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背景下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
——以洛阳市洛铜三十六号街坊为例

2022-03-10杨志奇金日学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安徽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遗产道路居民

杨志奇,金日学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当时建筑学术界受大环境影响,意识形态对“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等内容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政治因素成为建筑价值判断的基本参照同时,经济因素又成为这个时期建筑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在这一时期现代建筑风格受到批判,但现实国情迫使建筑领域潜移默化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形势的探索。在我国“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中,除了国际式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大量厂房外,民族传统的印迹不断出现在辅助性建筑和大门、办公、宿舍等建筑立面中。城市发展需求推动了由政府主导建造大量的居民住宅,以解决当时居民住房短缺的问题。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当下来看,这些老旧社区正面临着建成多年后内外环境老化破败及功能性衰退问题。如功能不足、空间环境丧失、基础设施不齐等。面对疫情进行大环境中老旧社区问题更为凸显,伴随上位规划指导城市发展转为存量更新背景下,本文以洛阳市洛铜三十六号街坊为例,从微改造的角度出发,探讨老旧社区改造的对策。

1 引言

1.1 老旧社区

老旧社区是指建造时间比较长久、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物业、楼房破损、相关配套设施普遍偏低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生活社区。老旧社区按空间分为三种,街巷型老旧社区、单位大院型老旧社区、商品房型老旧社区。它们的现状以及改造思路各有侧重。

街巷型老旧社区指具有一定密集程度,保持着城市的传统肌理,并且还具有一定数量历史文化建筑的社区。它的建筑标准和服务设施都是早期的标准,后期加建占道较为严重。改造设计中需要首先保持原有肌理及原有的生活方式,适当修补拆除植入新功能。单位大院型老旧社区主要建于我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建筑较为破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的公共服务场地不足。更新中首先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以能够满足居民的健身文娱以及邻里交往等基本需求为导向。

工业遗产背景下的老旧小区,一般由大中型企业建设开发,因为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受建造时期相关规范和行业要求,目前虽具有相对完整独立的小区内部空间,但在停车位、公共活动空间、植物绿化、适老设施上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2 微更新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始尝试用“微更新”的方法解决城市存量空间的重新规划利用问题,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更新”理念不同于以往推倒重建的成片更新改造,“微更新”理念追求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去对待工业遗产背景的老旧社区,将社区文化、居民生活习惯等在改造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微小”方面融合到社区空间更新中,更新方法以点状修复和局部调整为主,着力点放在时间短、投入小、小尺度提升中,多采用功能置换、材质替换、公共设施整治、绿化环境改善等策略。

2 背景概况

洛阳市洛铜三十六号街坊(如图1)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是建国以来建成较早的住宅,属于无物业管理、开放式、老旧社区,社区L形状,平均年龄55岁,老年人超过60%。社区内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整体建筑布局呈南北线性布局,南北两端为单面街,中间区域范围稍大,街道住宅西侧主要为3-5层为主的街巷式小院住宅,东侧主要为5-7层70-90年代单位大院型住宅,多层风格较为统一。社区以居住为主还复合了部分商业功能。由于建设较为久远,社区内部产生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

图1 洛铜三十六号街坊区位图

2.1 基础设施缺失

社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设背景与现在不同,缺少对社区基础设施详细规划,社区道路系统分级不明确,由于部分建筑加建,街道空间较为拥挤,尽端路较多。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场地内停车位数量紧缺、私家车占道、交通拥挤、人车混行较为严重。路灯、道路指示牌等道路家具缺失。路面由于年久失修凹凸不平,对社区内老年人步行以及轮椅使用者都存有诸多不便。

社区内缺少路灯及照明装置,不利于居民夜间出行。建筑外立面电线撕拉严重,缺少统一布置,存在用电安全隐患。基地西侧为大体量建筑且其场地标高比用地内高2~3m,因此,社区排水及消防问题亟需重视。

2.2 配套功能不全

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内的商业,休闲娱乐功能缺失,商业之间未形成互补且服务对象较单一。笔者对社区内36位居民进行了走访,其中28位认为社区内缺少社区医疗、养老抚幼、文体娱乐、家政等生活设施。由于社区内老年人口数量偏多,对于老年设施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但经调研了解到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包括老年健身、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较少,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此外社区内供留守儿童玩耍的游艺场所也较为缺失,目前仅有南侧临延安路次入口附近有一个篮球场,居民整体反映在社区内活动较为有限。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的“会客厅”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空间、广场绿地空间、交通空间。由于外部公共空间的紧缺,社区居民大多在自己院内进行棋牌类活动,儿童主要在家很少在户外活动。步行交通空间、门口檐下和道路转角的树下空间成为居民互相交流的空间载体。

2.3 绿化景观缺失

社区内绿化面积不足,社区街道路面均为硬化路面,硬化部分与围墙交接,为沿路绿化留下较少绿化空间,社区内绿化主要为杨树和枇杷。其他种类的植物较少。杨树属于落叶乔木,枇杷数量较少,导致社区内景观风貌较为破败(图2)。此外,部分花池、树池、宅旁绿地缺少管理,部分植物干涸枯萎,绿化土地裸露,树木枝干相互盘绕树干相道路中央倾斜影响居民通行。景观植物种类搭配不当,社区缺少绿意。

