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研究

2022-03-03张明权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张明权

摘 要: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就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重要代表。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纹飾独具特色,其流畅的线条走向、合理的布局与丰富的色彩搭配不仅为人们研究史前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基于此,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和分类入手,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探究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在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亦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钵、瓮、盆、双耳罐等,陶器质地有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红陶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与仰韶彩陶相比,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或交错盘旋,或来往反复,使人感到变化莫测,回味无穷。彩陶作为马家窑文化中的主要代表,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仰韶文化的延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不同类型展现了中国史前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1]。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与分类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马家窑文化彩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纹饰。在马家窑文化出现之时,当时的陶器以泥陶为主,工艺较为粗糙,纹饰也较为简单,以简单线条勾勒出的动物纹、几何纹和鸟兽纹为主。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大多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史前人民的生活习性,体现了史前人民对自然和农耕的崇敬之情。

随着马家窑文化发展到中期,马家窑彩陶纹饰出现了质的飞跃,由简单的线条纹饰向更加复杂的鸟纹和鱼纹发展,纹饰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圆圈、旋涡和水波都成为纹饰创作的素材出现在彩陶中,这不仅代表着马家窑彩陶纹饰工艺的飞跃,也对后世的审美和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纹饰演变代表着史前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已经从心理上升到行为,从彩陶纹饰中记录的史前人类活动得知,当时人们对音乐和祭祀活动非常重视[2]。

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彩陶工艺和纹饰已经趋于完善,同时半山型马家窑文化陶器和马厂型马家窑文化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马家窑文化陶器的纹饰工艺已经日渐成熟,其中红、黑配色的使用和纹饰形状的变化彰显着马家窑文化彩陶非凡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分类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色彩以黑色为主,部分陶瓷器具的内部和外部都有彩绘,且彩绘面积较大。大多数彩陶采用了在陶瓷器具的口沿和外部进行彩绘的方式,以不同的纹饰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史前人民的丰富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类型可分为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两大类。

1.自然纹饰

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充斥着大量来自自然界的纹饰,包括水波纹、鸟纹、鱼纹、叶纹等纹样,也包括太阳、月亮等天体图案,这一类型的纹饰绘画展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史前人类在进行此类纹饰绘制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对图案进行概括和变形,使各类事物以简洁的形态出现在陶器上,使马家窑彩陶整体画面十分和谐美观。这一时期的纹饰虽然简单,却能将描绘对象的特征准确表现出来,使马家窑彩陶纹饰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3]。

2.几何纹饰

几何纹饰以圆点纹、网格纹、菱形纹、宽带纹为主,使得陶器的纹饰线条更加流畅、灵动,不显得呆滞。几何纹样的造型变换和色彩搭配将马家窑彩陶文化推向高峰,彰显了马家窑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使马家窑彩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特征

受史前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其流畅的线条走向与和谐的纹饰搭配具有极高研究价值。随着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逐步演变和纹饰绘制经验的积累,史前人类对彩陶纹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为后世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创作提供了蓝本[4]。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主要具有四点审美特征。

(一)对比鲜明

对比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能使饰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绘制过程中,史前人类通过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对比、布局的疏密对比、图案的简繁对比使陶器上的纹饰极具律动感、节奏感。这不仅使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参考,也不由得令人赞叹史前人类所展现出的极高的艺术创作天赋[5]。

(二)形态对称

对称指事物两边在大小、形态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对称手法的运用通常会给人一种舒适整洁的感觉。在中国古代,大到亭台楼阁,小到陶瓷器具,无一不体现着对称美学,而在我国史前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也具有对称的审美特征。形态上,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一般是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给人一种稳定、平衡的视觉感受,显示出史前人类在纹饰设计方面的用心。在纹饰颜色上,马家窑彩陶也会采用对称的配色手法,使人们在欣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过程中获得纹饰色彩对称带来的舒适感和平衡感。

(三)布局和谐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以线条和图形为主,一旦搭配不当就会给人凌乱无序的感觉,影响彩陶的整体美感,但马家窑文化彩陶在整体布局方面显示出史前人类的独具匠心。在绘制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时,史前人类会将各式各样的线条和图形进行组合搭配,但这种搭配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律,合理布局,突出纹饰重点,通过对不同元素进行疏密有致的布局,使彩陶纹样在整体上看起来和谐统一,具有极强的灵动性和感染力。

(四)填充与留白合理

在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彩陶纹饰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图案的填充与留白上。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飾线条的粗细搭配和形态描摹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史前人类在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进行绘制的过程中不会一味地填充或留白,而是更重视画面的空间感,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形成主次呼应、协调平衡的形式美。

综上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绘制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史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总结,他们借助绘画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6]。

三、马家窑文化的代表——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呈橙红色,上腹部为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手牵手作跳舞状, 动作优美,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两腿弯曲似是在随着乐点踏歌,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舞蹈纹彩陶盆的整体画面寥寥几笔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将人物的舞蹈动作描绘得具有律动感。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属国家一级文物,于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文物出土后,人们在惊艳彩陶内壁纹饰美学效果的同时,对人物图案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猜测。

