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丹学生使用汉语近义词偏误典型案例分析

2022-03-11雍文婧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近义词偏误

雍文婧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在汉语词汇中,我们把意义相近却又存在微妙差异的词称为近义词,即“意义大同小异,或者意义相同但附属色彩、用法、功能等不同的一组词,是近义词,也称 ‘相对同义词’ 或 ‘条件同义词’。”[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汉语且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普遍存在语义表达不准确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对汉语近义词掌握不足和理解不准,即近义词偏误所致。本文拟对苏丹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近义词偏误问题,通过搜集语料和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并从语义入手,揭示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探寻致误原因,进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为以后苏丹汉语教学提供借鉴,也可为丰富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一、材料的获取与主要存在问题

笔者于2013—2014 年前往苏丹中国孔子学院做实习教师,为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学生教授汉语。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母语差异和文化背景不同,苏丹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汉语近义词偏误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参加HSK考试前进行针对性辅导的过程中,通过自编近义词试卷,依据学生学习经历和答题情况,进行分类和辨析,揭示近义词出错的共性规律,分析致误原因,以期找到破解之道。本文研究素材和典型案例及语例的获取过程具体如下:

(一)典型语例的提取

被调查者以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学生为主,人数38 人(见表1)。使用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实用汉语》(低年级使用)和《长城汉语》(高年级使用)。一般情况下,“外国汉语学习者一旦学完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并掌握了1500 个左右的常用词语以后,就会遇到近义词用法方面的问题”[2],因此,在学生选择上最低汉语学习年限以不少于一年为下限,大多数学习年限在3 年以上(见表2)。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

表2 被调查者汉语学习情况统计

试卷命题中的近义词选自我国对外汉语《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1~6 级(2010 年,商务印书馆)中的60 组近义词。苏丹喀土穆大学学生使用教材与该大纲完全匹配。试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收集,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学习汉语时间、母语、第二外语(除汉语)、HSK 水平、学习汉语目的、对近义词的看法。第二部分为试题,主要通过语义、语法、语用层面,包括反义词的使用,检验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造句,总分60 分。

考试在汉语教学课堂中进行,采用闭卷方式,试卷当堂发放,当堂收回,答题时间控制在40 分钟左右。参加考试学生38 人,收回有效问卷38份。考试获取的具体结果如下:

(二)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38 名苏丹学生中,学习汉语年限在三年以上者27 人,考试获得一半得分以上者19人,得分在20~30 分者有14 人,占比最大,达36.8%。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汉语在三年上下,影响其汉语水平的关键正是汉语近义词掌握不足、偏误较多。从整体分析苏丹学生近义词的掌握情况,得出五点结论。

一是在近义词的掌握情况上,总体水平并不高。不少近义词对学习汉语五年以上的学生来说,也同样是难点。二是学习汉语时间的长短与近义词的掌握情况基本成正比。三是母语通用词与汉语近义词有差别的词汇学生最难分清,也不易掌握。四是与苏丹历史文化习俗差异大的近义词,学生不易掌握。五是在涉及范围、色彩、程度、侧重方面的近义词时,学生最易出现偏误。例如: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_______ _。(河、河流)

选项中的近义词之间存在程度差异,有73.9%的学生选择了“河流”这一错误答案。

二、苏丹学生近义词偏误例证与辨析

汉语近义词由于互相之间存在种种细微差别,应用时就不能任意相互替换,否则就会发生语义或色彩上的一定变化。而这些细微的差异,正是非汉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也是最难掌握的。如何把握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准确运用近义词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以适应各种语体风格,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近义词辨析能力。我们以苏丹学生经常出错的语句为例进行辨析。

(一)理性意义类近义词偏误举例与辨析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组成成分,它是人们对所指对象概念的基本反映,在整个意义解释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解词汇的理性意义。具体地说,近义词的理性意义主要包括范围大小、程度轻重、语义侧重、概括的程度等方面。

1.“范围大小”方面的偏误

在近义词辨析中,范围大小就是所指对象的范围有大小之别。

例1.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时期呀!①(时代)

例1 中应该用“时代”替换“时期”。时代和时期在英语中都可以用“time”表示。汉语中“时代”所指时间较长,常常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石器时代”“汉唐时代”;而“时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如“抗日战争时期”,与英语中的“period”更为相近。[3]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对此范围进行区分,避免学生出现此类错误。

