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域下东干口传文学中动物隐喻研究
——以《奶奶的古今儿》①为例

2022-03-11康小明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虎隐喻奶奶

康小明,周 蕾

(1.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新疆昌吉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中部,新疆昌吉 831100)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而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思维方式。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认知工具。隐喻这一概念最初由Lakoff 和Johnson 提出,他们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1]。Lakoff 认为,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的域。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源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2]。正是由于人类概念系统的隐喻性,使得我们能够将日常生活中源域的特点反映到目的域身上。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抽象不可感知,金钱可被感知,我们将二者具有的有限性、珍贵性等同一性联系起来,让时间变得可被感知和量化。所以,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内隐的文化特征,我们通过隐喻扩大了对世界的认知。

“古今儿”(也称“古记儿”)是东干口传文学的一种,具有鲜明的讽喻特点,其中的人与物都带有显著的隐喻特征。学者们将其分为社会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和动物寓言故事三类[3]。这三类主题的作品前两类居多,但动物寓言故事比较少。而《奶奶的古今儿》因多以动物为主角,而成为该类作品的代表之作②,该书的主角多为具有隐喻义的动物。如:“牛”代表勤恳诚实的人;“孔雀”代表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狼”代表凶残的恶人,“蛇”代表忘恩负义的人等。事实上,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类行为可以从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4],“人本身也常常被说成是某类动物,这就是概念隐喻“人即动物”的根源”[5]。

迄今为止,国外有关动物隐喻的文献并不多见[5],而国内关于动物隐喻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文学调查领域[6,7],从跨文化视角探讨常见动物次的隐喻[8,9],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就某个或某几个动物词的引申义进行分析[10,11]。但尚未见到以东干口传文学中动物寓言故事为语料来源,研究动物隐喻的文献。中亚东干族因特殊的历史原因,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古今儿”更是其族群内部代代口耳相传的文学。百余年来,“古今儿”中动物背后所体现的隐喻义哪些仍与汉民族中的同类动物相同,哪些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何种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究。因此,本文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研究《奶奶的古今儿》中的动物隐喻,首先统计出其中高频、常见的动物,并分析其隐喻义,以便进一步论证“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进而以 《奶奶的古今儿》中所有动物的隐喻义为研究对象,横向对比汉语中的同类动物,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隐喻的共性与个性。以期更好地理解中亚东干族对动物的认知。

一、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奶奶的古今儿》中的动物隐喻

同中国民间寓言故事一样,《奶奶的古今儿》结构简短,故事说理性和讽喻性较强。东干族的动物寓言故事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家禽、家畜或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结合代代口耳相传的汉民族寓言故事,创造了特点鲜明的古今儿。在这些古今儿中,大多包含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和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价值观的认定。这就是概念隐喻中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即人们将不同的源域映射到具体的目的域上。所有的动物或动物所具有的习性都是源域,相对应的人或人所具有的品性是目的域。人是高级动物,那么目的域中的人高于源域中的动物,我们用低序列中的动物行为来解释和理解高序列中人的行为或人的品性。由此一来,动物的特点也就被反映到了人的身上。表1 为《奶奶的古今儿》中出现的动物及其隐喻义②。

表1 《奶奶的古今儿》中出现的动物及其隐喻义

(一)驴:自大、善良、机智

驴被东干族视为自大、善良、机智的象征。在《奶奶的古今儿》中,有3 篇以“驴”为主角的故事。第6 篇 《蜜蜂儿带驴》④写到驴为了饱腹,不仅吃了草,而且糟蹋了蜜蜂要采蜜的花,为此蜜蜂和驴产生了矛盾。驴自以为可以降服蜜蜂,可没想到却被蜜蜂叮得没处躲。第8 篇《驴带犍牛》写到驴和犍牛同处一槽,犍牛一天到晚做苦活,而驴却享受着安逸日子。驴给犍牛出主意让它装病不要干活,结果驴被主人拉去犁地。在犁地时,驴听到主人打算宰杀装病的犍牛,驴又给犍牛出主意,让它好好吃,好好喝,结果使犍牛免于一死。第21篇 《老虎带驴驴子》讲到驴偶遇老虎,用言语使老虎心生忌惮,免于一死。上述三个故事分别反映出“驴”自大、热心肠、机智的一面。

(二)狗:忠诚、善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狗相关的词语大都含贬义,而在东干族古今中,狗被视为“善良、忠诚”的象征,很少有反映狗低贱品格的寓言故事。这是由于清末陕甘回族在迁入中亚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原有文化进行了改造。

