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融合理念的创新空间设计
——镇江国家高新区“云创空间”案例考察

2022-03-10罗仁朝韩非占璇狄咏梅

安徽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新区园区空间

罗仁朝,韩非,占璇,狄咏梅

(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 南京 210019;3.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2;4.镇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01)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创新是建立我国现代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世界步入了以互联网、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生物技术为引领的全新时代,各国竞争焦点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引领,引起了一些快速发展国家的效仿[1]。

起源于同一时期的我国高新区,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为第一次创业阶段。该阶段主要依靠土地价格、厂房租金和税收比例等优惠政策吸引资本进场,实现生产要素集聚。这一阶段的企业准入门槛一般较低,发展模式相对粗放[2]。其次,到本世纪前十年,出现了以苏州工业园、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目标是通过打造稳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形成园区主导产业。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汇集创新资源要素,增强自身的主导产业优势,进而提升科技研发成果产业转化水平和园区创新能力。有学者将其归结为二次创业阶段[3],通常又叫产业主导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新区迎来了第三次创业,其发展目标开始向构建创新经济生态圈方向转型[4]。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现有的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现不同阶段并存发展、跨越发展的态势[5]。

总体来看,经过四十年的探索,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已经在社会资源高度集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优化配置,园区功能由单一生产转型为产城融合,特别是一些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园区,其内部由功能分区明确向功能混合、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复合型园区转变[6]。

2 相关研究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然成为各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成长及支撑要素的集聚地,对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和促进地区产业升级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吸引众多学者就产业特点、政策支持、空间布局等方面对高新区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在产业发展条件方面,有学者通过对各地高新区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梳理,分析其产业发展特点[7];在国家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有学者认为高新区发展必须基于政府支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转型[8];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有学者认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重点关注内容随着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9-11]。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都对我国高新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地,对高新区发展方向与模式的探索也需要及时跟上时代的要求。

高新区发展之初,有一些“一业独大”的产业园区一度成为发展标杆,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创业人才聚集而不聚居,最终致使园区持续发展乏力[12]。十八大以来国家力促新发展理念落地,高新区的发展面临新的任务。诸多学者认为,我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技术路径必须是以生态文明价值为引导、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新型产业体系为驱动力,生产和生活高度融合、多重功能混合共促的新型城区,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产业、人居三个层面[13]。首先,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绿色技术的使用、绿色出行的支持[14-16];其次,应聚焦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培育优势企业集群来实现转型升级[17-18];第三,园区应围绕健康、活力、韧性与安全,为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支持[19]。

上述讨论与研究为我国高新区,尤其是高新园区创新空间的发展思路创新提供了指导。本文以镇江高新区“云创空间”为考察对象,围绕片区发展目标,通过具体设计技术手段来阐释相关理念落地的过程,以期为我国高新区创新空间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3 “云创空间”背景

镇江国家高新区位于城市“一体两翼”的“西翼”,是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重要节点。“云创空间”位于镇江高新区核心地段,面积1.46km²,发展定位为集研发、展示、交易、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智慧发展平台。

基地内的镇江蚕种场由地方知名人士于1920年代共同筹办,后一度成为全国优质蚕种抚育中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蚕种研究与培育基地,见证了中国近代蚕种业发展历程,为省级文保单位。在蚕种场旧址内共保存有21处民国建筑,包含有缫丝试验室、冷藏库、储茧库、岗楼、办公楼、水塔、检种室、蚕室等,可以完整呈现蚕种制种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展示与科学研究价值。此外,基地内水杉、银杏、梧桐等乔木长势良好,水系与多处坡地、树林形成较为丰富的景观层次。总体来看,项目所在地块具有较独特的历史文脉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4 “云创空间”目标定位与总体设计策略

在充分尊重自然现状与历史积淀的前提下,规划提出以“保护生态、延续文脉”为原则,以“文化多元、功能复合”为目标,通过目标定位、功能优化、形象引导三个总体策略,塑造具有“共生、智慧、活力”等特性的创新创业空间。在目标定位方面,为集办公、展演、培训、教育、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混合园区。其中重点围绕服务高新企业的发展,以孵化—加速—集聚—总部为发展路径,配套科研、商业等功能,形成全周期服务功能链,建设集工作、休闲、娱乐一体的创新创业空间。在功能策略方面,利用生态资源,通过环境噪音分析、风环境分析与热环境分析,优化地块功能布局。在城市形象方面,基于周边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具有不同的动态视线特征,确定不同景观界面引导原则:城际铁路沿线侧重建筑群尺度的节奏感,在高速公路沿线侧重远景展示地标建筑、天际线节奏,在城市道路沿线侧重建筑及街道空间细部精致性。

5 规划设计技术路径

基地设计围绕“智慧云创中心”,周边衔接社区商业配套功能与公共绿地、健康住区,形成“一核、两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核”位于基地中心,主要为文物保护单位围合而成的智慧云创街区;“两轴”指南北向道路交通轴以及东西向道路复合功能轴;“多组团”包含K12学校、云创总部、健康住区、商业街区、培训展演中心、运动休闲场所,形成功能混合、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一体化空间(图1)。

