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研工作者视角看中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建设

2022-03-14刘华鲁唐名威

传播与版权 2022年3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

刘华鲁 唐名威

[摘要]科研工作者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真正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是科技期刊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本文从科研工作者视角分析其对中文科技期刊的现实需求和影响其向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因素,最后基于分析结果,从强化科研工作者在期刊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术组织能力;坚持“四个面向”,提升创新引领服务能力;培养审稿专家学术志愿者意识,提升质量把关和人才培养能力;重视科技期刊新媒体集群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传播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中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科研工作者视角;服务能力;新媒体集群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科技期刊不仅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还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能直接体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四部委联合印發《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开始,我国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保驾护航。但目前出台的政策更多的是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如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共280种,其中英文刊180种,中文刊100种,2020年、2021年各新增30本高起点期刊,均是重点支持英文期刊建设。那么,占我国期刊主要份额的中文科技期刊该何去何从呢?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力图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然而,该文件出台后,我国优质论文流向国外期刊的这个趋势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本文试图从科研工作者视角分析其对中文科技期刊的现实需求和影响其向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因素,并提出中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困境

2019年我国期刊年检数据显示:参与年检的4958种科技期刊中,中文期刊占比89.33%,英文期刊占比7.24%,中英文期刊占比3.43%。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增强,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使英文科技期刊的意义得以凸显,我国逐步加大对英文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国外学术出版机构也开始积极拓展对华业务,通过合作办刊或独立办刊的方式来争夺内容资源。受这些因素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流失非常严重,尤其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稿源。根据Scopus数据,相较于2009年,2018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增幅为146.49%,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数不增反降,增幅为-10.41%;英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增幅达到137.42%,而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增幅为-24.87%。目前,我国学术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一流成果发表在国外英文科技期刊上;二流成果发表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上;三流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即期刊影响力弱—科研工作者投稿意愿降低—期刊影响力持续下降。目前,学界已有一些针对中文科技期刊建设和发展策略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期刊出版者角度进行分析阐述,鲜有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对中文科技期刊的看法和建设意见,而作为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则是中文科技期刊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

二、科研工作者对中文科技期刊的需求

科研工作者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科研工作者对中文科技期刊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中文科技期刊实现哪些目标?是不是破除论文“SCI至上”和推出“代表作”制度,为科研工作者“松绑”,就没有人愿意写文章了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了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桎梏,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初衷将更加纯粹,中文科技期刊也能体现其真正的作用,即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学术交流。科研工作者发表英文SCI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与国际同行交流和探讨其学术研究或最新发现。而与其发表英文SCI文章的需求不同,科研工作者将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推广科学技术,争取科技成果转化机会。科研工作者通常会结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开发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实际应用。而由于具有语言优势,中文文章更便于面向国内用户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传播[1],使他们可以更快地了解前沿技术进展,实现科学技术推广,促进技术落地应用。此外,我国科研工作者所承担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国内相关企业,他们将自己团队的最新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不仅便于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合作,还可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第二,换道超车,争夺科技话语权。在国际SCI期刊中,中国科研工作者仍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曾表示:“同样水平的科研成果,我们的文章经常被搁置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评审通过,不利于我国创新科技成果尽快被认定和传播。”在国际一流SCI期刊中,中国科研工作者虽参与的工作越来越多,但主导权还是掌控在外国人手中,中国科研工作者可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则不同,其会给中国科研工作者更多的自主权,且可针对国家重要战略或重大项目组织专题报道,集中地、系统地呈现科研工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我国重要的创新成果发布平台。随着国际宣传渠道的逐步完善,其将成为中国科研工作者重要的国际发声平台。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中国科研工作者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最终目的主要还是宣传科研成果,扩大成果在国内的影响力,以期获得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并力图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实际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的重点,同时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的号召。

三、科研工作者眼中中文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即便科研工作者对中文科技期刊有重要的需求,但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愿意将更多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呢?笔者通过调研采访以及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作者选刊投稿时很困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王静远认为:“定位不清晰是影响中文期刊发展的关键。语言是中文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劣势,大多数欧美一流学者是不懂中文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期刊的读者群体被限制在中国。那么,中国的读者群体需要什么?”王静远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中文科技期刊工作者认真考虑过,或者即便有一定的研究,但迫于提升论文引证指标和进入SCI等国际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压力,其逐渐忽视了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的目标,以及读者群体的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没有清晰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甚至有的中文科技期刊为了抢热点、提升引证指数,发表超出其刊登范围的文章或者通过人为手段提高影响因子,追求短期效应。同时,中文科技期刊的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同学科的期刊刊登范围和行文风格十分接近,导致作者和读者不能快速地从众多中文科技期刊中找到希望了解的内容。作者在投稿时也分不清更适合投哪本期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往往就会选择向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投稿。