2.“程度轻重”方面的偏误

程度轻重的近义词是指有些同义词之间在所指性质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例2.我没有通过这次HSK 考试,老师非常绝望。(失望)

本例语义是自己的HSK 考试没有通过,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用“绝望”一词语气过重。因为“绝望”指断绝希望,不抱任何希望与信心,与英语的“despair”相同,而“失望”指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或因希望没实现而不愉快,与“disappointment”相同。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用“绝望”就过于严重,用“失望”比较恰当。而在阿拉伯语中“失望”与“绝望”都是“”,所以对于苏丹学生来说容易混淆。因此,在涉及此类近义词时,要给学生讲清楚程度轻重的不同所产生的语用效果。

3.“语义侧重”方面的偏误

在近义词辨析中,语义侧重是指近义词意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3.要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测能力。(观察)

此例应该用“观察”替换“观测”。在英语中“观察”和“观测”都是“observe”;在阿拉伯语中“观察”和“观测”都是“”,没有语义侧重的区分。而汉语中,“观察”指仔细察看(事物和现象),侧重于看和发现情况,多用于日常生活;“观测”是指观察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侧重于测量计算出有关数据等,多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此句的语旨为让孩子多看多发现情况,因而用“观察”比较恰当。

由于这类近义词大多数呈现为半同语素,因此可以从语素来进行分析,找出侧重点及其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减少近义词使用偏误。

4.“概括程度”方面的偏误

在近义词辨析中,概括程度方面是指具体与概括——也就是个体与集合。

例4.桌子上有三本书籍。(书)

此例应该用“书”替换“书籍”。课本中对“书”和“书籍”的解释都是“book”,阿拉伯语中都是“”,没有具体与概括之分。而在汉语中“书”是可数名词,表示个体、可以受量词修饰;“书籍”是抽象名词,是书的总称,表示集合。在此类近义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区分具体与概括,以免误用。

(二)附加意义类近义词偏误举例与辨析

近义词的附加意义大致分为感情色彩的不同、语体的差别和搭配的不同三种情况:

1.“感情色彩”方面的偏误

近义词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别主要指褒义和贬义的区别。褒义词表达了对人和事物的肯定、赞赏、喜爱与尊敬之情;贬义词表达的是否定、憎恨、轻蔑之情。介于褒义词和贬义词之间的称为中性词。

例5.做事之前要考虑结果,不能冲动。(后果)

此例应该用“后果”替换“结果”。“后果”指有害的或不幸的结果,与英语的“consequence”相同,属贬义词,如“后果自负/后果堪忧”。“结果”指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的某种结局,与英语的“result”相同,没有褒和贬的色彩,是中性词,如“最后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汇的褒贬色彩,减少偏误。

2.“语体色彩”方面的偏误

在近义词辨析中,语体色彩有三个方面,我们依次举例辨析。

语体色彩第一个方面包括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和通用语体。口头语通俗活泼,自然随意,有时带有方言色彩。书面语严谨规范,庄重典雅,常常带有文言色彩。

例6.他的父亲和妈妈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母亲)

此例应该将“妈妈”改为“母亲”。“妈妈”和“母亲”都是子女对母亲的称呼。不同的是汉语中“妈妈”多用于口语和当面称呼,与英语中的“mom”相似;而“母亲”则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和英语中的“mother”相似。从这句话的语境来看,由于上文中出现了“父亲”一词,这里应该使用“母亲”。

语体色彩的第二个方面为上下关系。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提倡晚辈尊敬长辈,学生尊重老师,在语言使用上也要有区分。

例7.儿女应该多关怀父母。(关心)

此例应该将“关怀”改为“关心”。“关怀”和“关心”在阿拉伯语中同为一词“”,没有上下关系之分。而汉语中“关怀”在表述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时使用,而“关心”属于通用语。此句中儿女是晚辈,应使用通用语“关心”一词。

语体色彩第三个方面为场合正式与否。在正式的场合一般用词要比较庄重规范,而在非正式场合说话可以随意一些。

例8.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请大家一起去吃饭。(用餐)

