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鉴赏摭拾

2022-03-02严玉萍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西藏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子规王昌龄抒情

严玉萍 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古时交通不畅,通信不便,“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尤重离别。以酒践行、折柳相送、赋诗话别成了人们表达离愁别绪的常见方式。送别诗,也就成了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类型。学生熟悉的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杰出的诗人,均写有大量的送别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均出自送别诗。初中部编教材中所选五首送别诗,分别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三首出自李白之手。

一、读诗题,明诗意

诗歌的标题,常常可以在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独特的视角。很多诗题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可咏物或叙事,可直接指向诗歌意境及诗人的心情,也可以直接帮助我们判断诗歌的题材。如,不少送别诗的标题中就会带有“送”“别”“赠”这类的词语。学生在小学时就接触过一些送别诗,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标题中的直接点明该诗是诗人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所作,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标题中也直接点明这是送别之作。部编教材中选入的五首送别诗,有四首诗标题中带有“送”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没有“送”“别”之类的词语,但是也含蓄地表达出送别之意。

不仅是送别诗,很多题材的诗歌,都可以根据标题判断诗歌的内容。如教材中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使至塞上》是典型的边塞诗,《卜算子·咏梅》就是典型的咏物词等等。因此,鉴赏诗歌可以从引导学生先关注标题切入。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有效衔接教材内外的古诗词资源,引导学生形成群诗阅读的意识,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要能够从多个角度合理地整合“群诗”,如按题材、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笔者认为,针对藏族学生的诗歌教学,无论依据什么进行整合,依然是以教材为基准,遵从部编教材的“1+X”的教学倡导,从学生实际出发,突破单篇,形成阅读序列,这样,更有助于藏族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赏意象,析意境

(一)意象寓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鉴赏本诗时,教师要适当联系小学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引导学生走近这一类诗歌,更重要的是,要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作为学习的重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常常将主观情感寄托于客观事物来含蓄表达,所借之物即为意象。很多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较为固定的象征意义。本诗首句用“落尽”的杨花和啼声凄厉的子规,渲染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情景交融,也暗示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带来的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三四两句直抒胸臆,用拟人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将情思寄托给明月,抒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感染力极强。

“杨花”“子规”“明月”这三个意象,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

杨花即柳絮。杨花无根无蒂,飘忽不定,又轻柔多情,极易引发离愁别绪。最典型的要数无名氏的《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花的漫天飞舞直接渲染出离别的伤感。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更是直抒送别愁绪。离愁依依,飞花漫漫,杨花成为离恨哀思的代名词。

子规,又称杜鹃,啼声哀切,也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杜鹃和杨花一起,寄寓离人的感伤之情。子规还被用来表达游子的羁旅之愁,如晏几道的“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抒发志士的报国之志,如陆游的“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极言君主的亡国之痛,如李煜的“子规啼月小楼西”……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温庭筠的“花落子规啼”,陆游的“子规江上过春残”,白居易的“杜鹃啼血猿哀鸣”……很多名家都在诗作中写过子规(杜鹃),大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

古人爱写月,寄情于月的诗句信手可得,甚至很多诗歌题目中直接带“月”,如《望月怀远》《峨眉山月歌》《春江花月夜》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关于“月”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了解“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内涵。当然,“月”还有其它象征含义,教师可以随着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构建关于“月”的思维导图。

古人爱月,李白尤胜,据说李白作诗一千余篇,其中有三百多篇提到“月”。教材中所选李白的三首送别诗中,有两首运用“月”这一意象。教师可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学情分层设计,适当引导学生赏读李白关于“月”的诗句,体会其诗中“月”这一意象的丰富多彩。

送别诗中,还常常会出现“长亭”“南浦”“酒”等很多意象,教师可以随着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诗歌中的意象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作品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意境共情

