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挖掘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用药规律探讨

2022-03-07王定国王立春邢益涛林学英吴维炎陈思瑜林天东

环球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药味全蝎朱砂

王定国 王立春 邢益涛 林学英 吴维炎 陈思瑜 林天东

惊痫是以发作性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1~5岁儿童,小儿发病率约为成人的10倍。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抽风、昏不识人、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1]。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惊痫论》中阐释曰:“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窜,不发摇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自古本病就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唯惊”。如患儿病情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控制,长期的反复发作极易造成患儿大脑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损伤,部分可演变为癫痫或癫痫综合征,进而影响患儿脑部及身体发育,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古往今来,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来治疗小儿惊痫有着很好的优势及疗效,并且现仍留存着大量的小儿诊疗医案古本。《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是一部刊行于南宋时期的中医儿科专著,但其撰者不详。本书共计二十卷,凡一百七十余条,采用前论后方的记述方式,内容涉及自小儿出生到成童之间的常见病症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所载方剂更是多达一千一百三十方,可谓体例完善、内容丰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儿科医学巨著。本研究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为脚本,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深入发掘治疗小儿惊痫的用药及组方规律,为进一步明确治疗小儿惊痫的核心药物及组方规律,为提高临床辨治本病的准确性提供参考,并且为小儿惊痫的新方发掘提供理论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选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做为源资料进行研究,其中收录惊痫方剂118首,共涵盖中药118味。

1.2 数据规范

药物名称可因年代、地域、炮制及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为了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将所收录有效方剂中存在异名同药的药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及《中药学》[4]进行规范化处理,如“真珠”规范为“珍珠”;“蝉壳”规范为“蝉蜕”;“龙脑”规范为“冰片”;“蝎梢”“干蝎”规范为“全蝎”;“生甘草”“炙甘草”规范为“甘草”;“南星末”“南星”规范为“胆南星”等。同时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归类等也进行了规范,如“全蝎:息风止痉药,性平,味辛,归肝经”。

1.3 建立数据库

将符合筛选要求的药物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后,运用二分类的统计方法令每味中药按照“无=0,有=1”来规范进行赋值量化,并录入Excel 2020软件从而建立药物的原始药物数据库;随后研究药物的功效类别、药味、药性及归经的频次以及分布规律,并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以上过程均采用双人录入的方式将上述指标输入并校对,以确保药物数据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如若出现两人录入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则对照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核查并修正。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5.0软件对药物的频次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用方频率=单味药物频次/处方总数,用药频率=单味药物频次/药物总频次。运用Weka 3.8软件对潜在药物间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其中公式If A then B,则置信度为:C=p(A and B)/p(A);支持度为:S=p(A)/p(总);提升度为:L=p(A and B)/p(B)。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在药物间关联规则所得药对的基础上,计算得出新方组合并进行深入剖析。采用Cytoscape 3.6.1软件将所得药物间关联规则制作成直观网络视图。

2 结果

2.1 文献数据筛选结果

通过上述方式选择,总计纳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治疗惊痫有效方剂为118首(含散剂43首、丸剂36首、膏剂19首、丹剂13首、汤剂7首),共涉及118味中药,共计运用药物811频次,药性811频次,药味共1090频次,归经共1810频次。

2.2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

统计高频药物使用分布结果,如表1示:药物频次≥15的为高频药物,其中有全蝎、朱砂、麝香、胆南星、白附子等14味中药,以上14味药物累计频次427次,累计占总频次(811次)的52.65%。

2.3 高频药物功效归类分布

统计高频药物功效归类分布结果,如表2示:14味高频药物可归类为息风止痉药、开窍药、化痰止咳平喘药、重镇安神药等8类功效,其中息风止痉药类>开窍药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类>重镇安神药类,以上4类功效累计频次为331次,累计占总频次(811次)的40.81%。

2.4 高频药物药性归类分布

统计高频药物药性归类分布结果,如表3示:14味高频药物可归类为平性、温性、寒性、凉性,其中平性>温性>寒性>凉性,以上4种功药性累计频次为427次,累计占药性总频次(811次)的52.65%。

表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物使用分布表

表2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物功效归类分布表

2.5 高频药物药味归类分布

统计高频药物药味归类分布结果,如表4示:14味高频药物可归类为辛味、甘味、苦味等5种药味,其中辛味>甘味>苦味,以上3种药味累计频次为507次,累计占药味总频次(1090次)的46.51%。

2.6 高频药物归经归类分布

统计高频药物归经归类分布结果,如表5示:14味高频药物归经为肝经、心经、脾经等8条经脉,其中肝经>心经>脾经,以上3类归经累计频次为591次,累计占归经总频次(1810次)的32.65%。

