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13陈明香李永义廖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劳动教育影响因素

陈明香 李永义 廖鹏

摘  要: 从供给侧改革这一视角审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现状和需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响大学生劳动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劳动行为呈负相关;家庭对劳动教育的态度、朋辈群体的劳动行为、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度等变量对大学生的劳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为提升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效果,应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发挥朋辈群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家校政社联动教育机制。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1-0098-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劳动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成为各界的热点话题。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给予指导[2]。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全面落实好劳动教育的政策,研究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完善,课题组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体特征、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个人的劳动行为、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评价、学校劳动教育供给状况、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主观感受,以及家庭、社会、朋辈群体等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影响等。共回收607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基本构成如表1。

二、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本文从“供给侧改革”这一视角来审视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现状和需求现状。供给现状主要是学校劳动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开展的情况、劳动教育的形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等;需求现状主要是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对劳动教育的满意度等。

(一)供给现状

1. 劳动教育的形式普通,特色教育形式有待拓展

据调查,占比最高的劳动教育形式是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开设,为21.6%,这与国家的政策和要求密切相关,自劳动教育政策出台后,高职院校积极落实,开设了劳动教育专门课程。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课时量不少于16学时,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次是专业实验和实训,占比19.5%,职业院校大部分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训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再次是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占比19.3%,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占比较低的是校外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的渗透。可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形式有待拓展,专业课中劳动教育的渗透也需要重视,有必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中。

2. 多数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但课时频率不高

63.1%的受调查学生回答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有30.5%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开设了,6.4%的学生回答没有开设。近四成的学生对于学校劳动教育课开展的情况不了解;38.1%的学生所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教育课,每个月开展一次的有15.2%,每个星期开展一次占28.2%。在回答学校提供的劳动实践活动多不多时,51.2%的学生回答“一般”,26.2%的学生回答“较多”,12.0%的学生回答“很多”,8.1%的學生回答“较少”,2.5%的学生回答“很少”。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开展的频率还不高。另外,34.9%的学生表示学校建有校内劳动实践基地,3.5%的学生表示学校建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45.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可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落实在学校层面较好,但在学生层面还不深入,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情况很多学生不清楚。

3. 劳动教育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够,劳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在学生被问到所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高不高时,18.1%的学生回答“较高”,11.2%的学生回答“非常高”,51.1%的学生回答“一般”,11.0%的学生认为关联度较低,8.6%的学生认为关联度非常低,整体来看,学校的劳动教育与专业的关联度还是不够。同时,调查还了解到,仅有26.4%的学生反映自己的老师在专业课或公共课教学中进行过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中,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一大特色[3],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校期间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比例最高的是学生公寓和教室卫生清洁,占比28.0%;其次是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占比16.7%;再次是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占比13.5%。从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来看,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多以体力劳动、低水平重复性的义务劳动为主,劳动与教育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劳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二)需求现状

1. 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提升

关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仅有42.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47.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赞同。15.5%的学生认为劳动会影响学习,8.4%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用。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劳动能否促进你思想道德上的发展”问题上,均值是2.35,在“你认为劳动劳动教育能否促进创造性和操作能力的发展”问题上,均值是2.46,两个问题的均值(五分制)都不高,而且第一个问题得分明显低于第二个问题,说明学生能够初步看到以劳增智的价值,但对于以劳树德的价值认识还不足。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才会愿意参与劳动,体验劳动。

2. 学生的劳动素质有待提升

在大学生的劳动素质评分方面,劳动价值观念的均值(五分制)是3.59、劳动习惯的均值是3.46、劳动能力的均值是3.51、劳动精神的均值是3.53,相对而言,学生在劳动习惯方面的分数最低。在回答“上完实训课会不会经常主动整理操作台”问题上,仅有42.8%的学生反映经常会这样做,57.2%的学生回答是不确定或者可能会这样做。可见,学生的劳动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与学生对自我群体的劳动素质的评价是一致的,22.8%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未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27.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缺乏积极劳动和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2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未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 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成效非常满意的有16.5%,比较满意的有35.9%,一般满意的有44.8%,可见,近一半的学生满意度不高。笔者认为这是劳动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劳动教育成效不高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重提劳动教育的原因。在更愿意接受哪些劳动教育形式方面,21.9%的学生认为要从小参加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7.7%的学生更愿意参加实践类课程、15%的学生愿意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学习、12.6%的学生愿意通过与劳动模范近距离接触来学习,只有9.2%的学生愿意接受劳动理论课的讲授,可见,要提升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满意度,不但要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需要进一步改进劳动教育的形式,以使劳动教育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三、影响大学生劳动行为的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不仅详细了解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供求现状,而且从家庭、社会、同辈群体等方面对于劳动教育的看法及支持度进行了调研,将大学生劳动行为的因变量界定为参与劳动的频率,参与劳动的频率越高,说明学生的劳动意识越强,劳动行为能力越强。

