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百年的三重向度

2022-03-05强,朱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宣言

王 强,朱 玉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对《宣言》的学习与传播,他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1]。基于此,本文梳理《宣言》百年传播史,分析其动力之源,探究其再传播路径,以求教于方家。

一、《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之维

《宣言》发表于1848年,但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1899年,《万国公报》第121期《大同学》一文中写到:“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现在中译文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这是对《宣言》内容的最早介绍。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宣言》由简单传入到积极传播,开启了在中国的革命性传播、普及性传播、系统性传播和时代性传播。

(一)革命性传播(1919~1949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此后,中华大地呈现出新的气象。1919年4月初,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中对《宣言》第二章的部分内容进行刊载。同年5月,在马克思诞辰之际,《新青年》发表了《宣言》第一章的内容。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宣言》正式出版,在此后的20年中,该译本不断翻印,广为流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还有5个完整的《宣言》中文译本陆续问世①,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宣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课,自1920年起,毛泽东就一直将《宣言》作为必读书目,反复研读。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4]邓小平也曾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5]此外,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都是通过阅读《宣言》走上革命道路。正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人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普及性传播(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与传播。1949年11月,解放社再版发行了由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用中文出版的《宣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的第一个版本,也是首次将《宣言》正文和序言编在一起发表的版本。此后,《宣言》应势又出现了多个译本,尤其是1964年9月,中央编译局根据德国柏林狄茨1959年出版的德文原文对《宣言》重新做了校订。这一版本采取集体校译方式,集思广益,字斟句酌,较以前版本有很大改进。1971年,为便于少数民族学习,民族出版社还先后出版过《宣言》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版本,后来又出版了彝文版和壮文版。此外,1968年和1971年,上海和北京的盲文出版社还分别出版了盲文版《宣言》。1972年,人民出版社将《宣言》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第一卷。1978年,人民出版社重新校译并出版了《宣言》的新版本。

(三)系统性传播(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宣言》得以大规模出版和传播。1995年,人民出版社发行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1998年,为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中央编译局发行了《宣言》特制精装纪念珍藏版,并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了关于《宣言》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经典原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为了给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其中,《宣言》收入文集的第二卷。2011年,中华书局为建党90周年出版了《宣言》纪念版。2012年,由中央编译局编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三版公开发行,《宣言》收录于第一卷。2014年、2018年人民出版社编译出版了《宣言》的文库版和纪念版,其译文质量更高、更具可读性。

(四)时代性传播(2012年至今)

《宣言》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理论内涵,值得我们在不断学习中反复研读,深入了解其精神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人更加重视对《宣言》的学习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爱好读书,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反复推敲,深度耕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6]2018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7]。他主张在熟读经典著作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在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加大对《宣言》等“经典著作编译力度”,“培养一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骨干队伍”[8],推进经典著作的传播普及。

二、《宣言》广泛传播的动力之源

在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宣言》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拥护,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9],就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人民立场、远大而崇高的社会理想、富有洞见的科学本质以及颇具感染力的灵动语言。

(一)人民立场是《宣言》传播的价值遵循

立场问题究其根本回答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种思想理论永葆生命力的内蕴基因。《宣言》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纲领,并产生世界性影响,就在于其明确而坚定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10]《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两个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区别于历史上其它社会变革运动的根本标志,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作为先进分子,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其终极目标就是为工人阶级谋解放,为全人类谋发展。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整体利益而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他们将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实现做为根本任务。

当然,《宣言》所推崇的“人民立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间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在无产阶级斗争中,共产党人更加注重的是摆脱民族限制的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但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的是整个运动的利益。这是对共产党人“人民立场”的深刻表达,它破除了利益问题上的民族狭隘性,更具包容性和奉献精神,促使共产党人能够在实践中始终成为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二)崇高理想是《宣言》传播的动力源泉

《宣言》在透彻洞悉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之后,精准预测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构筑起社会理想的远大图景,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旨归,更是其最崇高的社会追求。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的内在规律,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并由此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对立不复存在,公众权力将不再具有政治性质,呈现出自由人联合体的存在样态。在这个联合体中,社会全部的生产资料都集中于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人人都拥有劳动选择的自由,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当然,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它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历经不同阶段。只有在许多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促进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完成,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13]

(三)科学本质是《宣言》传播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14]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宣言》始终蕴含着真理的力量,彰显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宣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坚定的革命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产生、发展、衰落的内在运行规律和不同社会形态呈现的矛盾趋向进行详细周密的考察后,做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的科学预言,构筑起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宣言》在革命形势并不明朗、共产主义者同盟备受压制的境遇下,对革命葆有必胜的信念是富有远见的,赋予了革命者斗争的力量。

《宣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全球的宏大视野。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瞻性视角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必然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当下解决好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指导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样:“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5]

《宣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其态度的实事求是。在《宣言》的七篇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应当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宣言》中呈现的具体结论。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质疑,对于在发展中产生的新经验要善于总结。1848年德文单行本《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6]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发现,这个论断并不十分准确,阶级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这一点,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英文版中特意加了一个注,明确了“是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充分展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灵动语言是《宣言》传播的根本保证