(二)审稿周期长、审稿意见反馈不充分,审稿质量有待提高

在调研中,很多作者表示很难快速找到一些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官方网站。连“门脸”都难被作者找到的期刊,谁会放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到这本期刊上呢?此外,众多中文科技期刊的审稿水平低或给出的审稿意见比较笼统,让作者不知如何针对审稿意见进行修改。而且国内众多中文科技期刊比较看重作者的身份。一位被调研者讲述,他的一篇没有挂任何学术大牛的文章曾被某核心中文科技期刊拒稿,最后却中了SCI一区。这就导致一些作者产生“中文科技期刊的审稿过程可能不公平、不公正”的看法,因此选择将自己的成果以英文的格式向国外SCI期刊投稿,尤其是作者认为的重大原始创新、有可能引发争议的文章,往往更加愿意投稿给国外SCI期刊。

目前,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的工作者尤其是学科编辑严重不足,并且他们服务作者的意识较弱,处理和追踪稿件不够及时,审稿周期往往把控得不到位。此外,我国审稿专家的学术志愿者意识还不强,一部分审稿人对审稿工作的重视不足,投入不够,再加上中文科技期刊的学科编辑比例偏低,受限于编辑的专业水平,在审稿质量方面也无法有效地起到准确判断和严格把关的作用,导致期刊的审稿质量往往难以保证。长此以往,期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影响,导致作者投稿意愿降低,期刊也更难吸引优质的稿源。

(三)文章发表后续宣传推广力度小,期刊影响力有待提高

中文科技期刊普遍存在显示度与影响力低的情况,其对文章的宣传基本都是单一地依靠期刊官网、国内期刊检索数据库来实现。一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只是将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全文推送,并没有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针对读者碎片化的阅读特点,对文章进行积极主动的宣传推广。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当体量的科研工作者,但每个专业领域中比较知名、有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则很少,也就是说大家公认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完全不能满足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发文需求。并且这些中文科技期刊的文章宣传措施也很少,科研成果发表在这些期刊上往往被发现和关注的概率不高,所以很多作者自然而然會选择通过用户群体大、知名度高的国际期刊来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对中文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方面的探讨一直是期刊界的热点。目前,国内中文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新媒体平台是微信公众号。《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指出:2019年度参加年检的4845种期刊中,有69.39%的期刊还没有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投入,46.35%的期刊注册并运营了微信公众号,其中90%以上的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订阅用户数在2000以下;仅有54.5%的期刊填写了期刊网站年度点击量,而期刊网站年度点击量5万次以下的期刊占比已超过50%。国内科技期刊逐渐开始重视新媒体建设,力图扩大期刊影响力,但受限于办刊条件,目前我国单刊新媒体平台鲜有做得特别好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众多期刊缺乏成熟的新媒体运营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文科技期刊具有母语优势,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助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想让中文科技期刊抬起头来,需要科研工作者、期刊运营者、高校研究所、政府和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

四、中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建设途径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鼓励作者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但是每个学科被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列入的期刊仅有几种,而且多为各学科一级综合学报,如《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通信学报》等。这意味着全国数以千计的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都想在这几种期刊上发表文章,但可能几百篇论文只有几篇被录用。而那些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中文科技期刊该如何才能成为行业内的“代表期刊”呢?科技期刊出版是一个科技服务行业,国家战略、社会进步、学科建设、作者、读者都是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关注用户体验,做好科技出版服务,或许是今后中文科技期刊在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出版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中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

一是强化科研工作者在中文科技期刊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术组织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仍是编辑部主导办刊,主编和编委对期刊选题、期刊发展的参与度不高,在办刊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中文科技期刊要积极响应《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汇聚小领域学术资源,争取成为领域内代表期刊。例如,与大数据相关的内容有很多期刊均有刊登,但出版单位如果能做到让科研工作者一想到与大数据相关的内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大数据》投稿或者寻找自己想要获取的内容,这就说明《大数据》已在这个小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了,在这上面发表的文章也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作。

那么中文科技期刊如何聚拢小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中文科技期刊与业界公认的学术组织(比如学会、协会等)合作,让科研工作者参与办刊也许是一条有效路径。他们更能将领域特色充分挖掘出来,更熟悉同行的需求和特点,能使期刊更有领域凝聚力和学术组织力,使期刊真正成为小领域同行交流对话的平台。同时,科研工作者也应该认识到,创办中国人自己主导的一流中文科技期刊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建立领域内科技话语体系,而且对我国科技成果快速发表甚至双一流大学建设也有帮助。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本土特色,提升创新引领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既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责任。推动中国科技迈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创新发展,这个任务只能由中国科研工作者担当主体。同时,要完成这个宏伟任务,中国科技期刊尤其是重点面向国内读者的中文科技期刊更应首当其冲,担当主体责任[2]。目前,国外科技期刊已开始尝试提供中文信息,如影响因子在行业里位居前列的美国期刊Plant Physiology已经对部分论文加载了中文题名与简介;自然出版集团在中国创办了《自然综述:肾脏病学》中文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推出了中文电子周刊。试想如果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开始利用中文出版,那么中文科技期刊该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特色与品牌得以形成的基础是内容质量的坚守[3]。而内容质量不仅仅指的是学术质量,科技期刊应在恪守学术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本土特色。我国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服务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初衷是纯粹的,因此在内容组织上,中文科技期刊更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策划选题,逐渐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领域代表期刊。此外,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要时刻保持紧迫感,谨防在中文出版领域被国外出版机构抢走资源和话语权,被他们引导科技舆论导向。