2.7 高频药物组方剂型归类分布

统计高频药物组方剂型归类分布结果,如表6示:14味高频药物可归类为散剂、丸剂等5种剂型。其中散剂>丸剂,以上2种剂型累计频次为79次,累计占方剂总数(118次)的66.95%。

2.8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

本研究选取以最小支持度为15%、最小置信度为45%、最大前项数与后项均为1进行高频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分析,所得高频药对配伍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为朱砂—全蝎,依次为麝香—全蝎、麝香—朱砂、胆南星—全蝎、胆南星—朱砂、胆南星—麝香等,如表7示;根据所得高频药对配伍关联规则,采用网络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如图1示。

2.9 高频配伍药对基于熵层次聚类法的新方组合

通过在高频配伍药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取出治疗小儿惊痫方剂数量及不同的预读参数,并运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进行熵层次聚类结果分析,共获得治疗小儿惊痫的5首新方组合及其功效分析,结果如表8示。

表3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物药性归类分布表

表4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物药味归类分布表

表5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物归经归类分布表

表6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物组方剂型归类分布表

表7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高频药对关联规则表

表8 基于熵层次聚类法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疗小儿惊痫新方功效表

注:实线越粗,表示支持度越高

图1 最小支持度为15%、最小置信度为45%、最大前项数

与后项均为1的药对配伍关联规则网络视图

3 讨论

历代医家对于小儿惊风的认识,经历了从“痫”到“惊风”的演变过程,直至明代楼英所撰《医学纲目》才明确区分小儿惊风与小儿痫病名称,由此“小儿惊风”之名便逐渐替代“小儿痫病”,同时“痫”也逐渐由小儿惊风之义转指癫痫[5]。许多中医古籍中均有论述其病因病机,如《景岳全书》言:“小儿惊风,肝病也,亦脾肾心肺病也。益小儿之真阴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此五脏惊风之大概也。”本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结为小儿惊痫病性属阳、属实,病位主要在肝、心、脾,其病机关键为痰热内蕴,气血逆乱,邪陷厥阴,蒙蔽心窍,引动肝风。因此后世医家多在古人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之上,结合自身临床予以诊治,如吴夏羚[6]以平肝息风宁心之法辨治,阎兆君[7]从滋肾平肝宁心之法诊治,王玉勉[8]以疏风清热平肝之法论治,鲁伯嗣[9]以平肝清心健脾滋肾之法论治,梅大钊[10]从平肝清胃之法辨治,宣桂琪[11]以养阴平肝清胃祛瘀之法论治,江育仁[12]从解热平肝健脾宁心之法诊治。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

将14味高频药物进行组方正是“牛黄镇惊丸”中的核心药物,具有镇惊安神,祛风豁痰之效,多用于小儿惊风、神志不清、高热抽搐、牙关紧闭、烦躁不安等。前六位的高频药物有全蝎、朱砂、麝香、胆南星、白附子及牛黄。全蝎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效;朱砂可起清心镇惊、安神明目之用;麝香具备开窍醒神、活血通经之功;胆南星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之效;白附子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效;牛黄可起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用。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全蝎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凝血及溶栓作用[13];朱砂具有抗惊厥、抗心律失常、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14];麝香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脑水肿、抗脑缺血及缺氧损伤的作用[15];胆南星具有清热、抗惊厥、抗炎镇痛等作用[16];白附子具有镇静止痛、抗中风、祛痰、抗炎抗菌作用[17];牛黄具有镇静抗惊厥及解热、抗炎、降压降脂等作用[18]。上述六药从中医理论阐述可具息风镇惊、清心安神、开窍醒神、祛风豁痰之功效,从药理理论阐述可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癫痫、清热、祛痰等作用,正应儿科名家曾世荣治疗本病所提倡的“治厥先于截风,治风先于治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的基本规律[19]。

3.2 高频药物功效归类分布分析

前四位的高频药类中息风止痉药类主治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病症;开窍药类主治热闭神昏之病症;化痰止咳平喘药类主治诸痰、咳、喘病症;重镇安神药类主治心神不宁的心悸怔忡等病症。上述四类药相互配伍作用,均遵循着《幼科铁镜》所载:“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的核心治疗原则,在平息肝风的核心治则基础上,予以清热豁痰开窍之力,再辅以镇惊安神之效安定心神。

3.3 高频药物药性归类分布分析

前四位的高频药性为平、温、寒、凉。如《医宗必读》所言:“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脏腑娇嫩,易受外邪及药物药性偏及所影响,遂多予平性药物治疗;且本病多以痰浊蒙窍、火热内蕴、风邪逆乱而致病,《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用药药性方面应以温药化痰和之。又如《神农本草经》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还应加入寒性及凉性药物,其意有二:一为制约本病火热内蕴之势进展,二为牵制温药避免其助火热之势而致病进。本病为小儿急症之一,因此在用药药性方面应更加周全细致。