四、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常见纹饰

(一)旋涡纹

旋涡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出现频次较多的纹饰,也是半山时期的主要纹饰之一,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彩陶纹样。在彩陶上绘有旋涡纹,可以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关于旋涡纹的形成,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旋涡纹源于螺旋状的纹路,如指纹;第二种说法是原本的彩陶上绘有具体的图案,且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图案进行抽象化处理,形成旋涡状纹样,图案的内涵没有变化,只是形态更加多元化;第三种说法是旋涡纹源于古越族的蛇形图案,因为旋涡纹像是一条蜿蜒的蛇;第四种说法是旋涡纹从鸟类图案演化而来,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鸟类为原型,逐渐演变成一个鸟头和一个鸟的身躯,再后来演变为几只鸟共用一个鸟头,到最后便形成了旋涡纹。

(二)人蛙纹

人蛙纹是半山陶器中的特殊纹饰,其形制与人、蛙相似,因此得名人蛙纹。半山人蛙纹种类丰富,其中一种是以人蛙纹为主、葫芦纹和圆圈纹为辅的人蛙纹。早期的半山人蛙纹造型逼真,四肢健全,人物大多为直立造型,上肢分三叉为手,之后逐步简化为只有头部和上肢。单纯的蛙纹与人蛙纹大致相同,但青蛙下半身却有一条尾巴。马厂人蛙纹是半山人蛙纹的延续和发展。人们既可以从写实和抽象两个方面对人蛙纹进行归类,也可以将其分为单独的蛙纹和复合的人蛙纹。从写实和抽象的角度来看,人蛙纹可分为六种:第一种人蛙纹有着青蛙的头,青蛙四肢向上抬起,尾部有一条尾巴;第二种人蛙纹只有青蛙的头;第三种人蛙纹为人蛙头已被省略,仅留存了四肢和躯干,身体末端出现了尾巴;第四种人蛙纹只有上肢和躯干;第五种人蛙纹只有躯干;第六种人蛙纹抽象到只剩小于号式的折线肢体纹样。

(三)网纹

网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包括葫芦形网纹、圆形网纹等。网纹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中时常以主体纹饰出现,能使彩陶纹饰具有层次感。马家窑类型彩陶网纹的类型主要为纵向长形网纹、横向长形网纹、葫芦形网纹。半山时期,彩陶上出现了倒葫芦形网纹、对三角形网纹、半圆形网纹等,网纹内斜线交叉成菱形网状。马厂时期,彩陶上出现了回形网纹、错方块网纹和无定型网纹,但是曾经盛行一时的葫芦网纹已经不复存在。

(四)折线纹

折线纹是在半山时期出现的,半山时期的折线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线折线,它的线形细长,排列紧密;另一种是用粗线画出的折线,呈“之”字形。马厂时期的折线纹样在半山时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线条流畅,富有变化,具有动态美。

(五)锯齿纹

锯齿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流行于半山时期,结束于马厂早期。锯齿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黑色锯齿纹,齿间夹角约为90度,其上下绘有一条粗横的条纹;第二种是在前一种锯齿纹的基础上,在黑色的横条上加一条红色的横条;第三种锯齿纹的齿形较大,两侧各有锯齿,锯齿之间有红色的条纹。马厂时期的锯齿纹共分五种:第一种是大的黑色锯齿纹,上下咬合紧密,在咬合处涂有红色;第二种是不会互相咬合的黑色锯齿;第三种为黑色的锯齿,齿面相向,中央有一条白色的条纹;第四种为平行、下垂的锯齿状花纹;第五种为左右两侧及上下两侧各有一条黑或黑红色的花纹[7]。

(六)四大圆圈纹

四大圆圈纹是马厂类型彩陶极具代表性的纹饰,主要装饰于大型壶、罐的上腹部,先用红色带绘四大圆圈,内外绘黑色带圈,圆圈内填以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如网格纹、菱格纹、圆点圆圈纹、三角纹等。以四大圈纹彩陶壶为例,该壶的上腹部绘一周四大圆圈纹,每个圆圈内部填充方格纹,方格纹内间隔绘有网纹和圆点纹。纹饰整齐又富有层次,体现出高超的构图水平。

五、结语

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和审美特征的分析中,可以深刻认识到彩陶纹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作为仰韶文化的延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不同类型展现了中国史前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其流畅的线条走向、合理的布局与丰富的色彩搭配不仅为人们研究史前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持续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崔一付,杨谊时,张山佳,等.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贸易及其动力探讨[J].第四纪研究,2020(2):538-546.

[2]周文娟.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神人纹的含义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6.

[3]胡桂芬.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形式特征比较分析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93-94.

[4]顾万发.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舞者”图像内涵研究:《彩陶新诠》之三[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12):9-26.

[5]向金辉.川西马家窑文化彩陶来源再检视:以陶器化学成分分析为中心[J].四川文物,2018(4):81-90.

[6]周亚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舞蹈纹》一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8(4):41-44.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靖县博物馆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自然与建筑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