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022-03-0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毛慧静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运河感性家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 毛慧静

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内容之一,应得到重视和有效落实。但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易出现一些问题,如处理不当,会使家国情怀培养达不到预期结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缺乏感性支撑。初中历史所学内容是极简史,没有涉及太多历史细节,主要是历史的框架。因此,培养家国情怀缺少一些直观、感性的材料支撑。而初中生的认知习惯又偏于感性,不适应抽象的纯理论学习。第二,同样是因内容简单,教师在渗透家国情怀时容易忽视深度,往往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没有触及文化的精神、思想、价值层面。第三,由于缺少感性材料支撑,在教法上易陷入理论宣教的窠臼,将家国情怀相关理念直接灌输给学生,“强迫”其认同和接纳。这样,家国情怀仅停留于概念、观点的浅层,应对考试没问题,但难以使学生认同并转化为其实践言行。

对此,本文建议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抓手和路径。原因有二:一是历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线索,学历史会大量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易于着力;二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多以文化的现象、事物、情节为依托,直观、生动,比历史框架知识要感性得多,符合学生认知习惯。

下面探讨几个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举措。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材料

初中历史教材讲授的内容比较简单,即便涉及了优秀传统文化也通常是一带而过,简单提及。以《隋朝的灭亡》一节为例,教材中说,隋文帝厉行节俭,曾教育太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这涉及崇尚节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但教材中并没有进一步阐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思想,没有例证,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显然无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此外,历史教材中大量涉及优秀传统文化,但因为追求精简,就变得较为隐性,经常会被师生忽略。这样,也就常常错过培养时机、节点。

所以,在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从教材中去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因素,通过拓展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感性支撑力度的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例如,“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师生的视角很容易落在对隋炀帝暴政的批判上。而其实,这短短百字中,几乎每一句都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凿大运河”——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经济布局、文化南北交流;“修筑长城和驰道”——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交通建设文化;“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中国古代造船、航运方面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水平。这些,无论拿出哪一点来学习,都足以引起学生的自豪感。关键是,因为文字过于简短,且教材的表述重心不在于此(这段文字旨在批判隋炀帝误国、害民),很容易被忽视。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才能找到充足、有质的着力点。

二、组织学生探究学习

从上面挖掘文化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所能提供的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大多只是简述,通常不具有充分学习资源的性质,不能满足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需求。因此,从教材中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后,还需要围绕这个点对相关信息进行拓展。拓展方式一般是两个:一是由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展示,组织其学习;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围绕指定的某文化项目独立(合作)进行拓展探究。两种方式都可达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所取得的效果有区别。教师提供材料带有灌输意味,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则学习效果较好,如果是其不感兴趣的,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较低,效果欠佳。因此建议多采用第二种方式,即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点是:第一,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全程高度集中、活跃,学习效果能得到保证;第二,学生对探究的具体内容有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去学,因而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保证;第三,探究学习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其他素养的作用,如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如果采用合作式探究,还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例如,围绕前面提到的“开凿大运河”这句话,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探究京杭大运河相关知识,如“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大运河途经哪些重要城市?”“大运河在经济、文化、饮食、政治、军事等方面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建议学生利用网络把这几个问题都研究一下,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其中两三个问题展开探究,甚至是鼓励他们自己选题去研究。这样,从教材中有限的五个字,通过拓展探究完成了有深度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引导学生从感性渠道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史,为自己民族曾经的历史、文化而自豪,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传承意识和使命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建立自信——要认识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过去时,发展到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对中国的当代、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家国情怀才有时代价值、发展价值。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不仅要向他们展示历史文化,带领他们了解历史文化,而且要带领他们连通古今,从现实的生活中捕捉对应文化的现象、现状,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例如,教材中提到“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其实,“丝绸之路”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历史的经济现象,还发展为一个文化思想,“丝绸之路”代表了中国开放、交流的发展理念和姿态。围绕这点,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源起、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丝绸之路给经济、文化带来的效益,而且要带领学生比照我国当下的“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去了解几个内容:一带一路的含义是什么?现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新丝绸之路给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哪些“红利”?丝绸之路的理念内涵是什么?引导学生纵观古今,认识到只要坚持开放、交流、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丝绸之路”不仅可以使古代的中国繁荣富强,还能使当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富强。

四、重视价值意义辨析

优秀传统文化是知识信息,而爱国情怀是思想意识,要实现由信息到意识的迁移,学生就不仅要知道、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价值的认同。如果学生对所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持怀疑、轻视、否定的态度,那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不会达到培养爱国情怀的目的,还可能成为培养家国情怀的阻碍。例如,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术,可他不理解这个发明使信息传播载体由“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革命性意义,可能认为纸张不如西方古代使用的羊皮纸“高贵”、耐用,自然也就不能通过这个文化现象形成民族自豪感。所以,引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材料之后,教师应特别注意,不仅要让学生有一般性了解,还要引导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行正向理解和认同。一般来说,直接向学生讲授、灌输理念效果不佳,不易使学生形成内心认同,因此,更多要采用组织学生探讨、辨析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将之与西方晚半个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进行对比,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有组织、成规模的远洋航海,我国比西方要早,还要让学生辨别中西古代航海在目的和作用上的区别,梳理出郑和下西洋是立威、示强、资助、贸易、交友,而西方大航海主要是发现、占领、掠夺、殖民,通过对照完成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世界观的赞美和认同,建立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所学内容简约、概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往往显得单薄无力和缺少直观支撑,所以笔者建议利用历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线索这一特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和抓手,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关注几个策略要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组织学生探究、与生活实际结合、重视对文化价值意义的辨析。

猜你喜欢

大运河感性家国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大运河,行走山东
家国两相依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