图1 “云创空间”功能结构图

5.1 文物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

规划以保护好基地蚕桑文化基因为原则。首先,所有文保建筑修旧如旧,周边新建建筑风格、尺度与文保建筑协调,保持空间肌理的完整;在功能上,设置蚕文化博物馆,以现代展陈技术突出互动体验,再现蚕种场的历史;在利用方面,旧建筑适应新功能,增强空间界面现代感,做到新旧文化的圆融。在具体功能方面,设立实训中心、创意办公、工作室、美术馆等小尺度功能空间,兼顾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需求。

5.2 空间功能复合与街区活力激发

规划依托基地内长势良好的水杉大道、梧桐林荫道等生态空间,紧邻蚕文化博物馆设立民国风情街。在整体风格方面,邻近文保建筑街区,使其留存古朴的基调以延续传统建筑的风貌,沿街新建建筑则采用现代与传统风格混搭,局部色彩明亮活泼。在街区尺度方面,鼓励沿街建筑首层后退、店前空间划分出一定的公共活动区,以便于举办小型展演活动,或设置露天公共座椅、休闲茶座等服务功能,增加人群逗留交流机会,激发街区活力(图2)。

图2 民国风情街的意向图

5.3 呼应健康人居与绿色技术应用

呼应健康住宅、绿色建筑等理念,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利用田径场、体育馆等质量较好的设施,完善游泳池等功能,为居民健身休闲提供便利。结合景观道路、公共绿地,建设慢行网络。如以“云创智慧园”为中心,将基地内公园、绿地、体育场馆等空间与基地公园串联,形成充满趣味的慢行空间系统。参照城市十五分钟生活圈要求,根据设施容量和服务半径合理布置配套设施,规划的邻里中心集聚了社区日常管理、商业服务、小型办公、日托养老、健身休闲、基础诊疗等功能,形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5.4 建筑与场地改造利用

建构筑物经严格评估,对其进行保、留、改、拆分类处置。基地内21万m²建筑,除近2万m²文保建筑外,质量较好的体育馆、教学楼等建筑面积约5万m²,可以保留或功能置换;对原种大楼、学校食堂等1万m²质量一般的建筑实施改造,未来作为社区公共餐厅,完善创新园区的服务设施配套;同时,保留质量较好的绿地公园、田径场,并增设运动设施,为园区居民开展体育运动、聚会交流提供空间(图3)。

图3 基地建筑改造利用示意图

5.5 功能复合空间与多元趣味空间

利用场地现有条件,规划构建多个公共休闲空间。公园内设置聊天、休憩、聚会、健身等场所,提升公园的多元开放性,同时注重景观品质的塑造,增加本地传统元素,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在公共空间装置方面,依据商务、办公、居住、绿地、综合服务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地段特征和功能,融入现代创意元素,引导居民融入“运动社区”“健康社区”“慢生活社区”潮流。在线性趣味空间设计方面,结合规划的水系滨河商业空间,利用建筑后退空间或亲水平台,设置艺术品零售、书画展览、咖啡厅及各类体验馆。

6 共生融合的规划策略解析

6.1 地块文脉延续与文保建筑活化

蚕种场21栋保留建筑是基地内最大的文化遗存,也是其场所精神与文化亮点所在。规划要求对破损的文保建筑修旧如旧,对不规范改造恢复原貌,设立标志标牌,最大程度恢复原有风貌;设立蚕博物馆、创意工坊、餐饮零售等,对其功能进行积极活化利用。同时,对其外围民国风情街的街巷尺度、建筑高度与风格都进行严格管控,确保现代商业空间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对文保建筑外围街区建筑高度与体量设定标准严格控制,避免对文保建筑及其周边街区造成压迫感,形成“里疏外密”的总体空间格局。

6.2 资源保护与场所精神重塑

规划对基地内建筑予以严格评估,按照文保建筑、质量情况进行保、留、改、拆分类处置,对资源的整合还体现在对基地内现有绿地公园、河道水系、特色通道以及树木进行保护,并重塑环境,如利用现有树木资源形成水杉大道、梧桐大道,并将校园的中心花园、运动场、水杉大道、自然河道、梧桐大道等串联起来,形成园区内突出健康主题的慢行系统。此外,为保护原有空间记忆,对原蚕种场入口牌楼与周边通道、门前广场、门后集中绿地和碉楼等,提出风格整体保护、局部优化提升的要求。

6.3 功能适度分区与空间自然融合

“云创空间”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到有机融合与适度区分兼顾。国内外诸多创新园区经验表明,在创新人才聚集的空间,生产生活功能空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逐渐趋于融合。“云创空间”的空间功能混合程度按照从中心到周边呈逐步递减的圈层式布局:核心圈层以蚕种场文保建筑为依托,功能上包含博物馆、孵化器、创意工坊、商业服务等,所有服务单元规模较小,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都存在功能上高度融合设定;核心区外围分布有公园绿地、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公共餐饮、体育馆等便利设施,功能空间相对独立,但彼此距离较近,步行可达;外围则布局有健康社区、运动场、展演中心、总部办公等尺度较大的设施。

7 结语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较之于传统产业的颠覆性优势逐步凸显。新经济需要新容器,如何提供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空间,必将随着城市创新发展力度加大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全球诸多城市创新街区[21]的兴起,都向人们传递出知识经济与创新空间存在显著的时空相关性。创新核心是人,因此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速度与持续能力,取决于它对创新人群的吸引力。致力于发展创新经济的城市应积极聚焦创新人群生产生活一体化的空间功能需求,注重“人本主义”回归城市,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增加对创新人群的持续吸引力。

猜你喜欢

高新区园区空间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