在 《奶奶的古今儿》中,第24 篇 《猫带狗》、27 篇《鸡、狗带人》和34 篇《猫带狗》三则故事均反映了狗的善良和忠诚。第34 篇 《猫带狗》写到主人出远门前嘱咐它们好好看家护院,照顾好小羊羔,家里吃的喝的都有,不要打架闹事。结果猫整天偷懒,还把家里吃的喝的都自己霸占了;狗劳心劳力,心里还惦记着主人。等主人回来时,猫恶人先告状,说狗把吃的喝的都霸占了,结果主人听了猫的话,教训了狗。狗被教训后就和猫打起架来,从那以后,猫和狗就成了敌人。值得一提的是,猫和狗若作为古今儿的主角,两者的隐喻义常常相反。猫奸诈阴险,狗则心地善良;猫偷奸耍滑,狗则忠诚不二。

(三)狼:凶恶、愚蠢

狼被东干族视为凶恶、愚蠢的象征。在《奶奶的古今儿》中有5 次写到狼。第11 篇 《鹿、老哇带狼》写到鹿和狼结拜为兄弟,当狼落难时,鹿救了狼;而当鹿落难时,狼却逃跑了,还想着如何吃鹿肉。但是乌鸦知道了狼的心思,想办法救下了鹿,狼也因为自己的歹毒心肠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故事最后用了一句东干老人们常说的话“但把连手伙伴你找下,给他们把好心想,狼心狗肺不久长”。第13 篇 《狼带狐子》写到狐狸带狼到人类设置的捕兽夹,让狼吃捕兽夹里的肉,愚蠢的狼听了狐狸的话,肉没吃到,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第14篇 《阿訇带狼》写到,狼要吃掉阿訇,阿訇告诉狼,我一个人你吃不饱,到前面的村庄,再找一个人给你吃,狼相信了阿訇的话,结果最后丢到了性命。第19 篇 《阿訇带狼》写到阿訇遇到一头狼,狼要吃阿訇的肉,阿訇机智地说自己和猎人关系好,吃过这山里的许多动物,狼一听这话,吓得赶紧跑了。这三则故事均反映出狼的凶恶和愚蠢。

(四)猫:机敏、恶毒、狡猾

中国古代,人们对猫的描写一般都含有贬义,如:“猫哭耗子、猫腻”等。东干族对猫的认知更接近中国古人,猫在他们眼中象征着“机敏、恶毒、恶毒、狡猾”。

猫在《奶奶的古今儿》中出现了5 次,在第7篇 《猫带老虎》中,猫教给老虎各种生存的本领,但老虎却忘恩负义要吃了猫,这时猫机敏地爬上树,逃脱了老虎的魔爪。这表现出猫机敏的一面。在其后的《猫带狗》《猫带老鼠》《猫带狗》中,猫都被描写为歹毒、狡猾、奸诈的形象,这和中国古人对猫的认知有很大关系。第24 篇 《猫带狗》以东干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开头:“狗是人的连手兄弟,它的心肠也好。猫到人上没有疼心:它不公道,歹的很”,之后,故事写了猫掘坟毁人、忘恩负义的事,表现出猫的恶毒。

(五)老虎:凶恶、愚蠢、自大

老虎被东干族视为“凶恶、愚蠢、自大”的象征。在《奶奶的古今儿》中,以“老虎”为内容的故事出现了6 次。第7 篇《猫带老虎》写猫给老虎教技能的故事。猫教给老虎抓动物、奔跑、躲藏的本领,但没有教如何爬树的本领。老虎心肠歹毒,学会了本领却想吃了猫,好在猫会爬树,救了自己的命。第21 篇《老虎带驴驴子》写到驴遇到老虎,知道老虎是猛兽不好惹,但还是放大了胆子挑衅老虎说:“我的头大。耳朵长,我在山呢为哩王。”后来驴怕老虎识破自己的计谋,便夸口说自己摘取太阳,老虎听后更加害怕,转身逃跑了。第26 篇《老虎、猫带打柴人》和第30 篇《老虎带兔子》等都表现出了老虎的愚蠢。

