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2022-03-07蔡中华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礼仪爱国主义仪式

蔡中华 _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表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1]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伴随着“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2]27的落地实施和实践推进,作为思政课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进行一体化建设的问题。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对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党的领导,明确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代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其实强调的是党的全面领导,也即党的领导要体现在全过程、全领域、全方面。当然,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并不是党包办一切,而是要体现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历来都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的关键性工作。新时代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肩负着神圣的时代责任。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从“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战略高度,反复论述并系统谋划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实践遵循。

把党的领导渗透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既不能空喊动听的口号,也不能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在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整体原则、遵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引导青少年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紧密结合起来,筑牢爱国主义信仰;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升大中小学党建工作水平,发挥好学校党委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方面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促落实的领导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着力在纵向相互衔接、横向彼此贯通两个维度有效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3]。新时代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书写的救国、立国、兴国、强国的爱国主义伟大实践,使青少年深切体悟无数革命先辈身上彰显的舍生忘死、至诚报国的崇高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深刻体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领导者、践行者,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各级党委、相关部门要全面深入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围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加强集体备课,提升教研质量,积极开展同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大课,讲明白“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210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最深层本质,有针对性地批判那些“把爱国跟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把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同起来”[4]203等政治上极端错误的观点。

2.聚焦立德树人,构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性工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5]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少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必须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目标体系。

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只有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才能不丢失内在的灵魂。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仅强调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牵引下,遵循差异性、阶段性原则,针对不同学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科学设定一体化学段目标。如小学阶段应以启蒙爱国主义情感为主,引导学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应以筑牢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为主,引导学生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应以提升爱国主义素养为主,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应以增强爱国主义志向为主,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目标体系的构建除了注重纵向上的整体衔接,还须要强化横向上的贯通融合。一方面,我国学校类型多样,如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普通学校、特殊学校、职业学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充分考量自身特殊性,构建契合学校特点的、具体多样、体现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积极推进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一体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课程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主要阵地。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目标指向,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都贯通着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核,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每门课程只有通过高效科学的集体备课,才能整体设计出一体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更好地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思政课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2只有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尤其是要“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6]10,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6]10

3.运用仪式礼仪,拓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载体形态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涵的象征符号,仪式礼仪在激发主体情感、传承集体记忆、塑造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形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运用仪式礼仪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既有利用诸如入队入团入党、国旗下讲话、开学毕业典礼等日常生活仪式,引导青少年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报国志向;也有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节日,引导青少年感悟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并从这些节日中汲取养分,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还有通过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国庆仪式、大型纪念展览等重大纪念仪式,引导青少年缅怀英烈功绩,铭记历史事实,牢记历史教训,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类型不同、功能多样的仪式礼仪,使青少年在切身体验中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了爱国主义认识,笃定了爱国主义追求。

不同的青少年由于自身所处学段、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不仅面对不同的仪式礼仪有不同的体验,即使面对同样的仪式礼仪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这就要求在运用仪式礼仪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在整体性和递进性两个维度上下功夫。就整体性而言,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既要充分认识运用仪式礼仪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整个时代新人培养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价值,又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秉承系统思维,对仪式礼仪的使用进行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力争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就递进性而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少年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分别进行以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理论性为侧重的仪式礼仪学习,同时以通俗化的方式向青少年讲明白相应仪式礼仪的发展演变、内涵要义和功能价值,进而使青少年在特定场域中加深对爱国主义感悟的具象化、生活化,实现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价值引导的融合统一。要注意的是,整体性和递进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促互融的。整体性蕴含着递进性,坚持整体性要求做到递进性,递进性表征着整体性,做到递进性有利于促进整体性,二者共同统一于运用仪式礼仪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中。

仪式礼仪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塑造庄严神圣、隆重肃穆的仪式感,防止陷入浮于表面的形式化。为此,运用仪式礼仪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突出活动主题,彰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精心设计仪式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教育、“四史”教育等具体内容融入渗透到仪式礼仪活动的全过程,使青少年在仪式礼仪活动中涵养爱国主义情怀;需要坚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注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时度效”,创新仪式礼仪载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凸显仪式礼仪教育的参与感、现代感、科技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发挥好传统媒体既有宣传优势的同时,更要注重新兴媒体的使用,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在全社会营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氛围;需要注重仪式礼仪使用的反思,认清仪式礼仪的限度,特别是要反对那些装样子、走过场、只顾面子、不要里子的形式主义做法和形象工程,否则不仅会消解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而且极易让青少年产生厌烦情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4.健全协同体系,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关涉多主体、多要素的系统性工作,单靠任何一个部门、单位、个人都是无法做好的,只凭任何一个政策、方法都是徒劳的,只靠任何一门课程也是不行的。因此,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引,健全协同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然之义。健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协同体系,是拓展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有助于破解各主体联系不够紧密、各学段衔接不够顺畅的现实困境,增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这种协同体系包括目标协同、内容协同、课程协同、方法协同、主体协同、政策协同等内容,但最为主要的是主体协同和课程协同两个方面。

强调主体协同,突出的是全员育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涉及多方主体,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缺位,彼此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共同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着力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纳入工作范围,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和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存在问题。”[6]19学校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场地,社会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平台。三者之中,学校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效果最终如何,主要是看学校作用发挥的如何。这就要求大中小学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加强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建设,经常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大对各自学段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要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内与校外互动,畅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渠道,打造“家校社”相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当然,“家校社”相协同的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除了学校要发挥关键作用外,家庭和社会也要相互配合,发挥好各自作用。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应主动与学校联系,父母长辈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塑造良好家风,做好品德教育,“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7]社会要积极配合学校,利用好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媒体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批驳错误思想言论,汇聚网络正能量。

课程协同,突出的是全科育人。课程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处于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都要学习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课程。要发挥课程协同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8]4,避免低水平重复现象,做到步步高、步步深。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8]5,在大中小学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8]5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网络教育资源库。其次,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使这些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既要发挥思政课对各类课程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又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最后,要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协同,发挥多课堂协同育人优势,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更多的代入感和获得感,进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礼仪爱国主义仪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Talking strategies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