(一)个体特性及认知与大学生劳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除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劳动是否影响学习五个变量外,其余五个变量与大学生劳动行为具有相关性,具体见表2。

第一,在个体特性中,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参与劳动频率呈显著性负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参与劳动频率越低。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在参与教室卫生清扫、个人宿舍卫生整理等方面意识不强,习惯不好。这可能与这些学生从小参与劳动较少有关系,过多地依赖父母,导致缺乏劳动意识,未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二,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四个解释变量与大学生参与劳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认知程度越高,参与劳动的频率就越高。但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仅有42.8%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说明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二)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与大学生劳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操作化为两个变量,一个变量是“父母对你参与劳动的支持度”,一个是“在家庭中被要求做家务的频率”,两个变量与大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见表3。

在家庭中,父母对参与劳动的支持度越高,要求学生做家务的频率越高,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就越高。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劳育,希望孩子专心学习,认为孩子学习太累了,不想再给孩子增加劳动任务,所以孩子基本的自理工作都由父母代劳;另一部分家长潜意识中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家长对于劳动的错误看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以多样化方式提升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鼓勵和引导孩子经常参与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

(三)朋辈群体的劳动行为与大学生劳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朋辈群体的劳动行为操作化为一个变量,即身边的同学朋友参与劳动的频率。从相关分析来看,朋辈群体的劳动行为与大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r=0.217,p=0.001),也就是说,身边的同学朋友参与劳动的频率越高,自己参与劳动的频率也就越高。

朋辈群体之间因为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成长经历、共同的话语系统、思维方式、学习经历、生活问题等等方面的相似性,双方的行为习惯更容易被对方理解、接受和支持[4]。大学生同宿舍如果有劳动习惯较好的学生,那么这个宿舍整体的卫生状况就较好,因为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在逐渐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支持度与大学生劳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支持度操作化为两个变量,一个是社会宣传正向劳动价值观念的频率,一个是社会发起劳动实践活动的频率,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变量与大学生参与劳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支持度越大,大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越高,具体见表4。

然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的支持作用仍不足,一方面受我国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和西方“金钱至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的确存在不少“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现象,显然,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了吸引人们关注,媒体经常以夸张、以偏概全的方式传播劳动价值,过分渲染某种外在功利性的的动机,而忽视劳动的内在价值,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言论和氛围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群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供求现状,探究影响大学生劳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发现:

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高职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供给端,多数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按照要求不低于16课时,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但从学生的需求端来看,劳动教育的效果一般,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加强,学生的劳动素质有待提升,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2. 大学生个体性特征中的家庭经济条件变量影响大学生的劳动行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四个解释变量与大学生参与劳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即认知程度越高,劳动行为越好。

3. 家庭中父母对劳动的支持度、在家庭中被要求做家务的频率等解释变量对大学生劳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家长对劳动越重视,对劳动的支持度越高,要求孩子做家务的频率越高,孩子参与劳动的频率就越高。

4. 身边的同学朋友参与劳动的频率解释变量对大学生的劳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大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参与劳动的频率越高,自己参与劳动的频率也就越高。

5. 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正面宣传和支持度对大学生劳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度越高,大学生的劳动行为越好。

(二)策略建议

为提升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和价值,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求现状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正确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准确的认知,行动往往难以取得效果,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劳动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思想资源,以案例、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吸引力和关注度。社会可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平凡劳动者的事迹,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 拓宽劳动教育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5]。因此,劳动教育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多开展实践类教育,将军事演练、助学岗位、文化活动、实习实训基地等打造成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平台。同时与校外企业、社区等建立长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3. 发挥朋辈群体在劳动教育中的力量。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还没注意到朋辈群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实际教育过程中高校也未发挥这一部分群体的作用。台湾东海大学的劳作教育特色之一就是依托朋辈群体辅导模式开展,由高年级劳作小组长带领低年级学生开展劳作,组长除和同学一起劳作外,还负责同学们的劳作分配、成绩考核与劳作工具管理[4],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大陆高校可以借鉴这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朋辈的榜样示范开展劳动教育。

4. 构建家校政社联动教育机制。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主体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四方联动,形成“政府把方向、学校为主导、家庭重基础、社会勤参与”的联动教育机制。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机构或部门,研究国家和政府的劳动教育理念及制度,将这些理念和制度具体落实到学校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家校互建,加强校社合作、校地合作,实现“四方”协同联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03)[2020-06-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 content_5495977.htm.

[2] 教育部關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A/OL]. (2020-07-15)[2021-08-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佛朝晖,张宇泉.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20-25,49.

[4] 戴家芳. 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劳作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6(4):98-100.

[5] 宋雪.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140.

3684500338285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劳动教育影响因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