此例中,“吃饭”和“用餐”的基本义相同,但是“吃饭”显得随便,不庄重。这句话的语境是会议结束时,属于正式场合,应该使用“用餐”。而阿拉伯语中都为“”,没有场合正式与否之分。

3.“搭配差异”方面的偏误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义关系不同,语法功能不同和用词习惯不同。

一是理性义的语义侧重不同常常导致搭配关系不同,从理性意义看,它们是语义侧重不同,从附加义看,是搭配的语义关系不同。

例9.十二月二十六日是世界伟人毛泽东的生日。(诞辰)

此例应该使用“诞辰”。“生日”用于任何人,“诞辰”一般用于伟大的、值得尊敬的人物。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伟大人物,应该使用“诞辰”。而阿拉伯语中没有严格的区分,“生日”和“诞辰”都是“”。

二是语法功能不同,即词性差异。

例10.这个教室的环境给我的觉得很好。(感觉)

“觉得”是动词,可以带宾语,但不能充当宾语成分。“感觉”既是动词,也是名词,可以作宾语。在这个句子中缺少宾语成分,因此使用“感觉”恰当。

例11.我很同情她的不幸遭受。(遭遇)

“遭受”是动词,不能做宾语。“遭遇”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可以作宾语。此句的宾语部分出现错误,应该使用“遭遇”。

第三方面是习惯搭配。习惯搭配就是语法功能一致、语义差别不明显的情况下,搭配关系各有自己的固定对象。比如:“充分”一般与理由、时间、准备等词搭配;“充沛”与精力、雨量、体力等搭配。

例12.他是一个十分优良的人才。(优秀)

“优良”和“优秀”都有非常好的意思。但是“优秀”一般修饰人、成绩、作品等。而“优良”不可以修饰人,一般用来修饰品行、成绩、作风等。汉语近义词中有大量的固定搭配,学生在学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词汇的积累。

三、偏误原因与改进建议

(一)偏误原因分析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是存在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和学习环境影响四个方面的因素。[4]194-199这为我们揭示苏丹学生使用近义词偏误的原因提供了一把钥匙。

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4]194如“我学习在喀土穆大学”,而汉语中通常为“我在喀土穆大学学习”,这就是由于阿拉伯语中语法为“主语+动词+介词+宾语”,而汉语为“主语+介词+宾语+动词”。再如“我要吃饭在餐厅”,而汉语为“我要在餐厅吃饭”,阿拉伯语一般会把动词放在地点前面,而汉语把动词放在地点后面。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们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度泛化。这类偏误一般在其母语中找不到根源,而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常常出现同样的偏误。[4]195如阿拉伯语中的“安静”和“宁静”都是“”,但是在汉语中其用法及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汉语中可以说“请保持安静”,但是不可以说“请保持宁静”。而苏丹学生会按照自己母语的习惯来使用这两个词语,从而导致偏误。

3.文化因素负迁移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4]197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将母亲的父母称外公、外婆,父亲的父母称爷爷、奶奶。而在英语与阿拉伯语中,“爷爷”和“外公”的英文都是“grandfather”,阿拉伯语都是“”;“奶奶”和“外婆”的英文都是“grandmother”,阿拉伯语的解释都是“”。在汉语的母系亲属称谓中有个“外”字,“外”字的使用是因为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是外姓人,而姐妹、女儿早晚都要嫁到外姓人家成为外人,因此,她们的亲属当然只能是“外亲”了。而这些在阿拉伯语中是没有的。

再如汉语中的兄弟姐妹分别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而在阿拉伯语中“姐姐”和“妹妹”都 是“”,“哥哥”和“弟弟”都是“”。以上这些亲属称谓蕴含深厚的伦理色彩,称谓的不同往往是含有文化因素的,因而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很难真正地理解并使用。

4.学习环境影响

这种因素是一种外部因素,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解释和引导不够严格,甚至示范的不正确,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是编排不当,课堂训练偏差等。[4]199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学习中的偏误,有的是由于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未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不论在教材中还是课堂上,目前还无法把它解释得更科学,更透彻。也有一些是属于教材编者或教师的态度问题,比如说,有的教材漏洞太多,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轻率地给以答复,这些都易造成不利的学习环境,成为偏误的来源之一。