《宣言》能够得以广泛传播,不仅在于其立场的人民性、理想的崇高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更在于它“像图画那样绚丽多彩,像诗歌那样饱含情感”[17]、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宣言》开篇之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8]仅“幽灵”二字便将共产主义过去隐秘且不被认可的处境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都联合起来了”[19]短短几十个字,既对当时欧洲的政治局势作了清晰概括,也为下文“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的时候了”[20]埋下伏笔。简短的引言中,《宣言》的写作背景和目的跃然纸上。在“资产者和无产者”首句写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1],以高度凝练的话语道明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突出作用,暗含无产阶级必将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而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田园诗般、赤裸裸、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现金交易等通俗的语言将封建制度的鲜明特征、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无产阶级的悲惨遭遇生动地呈现出来。在论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通过简短的话语,将共产主义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本质区别描述得入木三分,构筑起一幅由无产阶级绘就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

阅读《宣言》,可以发现其文字风格简约而凝练,概括性强,让人易于接受。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者中进行宣传工作的方法,其特点之一就是全面考虑工人阶级的接受水平、思维方式、语言特点,以及关注焦点和阅读习惯,这样就能够做到从受众出发进行传播。

三、《宣言》再传播的时代之路

虽然《宣言》诞生已170多年,但它现在依然绽放着真理的光芒,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迈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还需要继续以《宣言》为指引,朝向文本本身、坚持问题导向、提高传播能力、拓展传播载体,实现新时代《宣言》的再传播。

(一)朝向文本本身,把握理论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3]经典文本传播的前提是对文本内容的精准把握,即要深刻挖掘并努力掌握经典著作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于此,实现《宣言》在新时代的再传播,首先要朝向《宣言》本身,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宣言》从立场、观点、方法等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剖析。就立场来看,《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运动前的革命运动的目标指向是为少数人谋取利益,而无产阶级运动则与之不同,是为了确保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实现所进行的独立运动,体现出鲜明的人民立场,所以朝向《宣言》本身,就需要从价值取向上对《宣言》作整体把握。就观点来看,《宣言》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运行的一般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表现出严密的科学性。就方法来看,《宣言》精神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4]。朝向《宣言》本身,就需要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和把握《宣言》,将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以运用。概而言之,朝向《宣言》本身,就需要从整体上感受《宣言》的真理魅力,并以其揭示的“一般原理”指导当今世界。

(二)坚持问题导向,实现返本开新

“问题是时代的‘晴雨表’,是表征时代内心的真实呼声。”[25]只有倾听和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与《宣言》诞生期完全不同的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蕴藏问题。所以,不能照搬《宣言》中的具体结论,而应坚持问题导向,实现返本开新。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当前,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事业也面临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宣言》时,立足新实践,着眼新问题,用发展的理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在更好发挥《宣言》对现实指导作用的同时,还需以新的实践丰富其内涵,这样才能开创阅读的新境界,促进《宣言》在新阶段的再传播,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提高传播能力,形成全员合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6]传播队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27]基于此,新时代推动《宣言》的再传播,建设一支优秀的传播队伍是关键。

党员干部是《宣言》传播的主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8]既要贯彻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又要从自身做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扬光大,展现出“关键少数”的灵魂境界和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光辉,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宣言》传播的骨干主体,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准确阐释其精神实质,在《宣言》传播过程中能够发挥导向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宣言》传播的生力军。作为数量庞大的群体,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会对更大范围的群体产生积极影响。人民群众是《宣言》传播的基础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处于一种与传播者平等的主体地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不仅来自于文本阅读,更是基于对现实的体悟。

(四)拓展传播载体,更新表达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29]因此,在进行理论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载体和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时代传播方式不尽相同,新时代对《宣言》的传播,就需要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传播方式。

理论总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和载体来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独具时代特色的传播方式。截至202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高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宣言》传播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微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呈现。新时代实现《宣言》的再传播,还要善于寓理于事,讲好《宣言》的创作故事和传播故事。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生动地讲述陈望道翻译《宣言》时因过分专注,误把墨汁当成红糖吃下去的首译《宣言》,传播真理的故事。《宣言》诞生于170多年前的欧洲,要实现《宣言》在新时代的传播,就要下功夫把理论语言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话语,转化成受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避免空话、套话,这样就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不仅了解《宣言》,接受《宣言》,更要自觉践行《宣言》。

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史,《宣言》以其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而占据重要位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新时代新阶段,面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艰巨任务,我们依然需要朝向文本,阅读《宣言》,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寻求成功的答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

注释:

①1930年上海华兴书局出版的华岗译本;分别于1938年、1943年在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成仿吾、徐冰译本和博古全译本;1943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陈瘦石翻译的《宣言》以及1948年莫斯科外文出版局出版的《宣言》百年纪念中文版。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宣言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