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润心 以美育人

2022-03-07狄永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素养

狄永杰 _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在实施美育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把握美育目标,上好各学科课程,通过渗透、突显与活化三种方式,让美育浸润在学生快乐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

1.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教师树立起人人都是美育工作者、课课都是美育工作的思想,注重在各学科教学中挖掘美育元素进行渗透,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辅而行。

在语言类课程中,以丰富的人文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诵读语言、品析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体育类课程中,我们挖掘美的元素,在律动中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在思维类课程中,我们通过创设美的教学情景,将思维活动变为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活动,在严谨的推理、论证中渗透美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挖掘美育元素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

2.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凸显美育

艺术学科是美育的胚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广泛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探索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美育,效果显著。

美术课堂,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引导学生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分析,用真挚的情感去体验与表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音乐课堂,通过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类艺术实践,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在律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满足,从而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重视艺术体验”。我们以“文化认同,心手相传”的育人理念,研发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景泰蓝”,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低年级侧重欣赏临画与感受,以“好看的器物”为主题开展艺术体验;中年级侧重设计体验与创意,以“故宫的工艺珍品”为主题开展艺术体验;高年级侧重技巧提升与感悟,以“吉祥纹样”为主题开展艺术体验。我们还结合课后服务开设特色社团,进行“铜胎掐丝珐琅”的实践学习。每年,学校在乐雅楼“乐绘童年”画廊举办“传承传统文化,体验指尖技艺”景泰蓝精品展。2021年7月1日,学生们用“童心向党展风采,百年礼赞薪火传”主题景泰蓝作品,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剪纸、泥塑、民族服装、书法、风筝制作、舞蹈、合唱等拓展课程,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内容,近距离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并在学习中提升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让核心素养落地,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意实践和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是我们在学科教学改革中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寻京剧之源 悟文化之美”“锦绣霓裳”等学科实践活动,既深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连接起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将知识、技能运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

多年来,一师附小立足于把握美育目标,上好各学科课程,让每一名学生在美的智慧碰撞里,获得心灵的自由舒展、促进快乐有效的学习、实现个性充分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