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

2022-03-16蔡文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活动度踝关节针对性

蔡文娟

河南确山县人民医院骨科 确山 463200

踝关节是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内骨折的部位之一,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大多数是在踝跖屈曲时扭伤所致。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术后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是降低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风险,以及促进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的重要保证[1]。本研究通过对80例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10—2020-11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单侧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且符合择期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指征[2]。(2)初次手术,术中证实踝关节骨折对位良好,内固定牢固。术后X线摄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效果满意。(3)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双侧踝关节骨折,或病理性、开放性、陈旧性骨折者。(2)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以及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3)合并全身或局部严重感染者。以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开始时间为分组依据:2019-01—2020-11的40例为观察组,术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方案;2017-10—2018-12的40例为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案。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 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针对性护理干预 (1)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采用折叠型的袖套和石膏后托板固定骨折处,鼓励患者进行足趾活动。术后第3天嘱患者做患侧伸趾训练、最大限度抬高下肢训练,以及股四头肌训练。术后1~2周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和趾屈伸静力性肌收缩练习,并在双拐协助保证患肢不承重情况下进行三点式步行和坐位保健操。术后第3~4周,可去除石膏固定,开始行轻度非承重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和轻微牵伸训练;之后指导患者拄拐开始负重行走。去除骨折关节外固定后,进行踝部和足趾各方向的主动运动。术后第6周开始进行承重训练,并且持续训练4周。同时进行等长肌训练、增强离心性肌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牵伸和足趾爬行练习。循序渐进加大踝内、外翻和踝屈伸、趾屈伸的强度[3-4]。(2)针对性护理:①加强心理疏导和疼痛管理。对因术后制动时间较长、担心疼痛较重而不愿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或对术后康复效果顾虑较多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以及消极对待康复训练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疏导,耐心解释术后踝关节恢复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同时可列举以往恢复较好的病例,说明踝关节功能康复的进程与患者是否能积极配合的重要性;着重指出早期科学的康复训练能促进软骨细胞生长、繁殖、重生等,不仅能提高骨膜分泌与吸收能力,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还有利于减少术后关节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的风险。缓解其焦虑、抑郁不良心理,树立治疗信心,全面配合各项康复训练及护理,为踝关节功能的顺利恢复奠定坚实基础。针对部分术后疼痛较重和耐受力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配合麻醉师做好多模式镇痛措施,亦可指导患者进行冥想、深呼吸、局部按摩、听音乐、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转移和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②做好动态康复训练的监督,提高训练效果。及时纠正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与拄拐行动时的不标准动作,讲解此类动作可能造成的不良效果。鼓励患者提出训练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对主动配合和规范进行训练的患者给予赞扬和鼓励[5-6]。

1.2.2 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和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患肢适当高于心脏水平。维持膝关节屈曲度为20°~30°。麻醉完全清醒后开展患肢跖趾关节以及趾间关节主动活动。常规予以石膏外固定6~8周,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时,配合康复医师开始患肢部分负重,并行自我踝关节屈伸训练,之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训练,活动时间及强度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遵医嘱进行用药、饮食,以及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1)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记录2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包括疼痛(40分)、功能(50分)、对线(10分)三部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踝关节功能越好。(2)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踝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2组患者术前的踝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2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均优于术前,其中观察组患者踝关节的活动度和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

2.2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及随访期间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术后及随访期间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切口感染2例、关节僵硬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25%(9/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6,P=0.00)。

3 讨论

陈强等[7]报道,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若能早期下地活动,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增加肌肉强度,防止肌肉萎缩,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吴国云等[8]也提出,将多元化康复锻炼护理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对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鉴于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因受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程度较重,踝关节活动受限,或对术后康复锻炼缺乏客观认识等因素影响,无法或不愿及时开展早期踝关节康复训练,导致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而影响手术及术后康复效果[9]。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便开展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提高患者对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的认知水平,缓解其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并进行多模式疼痛管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开展康复训练,起到了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力、消除肿胀,以及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和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10],促进了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偏少,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倚。今后仍需进一步增大样本量和扩展研究方法,以期为临床制定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方案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综上所述,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有利于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并发症风险低,应用效果肯定。

猜你喜欢

活动度踝关节针对性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