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阐释学翻译动态理论分析译者主体性

2022-03-17赵蕴睿秦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边城

赵蕴睿 秦伟

摘要:《边城》具有浓厚诗学色彩和民族风情,自出版以来被译为多国语言,倍受世界各地读者喜爱。本文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动态理论出发,探讨戴乃迭、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以期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翻译动态理论;《边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7.080

0引言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坛著名作家,著作等身,其作品广受海内外读者喜爱,代表作《边城》以极富生命力的文字讲述了发生江西边陲小城“茶峒”的故事,描绘了一片充满人性美的净土,传达了人类世界亘古不变的主题:爱与希望。

《边城》自出版以来共有四个英译本,其中接受度较高的属戴乃迭译本和金介甫译本。目前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翻译美学、翻译策略、翻译语言学等方面,对比研究包括作品中蕴含的地方文化、翻译文本的文学性、翻译词语的选择以及中国形象再现等。除此之外,译者身处翻译活动之中,不免对翻译起到重大影响,因此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存在着重大价值。

阐释学是一门涉及理解与解释的学科,与翻译研究紧密相连,也与译者主体性息息相关。1975年乔治·斯坦纳发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其中,他提到翻译即理解,并对阐释学翻译模式作了详细的论述。他提出的阐释学翻译观将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涵盖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并且每一步都有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

译者参与翻译活动的始终,译者主体性也存在于翻译的整个过程。虽然“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吸引了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只有少数学者给出了定义:“在尊重翻译客体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翻译主题、外部环境和自身视野影响,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非隐形的主观意识。”

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翻译动态理论中有着具体体现:“信任”指相信原作品有内容且值得翻译;“入侵”指译者直接保留作者的意思;“吸收”指把从作者哪里得来的内容有所选择地加以吸收;“补偿”指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译文失去了平衡,此时需要通过补偿来恢复平衡。

2阐释学翻译动态理论下《边城》两译者主体性

2.1信任

乔治·斯坦纳认为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源于译者对原文的“信任”,即翻译则承认原作品的可译性,以及通过翻译传递出来的文本也是有意义的。影响“信任”的因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对原文的评价,以及翻译目的等。

戴乃迭出生于英国传教士家庭,获英国牛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位,除此以外,她还是著名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家。由此可见,戴乃迭的语言能力毋庸置疑。戴乃迭与丈夫杨宪益合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从古籍经典到现代文学都有涉及,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离骚》《资治通鉴》、鲁迅作品集等,因而可知,在中国文化方面,戴乃迭也有所建树。

除却与丈夫杨宪益合译作品外,戴乃迭还独译了许多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政治色彩鲜明,译者几乎没有自由选择翻译作品的集会,但戴乃迭抓住文学氛围轻松的间隙,选择翻译了《边城》。虽无从得知戴乃迭对其具体评价何如,但特殊时期,她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选择《边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原作的认可,以及把它介绍给世界读者的愿望。

金介甫,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汉学家,被认为是英语世界研究沈从文第一人。他先后十余次对沈从文本人进行访问,还亲自来到湘西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丰富资料,并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1987年出版的《沈从文史诗》受许多学者的肯定。由此可见,金介甫不仅具备翻译《边城》的语言能力,对于此书中涉及的湘西文化也有颇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金介甫对沈从文评价极高,赞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作家之一”,他对《边城》的认可自是不言而明的。翻译《边城》既是他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他想要将其文学作品推向世界舞台所做的努力。

2.2侵入

乔治·斯坦纳解释“侵入”时用了很多隐喻,导致语义不明,晦涩难懂,因此一部分学者对其隐喻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侵入”是指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产生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了冲破原语的桎梏,译者闯入原文,抓住意义,并对原语文本进行重新建构,因此,译者会发挥其主体性创造出不同的译文。

原:“女儿依旧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戴:“The girl stayed at her father’s side. But as soon as her child was born she killed herself by drinking too much cold stream water.”

