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干预效果

2022-03-08徐晓度姚利娟黄雨婷殷德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导针灸量表

王 磊, 徐晓度, 姚利娟, 黄雨婷,邹 璆, 吴 冰, 殷德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 1. 血液科, 2. 肿瘤外科, 江苏 苏州, 215009)

多发性骨髓瘤(MM)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越来越被重视,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成为指南推荐一线药物,以硼替佐米、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成为血液科临床医生的首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MM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反应[1], CIPN的发生与患者应用化疗药物的剂量及应用持续时间有关,这些副作用导致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得不减小药物剂量,调整治疗周期,甚至停药,这些对MM患者的疾病控制及长期生存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探讨针灸对CIPN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在病房及门诊就诊的CIPN的M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MM诊断标准,并且既往应用硼替佐米及(或)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的基础方案治疗,出现药物副作用,符合NCI-CTC 4.0标准。排除标准: ① 合并凝血功能问题,目前应用肝素或华法令治疗者; ② 心脑血管等严重疾病患者; ③ 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④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 ⑤ 入组后14 d内进行针灸治疗者。本研究共入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针灸治疗)30例和药物组(药物治疗)30例,其中针灸组4例患者和药物组2例患者均未完成治疗,最后针灸组26例,药物组28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本研究经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针灸组采用针灸治疗,选取八风、合谷、太冲、血海、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穴位,行普通针刺法,得气后留针30 min, 留针期间予平补平泄法行针1次,每日1次, 14 d为1个疗程。药物组采用药物治疗,常规予以B族维生素、止痛药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治疗, 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分别进行肌电图(EMG)检查,记录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同时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妇科肿瘤组-神经毒性评价工具量表(FACT/GOG-Ntx)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精神状态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药物组治疗后腓浅神经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和腓浅神经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2 FACT/GOG-Ntx量表评分

治疗后,针灸组FACT/GOG-Ntx量表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药物组治疗后FACT/GOG-Ntx量表评分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治疗后FACT/GOG-Ntx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m/s

表3 治疗前后FACT/GOG-Ntx量表评分比较 分

3 讨 论

MM患者CI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应用含有沙利度胺药物方案治疗的MM患者, CIPN的发生率高达75%[2],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药物治疗的患者, CIPN发生率为30%~60%[3]。CIPN通常表现为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如感觉异常(刺痛和烧灼感)、痛觉过敏、疼痛,远端常见症状为对称性感觉功能障碍、感觉丧失,其他症状为肌肉乏力、肢体和肌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文献[4]报道,硼替佐米相关的CIPN可能是由于硼替佐米在背根神经节细胞中积累,线粒体介导的Ca2+稳态失调和神经营养蛋白的失调导致的代谢变化。JOHNSON D C等[5]发现,沙利度胺治疗相关的CIPN可能是由参与修复机制和周围神经系统炎症的基因多态性介导的。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CIPN的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如阿片类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及甲钴胺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限制其广泛应用。研究[6]指出,针灸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认为针灸能够明显降低硼替佐米相关CIPN患者的疼痛评分及神经病变评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药物组治疗后腓浅神经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针灸可以作为治疗MM患者CIPN的有效方法之一。针灸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机制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患者症状改善与神经传导功能之间存在正相关,提示针灸或许可加速神经再生。研究[7]指出,对于在化疗中损伤的Aδ、C纤维,针灸可以提高Aδ、C纤维的活性。针灸可以直接抑制神经的弥漫性损害,并可加强脊髓背角或三叉神经尾部神经元中Aδ、C纤维的激活和传递。研究[8]发现,其可能的机制是针灸的刺激能够激活神经营养因子,其是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9]。硼替佐米可以干扰神经营养因子的生成,并干扰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神经元生存[10]。研究[11]表明,针灸可以上调BDNF的表达并激活BDNF信号通路。

综上所述,针灸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临床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且操作方便,无明显副作用,证明针灸安全可行,为MM患者CIPN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猜你喜欢

传导针灸量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