意境是诗人将主观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关于古代诗歌的意境,文学史上有多种分类方法。比较著名的有刘熙载提出的“四境”之分和王国维提出的“有我”“无我”之境。从学生的主观感受而言,可以根据内容不同分为雄奇壮阔、苍凉悲壮、闲适恬静、清新明丽、凄凉清冷等多种境界。常用来概括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空寂、静谧、幽清、恬静、朦胧、明净、绚丽、高亢、清冷、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初中教材中所选几篇送别诗,意境颇具代表性。《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李白出蜀所作,描写了沿途所见到的高山、长江、原野、明月、云霞等美丽的景色,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营造出来的萧条凄楚的意境截然不同。“平野”“大荒”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充分表现了青年李白壮游时洒脱倜傥的个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塞外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起笔,到军营送别、雪中送客,虽表现的是离愁乡思,却不伤感,极具感染力。

鉴赏诗歌时,我们紧扣意象与意境,方能进入诗人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三、辩手法,品妙处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是鉴赏古诗词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是鉴赏的重点,又是鉴赏的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多方面。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且结合教材中这几首送别诗,浅析一二。

修辞手法师生相对比较熟悉,《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篇目中,分别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学生一眼即可判断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此不作赘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是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这几种表达方式中,笔者重点介绍抒情方式。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抒情方式,也是送别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如《闻》一诗中,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颔联开始,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开阔胸襟及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间接抒情是间接抒发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咏物抒情、缘事抒情等方式。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要抒发的感情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寄寓在景物之中,这是送别诗最常见的抒情方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三首比较具备代表性,可结合意象与意境等进行赏析。咏物抒情往往和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密不可分,是诗人借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教材中的《卜算子·咏梅》及《卜算子·黄州定慧寺寓居作》就是典型的咏物诗。这两首诗和《送友人》一起编排八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中。缘事抒情在先秦诗歌中运用比较广泛,至汉乐府则运用得尤为深切,在送别诗中所用不多。借古讽今也是间接抒情的一种重要方式,送别诗中不涉及。描写可以结合借景抒情或其他手法来赏析,在此也不单独介绍。

“赋、比、兴”是我国诗歌中最早流行且沿用至今的传统表现手法,这三种手法对历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断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有虚实、动静、象征、衬托、复沓、渲染、烘托、用典、想象等,难以尽述。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两首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李白用他一贯的奇特想象及对“月”的独特钟爱,将月亮人格化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或以月喻镜来赞美大好河山。《送友人》中,颔联以“比”寓情,尾联中巧妙化典,抒写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写出北国奇丽的雪景。

一首诗有时会综合运用多种手法,鉴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通过学习,归纳积累各类艺术手法,并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四、探类别,悟情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也不尽然。送别诗在内容及思想倾向上,也会有所不同。

(一)直抒离愁别绪,表达惜别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不见君”等诗句,就直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师生熟悉的《赠汪伦》也属这类抒写离情别意的诗歌。当然,这类饱含依依惜别深情的诗歌中,有时还会有其他感情蕴含其中,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就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与关切,《白雪歌》内容更为丰富,除惜别之外,既描绘了西北边赛奇异瑰丽的雪景及边塞的严寒,又写出了守边将士们的艰辛,《渡荆门送别》尾联采用拟人手法,直抒对故乡的思念,《赠汪伦》中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意。

(二)重劝慰勉励,兼抒别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堪称这类的典型。本诗首联意境开阔,颔联直言送别,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篇重点所在,一改往昔送别诗缠绵依恋之情,以劝慰勉励的形式,表达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深厚友情,体现诗人豁达旷达的胸襟,尾联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水到渠成地一反送别诗的伤感基调,继续勉励友人,当然,这也是诗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三)借别言志,感慨身世

这类送别诗中,诗人常借送别抒发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这在教材中所选几首送别诗中体现不明显,而师生熟悉的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后人评之“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更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及对现实的不满,全诗音调激越高昂。

从内容、情感和思想来看,送别诗还有其他主题倾向,可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自行探究。

离情别意是文人墨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或缠绵悱恻,凄清感伤;或豁达乐观,洒脱放达;或感伤身世,悲于际遇。其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及深沉魅力,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子规王昌龄抒情
子规声声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春 日
爱国情怀永流传
会抒情的灰绿
宣城见杜鹃花
借物抒情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