金: “The daughter, stayed at her father’s side until the child was born, whereupon she went to the stream and drowned herself in the cold waters.”

在对翠翠母亲的死因进行翻译时,两译者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戴译本将原文直译,这是因为在中国生活习惯中,产妇有坐月子这一说法,依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在这段时间里产妇不能受凉,更不能“吃冷水”。戴乃迭在翻译时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并体现在译文中。而金介甫则将原文意思改变为溺水身亡,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认知里,喝太多冷水致死似乎是无稽之谈,但失足落水导致溺亡才较为符合其认知。以上两译例是译者在“侵入”阶段受文化背景影响而造成译者主体性差异的体现。

2.3吸收

经过“信任”“侵入”,第三步是对原文进行“吸收”,即将通过前两阶段所获得的思维层面意义转换为切实的文字。乔治·斯坦纳认为,在“吸收”过程中翻译徘徊在完全归化和持久异化两个极端之间。在此步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采取归化和异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上。

原:“翠翠自言自语道: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角猫好看?”

戴:“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 she mutters.”

金:“Cuicui mumbled to herself: ‘Why all the commotion? Did somebody find a three-legged cat?’”

原文是对翠翠认为端午节集会并不值得一去所评价的描写。戴译本将原文本身的修辞隐去,直接把话语内在含义平白如实地意译出来,译文完全脱离了原作的语言形式,而只是将其内涵彰显出来,这是异化的表现。金译本则遵循原文字面意思保留了原本的句式与修辞,用归化策略还原了原文语言形式,无增无减地传达原本意思。显然,二者在进行吸收时发挥了自身的译者主体性,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译文。

2.4补偿

乔治·斯坦纳认为“补偿”这一步骤的存在是因为在“信任”和“侵入 、吸收”之后,译文先后倾向于原作和译作,导致失衡,造成原文信息缺失,所以翻译最后需要“补偿”来恢复平衡。这一阶段,译者会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的信息进行翻译。

原:“那些极狭的船,在长潭中笔直前进时,水面上画着如何美丽得长长的路线。”

戴:“Narrow boats shoot forward from Changtan, leaving long, beautiful wakes.What a glorious festival this is!”

金:“The very slender boats dash straight ahead across the Long Depths,their wakes leaving long and exquisitely beautiful lines in the water.”

原文生動形象地描写了端午节时河街行船的场景,戴乃迭使用间接补偿策略,除了翻译原文已有的场景描写外还增译了感叹句,更直观地向译本读者展示了原文中端午时节河街的热闹氛围。而金译本则选择直译原文,只将原文地景色描写原本地加以翻译。由此译例可得,当译者处于“补偿”阶段时,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翻译策略的使用是译者主体性不同的表现。

3结语

对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进行翻译也是对其进行理解阐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身处不同时代、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难免会对源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本文从贯穿翻译始终的阐释学翻译动态理论出发,以戴乃迭、金介甫两《边城》译本为研究对象,对两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得出由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对原文的评价、翻译目、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两译者具有自身独特的主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译者使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上。

参考文献

[1]邓高峰.《边城》英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若干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1):120-123.

[2]王建国,谢飞.2020论汉英语用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基于对《边城》四译本的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20,(3):100-109&189.

[3]Steiner,George.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2001.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3.

[5]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6]陈洁,陆持.译者的“非隐形”及其自我建构机制[J].上海翻译,2018:19-22.

[7]付文慧.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英译阐释[J].中国翻译,2011,(6):12-16.

[8]Kinkley,Jeffrey C.Imperfect Paradise[Z].Honolulu: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5:1.

[9]沈从文.边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0]Gladys, Yang. The Border Town[M].Nanjing:Yilin Publishin House,2011.

[11]Kinkley, Jeffrey C. Border Town[M].HarperCollins,2009.

[12]叶芳芳.乔治·斯坦纳动态理论阐释运作理论辨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5-111.

作者简介:赵蕴睿(1996-),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秦伟(1971-),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及英语教学法。

3191501908239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边城
边城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边城的个性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