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

2022-03-07朱益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信任师生关系师生

朱益明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肯尼思·J.格根教授在其《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一书“第三部分 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中,专章论述“关系型教育”。作为社会建构主义者,格根认为,“课堂不再是我的船,我也不是它的船长”,“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共同完成的”,“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共同体的创造,有效的教育理应增进人们对关系过程的参与”。由此,他详细论述了“关系型教育”,阐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与社区”和“课堂与世界”四种关系。在“师生关系”上,他提出了“对话课堂”“认知学徒”“解放/赋权”“促进/教练”和“友情”等具体内容。[1]这些论述对于当前我们审视教师发展与教育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包括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别于一般性人际关系,必须具有教育专业要求。

1.现代化教育观是专业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职业专业化在理论上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在实践中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而被政府接纳和要求。作为教育专业工作者,教师必须时刻以教育专业标准与要求规范、发展和实现自我,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各种变化,教师必须以新思想新观念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要从传统的“师徒”关系转变或者提升为专业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关系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上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新观念,如: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实施教育是教师的责任,教育不是政府、学校或者教师与家长给予学生的“施恩”或者“馈赠”;学生具有独立人格、个性和特质,学生之间有个别差异,教育是促进每个学生基于自身基础与特质的发展,而不是统一的、标准化的“塑造”或“铸造”;知识教育(智育)并不是教育的“核心”,更不是“唯一”,考试成绩(分数)并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终结目标”,等等。必须强调,每位教师应认真学习和践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基本理念,并将这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由此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

2.“倾听”是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专业的师生关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当前,教师不宜也不能将学生再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师生关系也不再可能是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的“严师”威严显然也不能再表现为棍棒式体罚。建设专业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倾听”的专业技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背景、心理、思想和思考。“倾听”不是简单的班级开会或者听汇报,它意味着教师要在态度、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与养成。日本学者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中提出“倾听儿童的声音:教学实践的基点”的观点。“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倾听不只是教师理解学生发言或者言语的表面意义,而是有必要从三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教材或资料)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2]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课堂中“倾听”每个学生,而且还要在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中“倾听”学生,观察和搜集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科学分析与评判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而建立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对于专业而言,则是一种要求。

3.“交往”是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的核心

教与学活动在本质上就是师生间的交往,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交往之中,师生交往需要基于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在教书育人框架下,师生交往首先不能只是局限在本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之中,每位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学生本学科学习成绩,而是要回归到学校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出师生交往的全方位、全过程和立体式。教师需要了解所任教每个学生的全面信息,如家庭背景、学习基础、各学科学习进展、学习期待以及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这是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素。其次,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主动积极,但又不能主导或者过度。教师的“教者”角色往往会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可能因为“成绩”水平或者压力而抵触或者抗拒与教师“交往”。为此,教师需要学会和把握如何与学生有效交往,包括交往的时机、内容、形式及其方式等。最后,师生交往不能是机械的说教或者简单的聊天,而是要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心,以平等坦诚、客观全面的方式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情”和“友情”,超越传统“恩情”观,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进而达成教育目的。

4.“信任”是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的保障

信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同样适用于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师生信任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要对学生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不只是一味地、简单地相信、鼓励或者支持,更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否定。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要表现在让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表达和陈述自身情况的机会(包括课堂发言),要与学生共同分析影响学习及其进步的因素或者困难,教师要接纳和认可每个学生的学习努力及其结果,而不只是以“表扬”或者“奖励”的方式“信任”学习好、分数高的少数学生。当前,一方面,存在教师“埋怨生源”的现象,其本质其实就是不信任学生表现,也是不信任教师自己,更是对教育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学生不信任教师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全方位提升与发展自己,更好地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和行为示范,赢得全体学生信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角色认可。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支持、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信任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信任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