三是培养审稿专家学术志愿者意识,提升质量把关和人才培养能力。中文科技期刊既是科技信息的交流平台,也是同行相互学习的平台。破“唯论文”不是要求作者不写论文,而是减少大量水文,而严格的同行评审就是减少水文的重要方法。注重审稿质量是科技期刊赢得作者尊重和提升公信力的关键。很多作者愿意将论文投到国外期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一般都比较详细,即便文章未被录用,作者也可以通过审稿意见拓宽研究思路,认识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这也是作者通过期刊以特殊的方式提升自己、获得专家指导的一条有效途径,作者对期刊也会产生归属感。

中文科技期刊往往是初入科研领域人员发表第一篇论文的首选,这部分作者虽然普遍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但他们却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要下大力气提高审稿质量,注重培养青年作者的忠实度。而论文审稿人一直以来都是隐藏在科研工作幕后的奉献者,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论文并提出严谨可行的审稿意见,但其付出的辛勤劳动只能被期刊编辑和作者看到[4],久而久之,审稿人的积极性也可能被消磨掉。因此,一方面,出版单位要积极主动地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培养他们的学术志愿者意识[5],使其在审稿过程中坚决杜绝“唯作者学历、唯学校级别、唯项目资助、唯学术大牛”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出版单位要提高审稿专家的地位,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奖励和关注。比如,通过推出“杰出审稿人奖”来增强审稿人与期刊的黏性,改变其“幕后英雄”的角色,让审稿人的付出被科技界认可,被更多人看到。

四是重视科技期刊新媒体集群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传播服务能力,让科技期刊回归初心。科技期刊不仅是稿件发布平台,还是一个联系学术界、產业界、政策决策和信息服务界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很多文章都提到过袁隆平、屠呦呦等老一代科学家,他们解决的不仅是中国当时的难题,更是世界的难题,但他们均将成果首发在中文科技期刊上。他们发表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通过期刊与同行们分享研究结果,以期共同突破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传播手段不发达的年代,科技期刊是同行内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最有效的宣传渠道。如今,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这份初心虽然仍然没变,但是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内容宣传效果,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出版单位要加大科技期刊新媒体集群建设,注重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同一刊群建议设立独立的新媒体部门,集中精力打造一个代表集群或者某学科领域的学术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集群内单刊推荐的优质内容、领域内的前沿动态信息等,形成聚集效应,增强用户黏性。此外,具有一定运营实力的期刊集群也可考虑吸引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人力物力欠缺、独立运营的非集群单刊开展新媒体合作,如建立微信公众号矩阵或联盟,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单刊减轻新媒体运营的成本,另一方面对期刊集群来说,更多的数据资源可以快速提升期刊集群新媒体平台的号召力和知识服务能力,是一个双赢的方法。除此之外,在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宣传方面,出版单位也要多做工作。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点不是要有多少国外作者、国外编委,而是用什么方式能让更多科研工作者发现期刊刊登的成果。尽管中文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会使用中文的读者,但是为了将我国科研人员的重要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传播和展示,出版单位应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宣传力度。目前,我国被SCI收录的18种中文期刊中已经有部分期刊由单一的中文出版改为中英文双语出版,如《物理化学学报》和《分析化学》等。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要重视科技论文的新闻属性,突出研究创新点与重要结论,根据国际出版规范,撰写高质量的英文摘要,便于国外读者更好地获取论文核心内容,了解我国的科研进展。

五、结语

笔者认为,我国科研领域会在一个阵痛期后转入真正的“高水平”,这是一个必然的升级过程,这种由数量完成原始累积,再靠质量来提升竞争力的做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90后和00后是平视西方、更有文化自信的一代,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传播和记载我国科技成果、展现民族文化自信的中文科技期刊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华鲁.抢抓机遇,正确把握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的“六大关系”[J].科技与出版,2019(04):41-46.

[2]刘天星,张晓义.如何理解科技期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几种认识误区的辨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244-1248.

[3]张海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与中国抉择[J].编辑学报,2021(05):487-491.

[4]郁林羲,郑晓南,丁佐奇.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全球设奖情况及策略评述[J].出版科学,2020(02):108-114.

[5]刘华鲁.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J].科技与出版,2021(01):88-92.

3601500338221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型仪器共享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盘水某学校学科馆员成就感低的成因调查分析
龙泉驿区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对消费者的影响调查
互联网时代政务微博如何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