3.4 高频药物药味归类分布分析

前三位的高频药味为辛、甘、苦。辛味可具行气化痰、散行开窍之效;甘味可立顾护脾胃、理气祛痰之功;苦味可有清热燥湿、泻火降逆之用;辛、甘、苦三味合用。共达本病的镇惊、泄热、降逆、祛痰、息风、开窍之主要核心治疗原则。

3.5 高频药物归经归类分布分析

前三位高频的归经为肝、心、脾。肝主升动、主疏泄。如肝之疏泄太过则肝气亢逆、气血逆乱,若肝之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目眩乏力。心主神志、主血脉。如心火亢盛则心气上冲、神志错乱,若心火不足则心气无力、精神恍惚。脾主运化、主统血。如脾气健运则精、气、血、津液可化生有源、输布有常而机体康健,若脾失健运则精、气、血、津液化生乏源、输布失常致气血亏虚、痰湿内生、日久化火生热。正如《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所言:“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乱之。”故不难看出小儿惊痫的发病与肝、心、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用药物归经均与病机相合。

3.6 高频药物组方剂型归类分布分析

前两位的高频剂型为散剂及丸剂。散剂特点为制作方便、吸收较快、药效迅速、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丸剂特点为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小儿发病素来变化迅速,惊痫又为急症更是如此,故不可久等以延误病情;同时治疗小儿惊痫药物多为芳香类或毒性较大药物,不宜煎汤及过量;再加之小儿厌恶汤药之味且不易喂服。综上三点,故以散剂、丸剂予药最为适当,且有李杲云:“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由此可见散剂多用于救急,丸剂多用于预防。

3.7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支持度前五的配伍药对有朱砂—全蝎、麝香—全蝎、麝香—朱砂、胆南星—全蝎、胆南星—朱砂。药对朱砂—全蝎可息风镇痉、清心安神;麝香—全蝎可息风镇痉、开窍醒神;麝香—朱砂可清心镇惊、开窍醒神;胆南星—全蝎可清热豁痰、息风镇惊;胆南星—朱砂可清热豁痰、清心镇惊。上述五组药对相互组合可奏息风镇惊、清心安神、豁痰开窍之效,与本病病机相符,与核心治则一致。

3.8 高频配伍药对基于熵层次聚类法的新方组合分析

五首新方中,新方1治以息风镇惊、开窍醒神、清热化痰;新方2治以清心开窍、息风镇惊、燥湿祛痰;新方3治以燥湿化痰、息风镇惊、清心安神;新方4治以燥湿祛痰、开窍醒神、息风镇惊;新方5治以开窍醒神、息风镇惊、燥湿祛痰。通过以上新方所示,归纳其主要功效为清肝息风以镇惊、清心定惊以安神、健脾祛痰以开窍,与本病病机及核心治则相应。

4 结语

小儿惊痫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其病性属阳、属实;病位主要在肝、心、脾;病机关键为痰热内蕴、气血逆乱、邪陷厥阴、蒙蔽心窍、引动肝风;核心治则为息风镇惊、清心安神、豁痰开窍。本研究通过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治疗小儿惊痫的有效处方进行高频药物频次、药效、药性、药味、归经、剂型、关联规则及药对熵层次聚类等规律分析,得出了古代儿科医家治疗小儿惊痫用药组方规律及新方。据统计发现,古代儿科医家治疗小儿惊痫常用全蝎、朱砂、麝香、胆南星、白附子及牛黄等药物;用药以息风止痉药类、开窍药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类及重镇安神药类为多;选药多以平、温、寒、凉性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为多;归经多为肝、心、脾经;处方剂型以散、丸剂居多。药对运用多为朱砂—全蝎、麝香—全蝎、麝香—朱砂、胆南星—全蝎、胆南星—朱砂等组合,经分析以上五组药对可知其主要功效以息风镇惊、清心安神、豁痰开窍为主;通过对五首新方进行归纳分析,明确其主要功效为清肝息风以镇惊、清心定惊以安神、健脾祛痰以开窍。上述药对及新方的功效均与本病病机及核心治则相应,可有效的指导临床诊治小儿惊痫的处方用药。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对于当代医家关于小儿惊痫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及开拓诊疗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药味全蝎朱砂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不同弹性蛋白酶酶活力条件下野生与养殖全蝎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肿瘤实验的对比研究
野生与养殖全蝎水提液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抗病毒作用的对比研究
何谓中医“七方”
朱砂记
全蝎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的影响研究
丹砂
狐狸和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