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品悟劳动之美

2022-03-14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劳动分类教材

陈 蔚(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 “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数学课程中,包含很多劳动教育的素材,策划好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做学习数学的主人,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享受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带给他们的快乐。

借助数学文化,渗透劳动意识

数学教材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因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握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从教科书中寻找可用材料,春风化雨般渗透劳动意识,为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支撑。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分类与整理、合理安排时间、量一量等等。这些内容适合安排实践操作,在操作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动手能力。

注意挖掘教材中“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教材中的内容,表面上看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悉心研究分析,其内容和劳动教育密切。例如,二年级下册《用算盘记数》一课,在认识算盘的结构的过程中,了解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让学生体会古人“以一当五”的创举。从“石子记数→算筹记数→摆珠子记数→算盘记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利用数学实践,提升劳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教育能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从而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提升劳动能力。

让学生在数学模拟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教学“分类与整理”一课时,首先通过播放视频或观看图片,让学生发现房间比较凌乱,需要对房间进行整理,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数学模拟劳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增强动手能力。“ 整理房间”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辨别能力,能够明白“分类”的含义和方法,将分类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模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动手能力。通过这类问题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提高劳动能力。

体验数学创造,品悟劳动魅力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但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将数学创造之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劳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

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更好地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劳动的魅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以实现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生动的数学活动,努力培育学生对劳动的浓烈兴趣,在数学教育的熏陶下发展对劳动的热爱,改变过去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的教学中。

猜你喜欢

劳动分类教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分类算一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