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2-03-02林桂清池则逢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腹针腹痛症状

林桂清 池则逢

(厦门湖里冬日晟达中医门诊部,厦门,361006)

慢性腹泻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以大便性状改变及频次明显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长期腹泻可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低下,由此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带来不良影响[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调节胃肠菌群等微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慢性腹泻的传统药物,可促进机体肠道菌群形成新的动态平衡,有助于肠道天然生物屏障的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此类微生物制剂长期使用疗效难以维持,且患者症状易反复发作,因此探寻一种疗效持续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范畴,素体亏虚,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困脾,水谷精微运化不利而成此病,因此调整中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2]。

腹针疗法是近20年来逐渐兴起的微针疗法,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理论为依据,通过刺激腹部特定穴位作用于各脏腑而实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治疗针法。目前腹针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效果已被证实,本团队亦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腹针可明显改善慢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3-4]。基于此,我们选取厦门湖里冬日晟达中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腹针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厦门湖里冬日晟达中医院收治的慢性腹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7.29±3.49)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54±0.49)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9.78±3.98)岁,病程2.5~12年,平均病程(4.92±0.51)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有关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者[5]。

1.3 纳入标准 1)符合1.2诊断标准者;2)经过影像学和胃肠镜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者;3)未服用抗生素类及止泻类药物者;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2)慢性血吸虫病、寄生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等疾病的患者;3)依从性差的患者;4)参加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治疗,1片/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腹针,选穴:双侧外陵穴、双侧滑肉门穴,下脘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双侧大横穴,30 min/次。1次/d,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17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5]对患者进行慢性腹泻临床症状评分及疗效评估,1)大便次数及排便频率评分,分数分为0分、2分、4分、6分,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重,具体内容如下:0分代表每日排便次数少于3次,大便呈现蛇形或香肠形,表面光滑平整;2分代表每日排便3~4次,大便呈柔软块状,表面光滑;4分代表每日排便5~6次,大便呈现糊状,或者粗边蓬松块状;6分代表每日排便7次以上,大便呈现水样便,无固定块状。2)疗效评定标准,具体如下:痊愈:大便每日次数≤2次,粪便形状正常,腹胀以及腹痛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每日次数2~3次,粪便形状近似成形,腹胀以及腹痛症状明显缓解;有效:大便次数较前减少,质地较前改善,腹胀以及腹痛症状较前缓解,未达到痊愈、显效标准;无效:大便次数及性状未好转,腹胀以及腹痛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大便频率减少、大便性状改善、腹胀、腹痛症状缓解的时间。

1.6.3 睡眠质量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对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助眠药服用情况、睡眠期间异常感觉、日间功能状态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总分数0~21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6.4 免疫功能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对IgA、IgM、IgG水平进行测定,指标试剂盒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治疗后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例(%)]

2.3 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9.38±2.12)d,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47±1.08)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总分为(4.42±1.08)分,对照组患者PSQI总分为(9.32±1.3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A、IgG、IgM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IgA、IgG、Ig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A、IgG、IgM水平比较

3 讨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认为内脏高敏感性及机体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慢性腹泻的主要因素[6]。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降低内脏敏感度,调节肠道菌群后慢性腹泻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也无法长时间维持,因此需要探寻更多的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案。慢性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素体脾胃亏虚,收纳水谷精微能力减弱,清其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因此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是重要治则。中医治疗方案尤其针灸以其安全性高、疗效显著被诸多临床工作者所接受。腹针是针灸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在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应用较多[7-8]。本研究选择下脘、中脘、关元和气海等穴位针灸治疗慢性腹泻,上述穴位被认为是引气归元穴组,共奏调节胃肠腑传化功能的作用,中脘、下脘位于中焦,是补益脾胃、调畅气机的要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是吐纳吸气凝神之处,亦是阴阳之气闭藏之所;气海穴是益气之关键穴位,关元、气海合用共奏培元固本之功;外陵、滑肉门、双大横组成腹四关,其中外陵、滑肉门归属足阳明胃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针刺外陵、滑肉门可实现疏通胃肠局部经气的作用;双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要穴,是调节肝胆、下焦的中药枢纽,有健脾燥湿、疏肝利胆的作用。诸穴合用可实现“引气归元、调节胃肠、调畅气机”的作用,最终实现分清泌浊,促进排便正常,亦突出针灸“治病必求本”的本质[9-10]。本研究选用腹针对慢性腹泻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临床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这说明腹针疗法可明显改善慢性腹泻的病情。此外,本研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PSQI总分比对照组低,这提示腹针改善慢性腹泻患者病情的同时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生命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加用腹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提高机体抵御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11],最终改善慢性腹泻症状。

综上所述,腹针可明显提高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有关。

猜你喜欢

腹针腹痛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腹针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