会采集,再学会加工,再逐步掌握运用工具完成数据的分析,并且能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前后课堂将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螺旋型的教学模式,后一堂课的教学是基于前一堂课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前一堂课的小结是后一堂课的开始。这样的教学加强了前面课堂之间的层级关系,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的落实到学生的“学”。

强化螺旋上升:将一整个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时,教师合理设计小项目之间的难易度关系,形成层级,最底层的小项目是基础性项目(或任务),越往上难度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逐渐提高,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水平也将逐渐增加。比如在数据处理这一章节中,学生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运用,这就是一个逐渐上升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重点把握目标与小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梯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3.2 横向维度上: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将工作流程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认识自身专业,逐步了解“我今后可以做什么”、“我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等等。教师帮助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引起学生内心共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态度。

掌握基本知识:第一步解决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对应课堂教学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索求知识。如将工作过程分解为三个难度依次提升的工作步骤,与课堂教学中“基本知识、知识拓展、知识延伸”一一对应。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视频学习,自主探索,尝试独立完成。

拓展基本技能:第二步解决技能拓展性问题,在掌握基础性知识技能基础上,积累的经验。拓展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更精确,更快速的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尝试解决工作过程中,提升技能应用的广度及宽度,促进从低级向高级升华。

巩固技能延伸:第三步解决技能的巩固。运用前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用学习成果应对多种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尝试最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巩固前期技能学习成效。

提升拓展技能:第四步是已熟练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加强技能拓展。经过三次知识和技能的索求,学生已能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运用技能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新技能学习动力,并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面对问题时可以更加从容自信。

落实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等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自觉树立信息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习惯,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技能。

4 成效

将“螺旋上升型”课堂教学模型应用到课堂,从纵向维度上看,将教学模块分成多个小任务,前一堂课的重难点知识是后一堂课教学的起点,课与课之间环环相扣,学生技能逐步上升,从横向维度上看,在一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索求知识、索求技能、拓展技能,巩固技能,逐步学会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功展示自己,并体验实践,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4.1 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让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我们喜欢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代入到情境中,解决教学任务。但是假如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相关性不大,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这样对教学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在课堂上将工作流程与教学流程无缝对接,将学生置于模拟化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应对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掌握技能,找出解决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认识自身专业,逐步了解“我今后可以做什么”、“我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引起学生内心共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他们的學习才是明确的,并且更为有效。

4.2 促进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课堂学习螺旋上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理清各模块的知识点,设计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自我生成课堂学习的螺旋上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并将有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全局观,增加学生在初入工作岗位时所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因此,在这样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不再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

4.3 深入挖掘具体问题的解决,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工作流程,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技能掌握,忽视技能运用的现象,引导学生碰到类似问题时学会知识迁移和技能运用,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只是把课堂当成知识的“灌输点”,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把信息技术课堂当作是技能的“培养站”,逐步形成“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学会了这项技能,我就可以解决……”等类似想法,进而萌发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小项目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接受他人的点评,增强其内在自信心,从而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理论/思想.2019(02):11-15.

[2] 林荣凑.大单元设计的操作步骤与技术要领[J].教学月刊中文版. 2020(10):11-14.

[3] 陈政,黄华东,李泽军,陈敏.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20(12):197-199.

[4] 李晓霞.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迁安职教中心为例[D].2016.

1752501705370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