图2 社区景观风貌

2.4 建筑主体破败

地块内部大部分为红砖民房,部分建筑外表面做了抹灰面层及涂料,交通核的立面窗洞百叶等破旧失修,后期加建的暖通煤气等管道裸露在外部公共空间(图3)。建筑外立面阳台、雨水管、空调机位老化,整体建筑外立面破旧,影响立面效果。由于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建筑立面出现裂缝,部分建筑顶部出现雨季漏水现象。

图3 建筑外立面

3 改造策略

3.1 完善基础设施

对小区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拆除部分加建建筑,疏通道路系统,社区内道路划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主要道路为连接社区内各组团,次级道路为宅前道路。社区外围道路路面需平整后硬化改造。外围道路较为宽裕可划分出临时停车位、盲道及步行道位置,调研过程中发现,居民骑行者较多,骑行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电动车。为此需要在社区内部道路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存放设施,配置充电桩、充电站,设置小区内交通标志、标线等道路家具。

为应对雨季排水问题,对基地西侧道路两边应设置暗渠,暗渠尺度应根据一年中雨季流到路面最大体积设计。同时,考虑到景观用水需求,需充分利用水资源,对人行道进行透水铺装方式硬化改造,同步进行坡道改造和无障碍设施改造。道路两侧每隔6米还应预留宽50cm,长3m左右的覆土空间以供栽种景观植物。

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安全以及社区风貌的要求,对道路公共照明设施进行维修或增设,同时对原有外露错综复杂的明线进行拆除重新铺排,各种管线统一、捆扎规范,具备条件的要管线入地,去除安全隐患,恢复建筑外立面原貌。

3.2 丰富社区服务功能

三十六号街坊居民多为老年人收入较为有限商业服务又较为单一,考虑到社区自身优势可以将其放大,可利用南北侧的城市主干道引导人流,首先将内部住宅在工业遗产背景下改建局部微小遗产文化孵化园功能植入,其次在街坊西侧的小巷空间和配套与之相关的对外服务业务。可采用功能置换的原则对原有建筑的功能进行更改,安装室内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棋牌室)、医疗卫生服务站、超市便利店,设置快递服务场所等。为丰富社区内的户外公共活动营造健康舒适的社区环境,需要合理布置室外活动空间,例如社区广场、小游园、室外健身场所、健身步道、儿童娱乐场所等。与此同时植入健身慢行系统,由于社区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特殊性,步道应与社区外围道路避免交叉。由于场地空间布局较为紧凑,老年活动场所可与儿童娱乐场地合并布置同样也有利于老幼代际关系的融合。

工业遗产背景下三十六号街坊是历史沉淀下来和居民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岁月的底蕴与历史的痕迹。打造社区文化是丰富社区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三十六号街坊红砖老院的工业遗产文化特色,将本区域国家“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文化融入对道路景观、文化墙、文化长廊、楼门牌进行形象标识设计中。将洛阳工业遗产文化在社区充分展示、营造风清气正、舒适宜居生活环境,塑造独特社区文化和风貌。

3.3 更新建筑主体

一方面,为营造整齐美观的建筑风貌,要对破损的外立面进行更新修缮,窗间墙保留原有建筑红砖基底,对三十六号街坊工业遗产背景下住宅其窗间墙采用对红砖进行维护更新,其余墙体采用青砖面板贴墙,窗户采用LOW-E玻璃处理,窗框,门楣统一更新维护设计,南侧和西侧街巷住宅部分沿用传统红砖材料用于修补加固部分墙体。窗框、门楣等建筑细部也需统一设计,两类社区要保留原有工业遗产风貌。

另一方面,拆除侵占公共道路、场地、绿地及影响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的居民私设建构筑物。释放公共空间,解除安全隐患。

3.4 提升绿化环境

一方面,对原有的绿地或空地进行规划设计,调研中发现道路一侧的围墙仅仅起到隔离作用,我们可以社区围墙可上覆绿化,种植枸桔、牵牛花、爬山虎等耐寒类植物,同时植物色彩还须与街道整体色彩相协调,道路两侧的树木要进行适当整合更换,分段种植梧桐、国槐、黄栌等逐步形成绿荫街道达到一条道路一个景观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结合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增设“口袋公园”“袖珍公园”,保留社区原有的高大乔木、社区居民楼窗台可种植小型类景观植物,住宅的山墙可增设立体绿化,社区原有绿化带内裸露的土地重新修整,补栽草坪。还要适量增加座椅、花架、廊架、景亭等景观小品。

4 结论

如今,时代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工业发展,其对应老旧社区进行微更新不仅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让工业遗产革命精神和历史的痕迹得以传承。时代在进步,工业遗产背景下老旧社区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同时民众参与“自下而上”持续更新的过程。面临全国历史时期遗留的老工业区居住环境更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居住环境的真正改善,让老旧社区保持生机,让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工业遗存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遗产道路居民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石器时代的居民
遗产怎么分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千万遗产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遗产之谜
遗产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