但在第17 篇 《老虎带打柴的》一文中的老虎却成为了“知恩图报”的形象,但这仅是一个特例,和其常见的“凶恶、愚蠢”的典型隐喻义并不冲突。

由上述5 个高频、常见的动物所谓隐喻义为例,我们发现东干族在仔细观察该动物,并了解其习性之后,继而基于象似性,通过联想,并结合其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完成了由动物到人的隐喻。隐喻理解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理解,其理解的过程是两个域之间的映射,而映射的心智方式是联想,联想的基础就是象似性[12]。正是因为某种动物或其所具有的习性和人的品性具有象似性,才能实现该隐喻。但象似性也有程度的强弱之分,象似度的强弱更会影响隐喻映射的强度,象似度强的便形成了典型隐喻义,象似度弱的便形成了边缘隐喻义。因而同一个动物会形成不同的隐喻义。

二、动物隐喻在东干族古今儿和中国寓言故事中的共性与个性

前文梳理了《奶奶的古今儿》中高频、常见的动物的隐喻义,接下来我们罗列出该书中出现的所有动物及其隐喻义,并横向对比中国寓言故事中出现的动物及其隐喻义(详见表2)。就表2 反映出的内容来看,24 类动物所代表的隐喻义可分为三种情况:隐喻义相同或典型隐喻义相同、隐喻义相异、东干族中独有隐喻义三种情况。总的来说,东干族古今儿中保留了大部分中国原有的动物寓言故事中的动物,但其所代表的隐喻义有些却发生了变化。现就上述三种情况做一简单梳理,以期更好地说明东干族对动物的认知。

表2 东干族古今儿和中国寓言类故事中动物的隐喻义对比

(一)两地动物隐喻的共性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渊源,东干族部分保留了中国文化,所以东干古今儿和中国寓言故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干族古今儿和中国寓言故事都属于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古今儿中的主角不但大都为与农耕息息相关的动物,而且部分动物的隐喻义基本与中国寓言故事相同。如牛的隐喻义,都为“勤恳、善良”;狼的隐喻义,都为“凶恶、愚蠢”;老虎的典型隐喻义也为“凶恶、自大”。总体来说,东干动物寓言故事中出现的动物及动物隐喻义有50%与中国动物寓言隐喻相同。

(二)两地动物隐喻的个性

中国传统动物寓言故事有取自于古代散文、议论文的,也有来自于民间传说的。而《奶奶的古今儿》37 篇故事中,仅有5 篇故事与中国寓言故事基本相同。它们是东干族在迁入中亚后通过口耳相传,后又用东干文记录下来的,其余32 篇故事皆是东干族在迁入中亚后,受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影响创作的,因此很多故事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地理特色。因此“狗、猴、喜鹊、蛇、老鼠、青蛙”等在东干族古今儿和中国寓言中的隐喻义差别较大;也出现了“鸽子、鹌鹑、燕子、鹞子、麋鹿”等东干族古今儿中独有的动物。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东干族古今儿和中国动物寓言故事中动物的隐喻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首先,人类的基本认知体验具有普遍性。其次,东干族部分保留了中国文化,这是二者动物隐喻共性的基础。东干族在迁入中亚后,与俄罗斯文化以及中亚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塑造了独特的东干文化,除此之外,中亚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以及人文特色也深刻地影响了东干族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机制。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东干族在仔细观察该动物,并了解其习性之后,继而基于象似性,通过联想,完成了由动物到人的隐喻。

结语

东干族古今儿是东干人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总结,其中的动物隐喻和中国传统动物寓言故事中的同类动物隐喻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体现出东干族部分保留了中国文化和人类的基本认知体验,具有普遍性。个性表现出动物隐喻的实现,除了受文化、思维方式、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外,还与象似度的强弱有关,象似度强的便形成了典型的隐喻义,象似度弱的便形成了边缘的隐喻义。探究东干族古今儿中动物的隐喻,一方面论证了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另一方面,横向对比汉语中的同类动物,可以找出两者之间动物隐喻的共性与个性,更好地理解东干族对动物的认知。

注释:

①玛沁哈耶娃·法蒂玛.奶奶的古今儿[M].林涛,崔凤英,译.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本文中所有的例子均引自该书.

②为便于行文,后文出现的“古今儿”专指《奶奶的古今儿》,后文不再赘述.

③具笔者统计该书中共出现24 种动物,有的多达6次,有的只有1 次,该部分只讨论该书中出现的高频、常见的动物,故只选取出现频次为3 次及以上的常见动物,如麋鹿(表聪明、机智)、鹞子(表凶恶)等低频、不常见的动物不在该部分的讨论范围之内.

④为便于行文,本文所有篇名中的“带”字都当“和”理解,如《蜜蜂儿带驴》即为《蜜蜂儿和驴》,后文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老虎隐喻奶奶
躲描猫的大老虎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奶奶驾到
老虎不在家
老虎变成猫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