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N”产教协同育人的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2022-03-08任清华林志荣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任清华 林志荣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特色,探索独特的融合模式对职业院校发展至关重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索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接莆田智能制造千亿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带动区域中小企业联动办学,形成“1+N”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主线,重构“强基础、重融合、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师资、课程、评价、赛训“四融并重”教学改革与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实践育人。

關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80-05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建设途径。产业学院是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时代背景下应产教融合式发展需要而生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升级版[1],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业学院的办学途径,并依托产业学院,创新性地形成“1+N”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一、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业学院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2017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卫国教育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省级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18年,成立卫国工匠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实施政校行企联动,区域内多家企业与产业学院互动办学。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办学初期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及一些亟需改革和调整的事项。

(一)校企合作存在“合而不融”的问题

职业院校大都与企业存在合作关系。但职业教育办学投入资金、精力较多,加上其办学的公益性,大多企业选择只在末端参与,只愿参与顶岗实习、吸收就业环节,而不愿意全过程参与办学。部分参与办学的企业虽然意愿强烈,也愿意付出,但并不真正懂得教学规律,教学资源、企业师傅等方面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参与的水平不高。

最突出的问题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单个专业与单一企业合作,在办学能力、资源、思路上无疑都存在一定短板,局限性凸显。与单一企业合作,引进的也是单一的企业课程,会造成学生的专业能力片面,不利于职业生涯发展。所以,这种关系只是合作而不是真正的融合,合而不融,没有办法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二)人才培养存在“舍本逐末”的问题

产业学院办学,一般都会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企业生产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合作企业所需的专才,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往往追求技能竞赛等显性办学成果,却忽视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存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足等问题。同时,学生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应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打好专业基本功,不能本末倒置。

(三)教学评价存在“单一片面”的问题

教学评价实施的主体基本以学校为主,用人单位参与评价不多,没有真正做到多元评价;评价方式以卷面成绩为主,比较单一,未能凸显以实践能力为引领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未能体现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未能有效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没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成效,不受企业认同,学生无法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在企业内部定岗定级,导致学生对企业的适岗性不够、离职率高等问题。

二、智能制造类专业“1+N”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针对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重点专业——智能制造类专业为突破口,就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基于“1+N”的产教深度融合、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发展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1+N”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在长期探索中形成“1+N”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如图1所示。“1”即与深圳卫国教育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学院提供场地及师资,企业投入671万元,提供实训设备、技术团队等。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师资团队、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开发基于智能制造岗位群需求的公共基础技能平台课程,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智能制造产教协同育人基础平台。

“N”即吸纳区域周边的威诺数控、鞍钢冷轧、厦门通达等N家行业企业与产业学院联动办学,一企一策地制定合作方案,引进行业、企业的特色课程及资源,推行订单班、冠名班等合作模式,合作顶岗实习、推荐就业等,量身定制化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适用性,推进学生就业创业。

产业学院与N家企业紧密合作,产业学院是办学主体,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科研、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水平,但不包办所有办学过程,不独享人才培养成果。N家合作企业是产业学院的有力补充,在第三学年参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开展订单班、新型学徒制、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既减轻了企业办学投入的压力,又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打破了单一节点、单一途径的校企合作方式,让N家企业都能从平台找到合作切入点,实现了多维度、多环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企业全过程、深层次参与意愿低的问题。探索实践开始以来,产业学院与27家中小型企业共建技术研创平台4个、教学工厂4个、企业实训室3个、培训中心2个、竞赛协会3个、工匠创客坊1个,多向发展,资源共建共享。

(二)建构“强基础、重融合、多方向”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

1.强基础

首先,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围绕“态度能力、制图能力、加工能力、机构组装能力、机电整合能力”五大能力主线,构建6门制造类专业公共基础技能平台课程,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其次,强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建设。整合3D打印、机械制图,形成“3D机械制图”课程,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依托“公差配合与测量”国家资源库子项目建设,整合“钳工”与“公差”,形成“信息化钳工与公差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机构组装能力;引入深圳大学“PPCNC”桌面CNC加工课程,培养学生的加工能力;与精铭泰公司共建“精铭泰电器柜配线实训”“精铭泰PLC实训”赛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机电整合能力。最后,重构教学内容,编写新型教材。融入3D打印,让学生自主创新和设计,通过3D打印完成作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基础技能能力的培养。

2.重融合

在内容上,突出人文素养、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三个课程模块。在专业技能模块融入技能竞赛、1+X考证、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科研等内容;在实训基地,依托行业纽带和地方产业基础,整合现有的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实训中心、大师工作室和研发平台等,融入企业设备、技术、工艺、师资、评价资源,校企共建形成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的教学、实训平台。依托莆田市智能制鞋研究院,与泉州华中数控研究院、莆田康达机械等共建智能制鞋生产线,与雷腾激光共建激光打标生产线,助推教学、生产、科研同步发展;依托教育部码垛机器人创新协同中心,推进融艺术品设计、五轴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多行业协同创新,助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由精铭泰公司投入100万元共建校内电气柜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威诺数控捐赠20台套数控机床十字滑台共建校内机构组装实训室,由森达数控、发那科厂家共建校外拔尖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申报专项能力等级考试点,共同辅导技能竞赛,既是实训教学基地,又是校中厂生产基地,为企业精准培养人才;成立仙游县卫国工匠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莆田市应急局投入300万元建设莆田市特种作业考试基地,发挥区域内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的作用;通过鞍钢创新人才班、通达育才班、威诺人才班、京东方班等合作载体,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才培养与就业。