(二)对应的纠错方法

针对苏丹学生常见偏误原因,依据以上分析和教学实践经验,在坚持适用性、操作性、规律性、针对性原则的基础上[5],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纠错方法和建议,引导苏丹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尽可能避免近义词偏误发生,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1.掌握汉语语序习惯

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语序错误属于语法范围,同时严重影响着学生表达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在学习新句型的初始阶段,进行适当的语法分析和语法操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在遇到新的近义词后,学生可根据其词性,完成正确的语序造句。

2.设置语言情景,强化对比训练

针对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导致的近义词使用错误,教师可以重点分析意思相近却不能互换的近义词之间的差别,通过设置情景来对比不同的近义词。例如通过展示两幅图片,一幅反映空旷的大自然,一幅反映内向的女孩,用“寂静”来形容前者,用“安静”来形容后者,从而使学生明白,二者中,“寂静”侧重于形容自然环境,“安静”则既可以形容环境,也可以形容人。

3.拓展文化背景知识

针对文化因素负迁移导致的近义词错误,教师需要细致了解不同近义词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寓言故事、电影、背景知识介绍、中阿文化对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近义词产生的原因,进而有效掌握近义词的区别和用法。汉语中有很多近义词有褒贬义、口语和书面语、谦辞和敬辞之分,比如汉语中同样称呼妻子的词,“贱内”就是谦辞,“夫人”则为敬辞,这些近义词往往蕴含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再如汉语中对人类生命的结束——“死”就有多种表达,常见的“去世”“逝世”和“断气”“完蛋”等都是死的近义词,但前者是含有褒义的书面语,后者则带有明显贬义,而且口语色彩很浓。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此类近义词组后,可以适当带领学生总结带有特定语义色彩的词。

4.选用优秀教材

针对学习环境造成的近义词使用错误,教师除了运用以上纠错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知识系统外,还需要所有从事对外汉语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的努力,针对不同的地区,编写和选用更符合当地环境和学习者特点的教材。

5.改进学习方法

首先要树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爱好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树立信心和保持积极乐观态度是学好汉语的第一步。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克服惧怕心理,引导他们主动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语义侧重、概括程度、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差异等方面进行近义词分辨。同时要多做、多练、多总结。针对自己容易分辨错误的近义词进行分析,避免再次出错。

其次要从理解近义词基本词义入手。在学习中,应该把近义词练习作为重点,多练习,多对比。要从理解词汇的基本意义入手,然后根据所学内容,归结其属于哪一类型,围绕语法、语用、语义进行分辨。[6]

最后是熟记例句。学习中尽可能多地选择积累典型例句,通过一些词语的典型搭配进行反复识记辨别,就能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加强语感训练,避免出现错误。在HSK 考试中,有类似的近义词辨析的题目,学生可将其作为范例进行识记并分析。

这些纠错方式只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的一些个人见解,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运用发展,而且学生偏误的纠正,也并非某一种方法就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者,还需不断在相关教学和偏误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不断发现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纠错方法。

(三)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是要强化对近义词词义的认识。如在《长城汉语》1 第一单元生词中出现的“你”和“您”,其注释为“you”。汉语中“你”可以称呼任何人,“您”用来尊称师长、地位高或者受尊敬的人,但阿拉伯语中没有“你”和“您”之分,所有人打招呼都是用“”,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有较明确的认识。

二是要结合语境开展教学。如阿拉伯语中“煽动”与“鼓动”是同一个词。但汉语中“煽动”带有贬义,而“鼓动”是中性词。因此,教学中对于这类词语要侧重于色彩意义重点讲授;同时注意固定搭配和使用俗成,如“煽动”指鼓动别人去做坏事,“鼓动”是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结合特定语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义词。此外,也可以从语义平面、语法平面、语用平面采取相应对策达到教学效果。[7]

三是在遇到近义词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理性意义与附加意义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苏丹学生对于语义侧重、语体色彩和搭配的掌握不容乐观,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例句,一一分析,对近义词的辨析进行指导,让学生多理解运用,尽量减少偏误。

注释:

①全文例句中偏误的近义词用下划线标出,句子后括号内注明正确的近义词.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近义词偏误
怎样辨析近义词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找找近义词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
汉阿语气形式对比的探讨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