3.多方向

在第五个学期引入N个合作企业的特色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订单培养,形成多方向的岗位课程。既强调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塑造,又强调提高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解决人才培养本末倒置的问题。

(三)形成“四融并重”的教学模式,助推校企协同育人

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重点工作,凝聚了產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体的智慧,最后凝练出“四融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图2 所示)。

1.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合

建设一支由省级技能大师挂帅、企业能工巧匠加盟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与技术服务团队。现有专职教师中,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技能大师2人,高级技师10人,双师比例占83%,企业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等兼职教师24人,聘请国家“万人计划”名师、高校博导等专家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

教学团队将“教、训、练、赛”有机结合,推动“混改同步+模块竞赛+模块评价+分组管理+校企认证”过程性教学质量保证的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课堂效率。在“混改同步”中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每个班讲授技能知识点一致的特点,将大量碎片化资源转化成标准的音视频资源库,学生通过人机互动界面自主学习并操作设备,资源库可重复调用,有效平衡学生学习的进度难点,并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模块竞赛”中,将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至项目中,制定科学评分体系,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学习主动性。在“校企认证”中,给予优秀技能学生颁发校企共认的证书及物质奖励,提升学生的荣誉感。

2.企业项目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康达机械智能制鞋、雷腾激光、精铭泰电工等多条生产线无偿入驻实训室,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进入教学内容,强化工作体验,打造“校内企业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生均仪器设备值达3万元。校企双方共同运用行业标准、操作规范、技能鉴定、职业素养等编制活页式教材,并配备信息化教学资源,大量积累企业工程师标准操作视频,打造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企业项目案例为载体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3.技能竞赛与企业生产相融合

打造“专业社团+企业技能训练平台”,组建校企双师辅导队伍,加强对专业社团学生的技能训练,技能竞赛选手从专业社团中选拔,校内日常训练与企业生产岗位拉练相结合,训赛校企双辅导。

4.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合

推行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实行“企业产品考核+企业专业能力认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生学业考核,构建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核心的多元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通过四融并重,有效整合教学、实训实习、技创大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学生就业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流失率高等问题。

三、实践成效

(一)培养了一批技能拔尖人才

六大基础课程夯实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的教学、实训平台创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企业特色课程打通了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提高了学生的适岗性。

尤其突出的是,技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65项,其中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三等奖以上20项;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全省金奖2项。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5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合作企业就业。如合作企业莆田鞍钢冷轧公司1/3的员工是我院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该企业的管理、技术骨干。学校既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也为企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培育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1+N”模式带动了区域内制造类企业参与办学,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成为学校的实训指导老师,企业成为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基地。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了技术水平,企业师傅在课堂上提升了理论水平。培养了一批既具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又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师资保障。教师团队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各1人,省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学科带头人8人,打造了高质量的教学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

(三)建设了一批质量工程项目

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在服务好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提高了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共振效应,深化了办学内涵。近3年,立项省中青年教师教科研项目12项,市科技项目6项,服务企业横向课题7项,获专利20项,培训企业员工3 911人次。承办职业院校全国行业赛2项、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1项、师资培训项目8项。码垛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获福建省首台重大装备和智能装备认定,入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主持国家职业教育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子项目,立项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14项,8家合作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

四、反思与建议

“1+N”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拓宽产教协同的广度、深度、力度,从而形成更成熟的合作模式,服务更多行业企业,持续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一)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强化资源整合

要进一步加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在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借力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威,联动区域内工业园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组建产教一体化联盟,由联盟理事会主导办学,制定联盟章程、工作规划、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制度,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指导。联盟单位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联盟中的作用,紧紧围绕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设置规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师资共培共享、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对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员工培训提升等工作,推动合作成果沉淀与转化共享,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

(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完善评价机制

“1+N”模式有助于育人体系完善,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但人才的适岗性、毕业生发展潜力仍有待考验,系统的质量评价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因此,要进行充分的产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统一。一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学校、企业、行业参与评价的同时,毕业生及家长的反馈同样重要;还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分析,不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更要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考核。二要建立开放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应着重突出人才培养符合企業、行业需求的程度,将学院公益性科技问题解决度、科研成果转化率、关键核心技术等纳入评价指标[2]。三要形成过程化的评价内容。既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评价;既重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的评价,也要建立起毕业生跟踪机制,进行成长过程评价。

(三)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根本,服务区域产业

一要优化专业设置。产教一体化联盟理事会领导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导深度区域产业调研,分析区域经济结构、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规格及数量等,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将行业最新标准、最新工艺、最新技术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建立“供求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能力与岗位需要相吻合。二要共育共享师资。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培育优良师资是产业学院的重要职责。要建立起校企师资共育共享机制,教师下企业在一线锻炼,技师进学校到课堂教学,校企双方互兼互聘,搭建师资成长平台,教师与师傅身份自如切换,从而破解“双师型”师资短缺的困境。三要推进成果转化。在培养产业大军的同时,产业学院要回应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科研服务、专业培训能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用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用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连绪,韩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4.

[2]聂梓欣,石伟平.高职产业学院建构的组织战略分析:理念、模式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41-47.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