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原因,找到方法,让估算教学落地生根

2022-03-02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224005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7期
关键词:油壶题目意识

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224005)高 燕

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估算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其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估算是一种大致的推算方法,通常应用在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的问题中,使学生对问题形成概括性和整体性的认知。然而,估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停留在困顿的阶段,估算意识淡薄。笔者发现,学生估算意识淡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认为估算可有可无;二是现行的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估算内容比较分散,且缺乏生动性,致使估算教学显得苍白无味。对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合运用估算的情境,让估算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挖掘学生的创意和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一、估算教学的困境

1.“大约”陷阱,不晓得估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何时需要估算。于是,很多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概”“大约”等。这样的技巧简单、直接,学生操作起来难度不大,也的确帮助一些学生解决了估算问题。但是,这样的解题方式也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走入“陷阱”,造成应该估算的没有估,不该估算的却盲目估。其实,是否要估算,要根据问题情境来判断。

如这样一道题目:童老师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需要18分钟,她每分钟大约走90米,她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很多学生看到题中有“大约”,就立即将18看作20来估算。题目中的条件“她每分钟大约走90米”不是说童老师每分钟一定走90米,因为人在行走的过程中速度不可能完全一样,这个条件中的“大约”是对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描述。问题中的“大约”并不是要求学生运用估算进行解答,只是承接了前面条件中“大约”的意思。

可见,学生对估算的认知已经走向窄化。究其原因,是学生进行估算学习时,面对的学习素材都是课本中的估算例题或习题,大多有“大约”“大概”这一类词。这致使学生的学习仅仅着眼于“大约”“大概”等词语的表面意义,认为见到这些词就要去估算,缺乏选择的意识和习惯,时间一久,便造成学生估算判断能力的缺失。

2.先算后估,缺乏意识

笔者在估算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会精确计算,在明明已经算出准确得数的情况下再对其取近似值,得出估算结果。这样颠倒的思维过程致使估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陷入“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境地。可见,学生对估算缺乏明确的认知,不知道估算的结果不应从精确值得来,估算只是一种策略,是依据算式或者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进行的一种合理、大概的推断。

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批发市场有400箱番茄,张大叔每次运72箱,6次可以运完吗?很显然,这道题目就是要求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分析问题,进而处理数据,解决问题。但很多学生是直接算出72×6的精确值432,然后将432估成430,再和400进行比较,认为不能运完。这样解题虽然结果没有问题,但显得本末倒置,不符合估算的要求。

可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用方法确定、结果准确的精确计算。而估算结果的开放性,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意识不到不用精确计算也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只要稍作估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随意估算,毫无方法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估算已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专利,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我们也可以见到估算的影子。但笔者发现,实际估算教学通常是“有名无实”的,流于形式,学生经常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随意猜测或者盲目猜测,这不利于他们估算意识和空间观念的形成,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①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和数学课本的封面,估计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②走一步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厘米?沿着篮球场走一走,估计一下篮球场的周长和面积;③先估计明信片、报纸的面积,再量一量、算一算。在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在估算环节基本都是一筹莫展,随意猜测的学生比较多,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

学生的估算能力薄弱,除了是因为缺乏估算意识,还和他们空间观念的缺失有关。上述题目缺少必要的条件作为有效支撑,学生难以找到“估”的支点,因此仅仅停留在随意估算的层面。

4.估不正确,不够灵活

“四舍五入”是估算过程中学生常用的一种方法。的确,大部分的估算都是用“四舍五入”法计算的,但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时,这种方法却不是最佳的方法,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爸爸带了500元去购买家用电器,电饭煲239元,电扇298元,估一估,爸爸带的钱够吗?不少学生是这样估的:239+298≈200+300=500(元),说明爸爸带的钱够。显然,学生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将239估成200,把298估成300,算出结果是500,与精确值537相差较大。可见,239不宜估成整百数,而应估成240,这样结果才更接近精确值。

学生无法灵活估算,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接触用“四舍五入”法估算的题目多,学生的思维固化了;二是估算不像精确计算那样有章法可循,学生难以灵活处理。

二、让估算教学落地生根

1.着眼生活,获得估算亲近感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脱离生活的数学是低效的。在估算教学中,要想让学生避开“大约”等关键词的陷阱,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为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他们接触鲜活的生活素材,置身于生活的背景下,更好地体验估算的魅力,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这样的生活情境:张大叔带200元去买西瓜,每箱西瓜48元,够买4箱吗?在生活中,时刻带着草稿纸以便精确计算是不现实的。其实本题也无须计算精确值,只要想4×48<4×50,就4×50=200,可以判断200元够买4箱西瓜。又如,可以结合电脑打字创设情境:李叔叔每分钟打90~100字,8分钟可以打完一份800多字的稿件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快速思考,判断在规定的时间能否完成。

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获得估算的亲近感,从而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其内心对估算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走出陷入思维定式的尴尬境地,懂得即使没有“大约”等词,也可以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2.激发需求,感受估算价值

学生的头脑中之所以没有估算的意识,是因为学生接触准确数较多,接触近似数较少,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在估算教学中,先算后估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展,让学生走出“为估算而估算”的尴尬境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另辟蹊径,为学生引入针对性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实现从“被动估算”到“主动估算”的转变,更好地体验估算的价值和意义。

如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学校要买81块同色地砖铺实验室,有3种地砖可以选择:灰色的42元一块,淡黄色的49元一块,棕色的58元一块,付4000元,找回了一些,学校买的是哪一种地砖?可以列出算式81×42、81×49、81×58。不难发现,这3道算式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颇有难度,列竖式计算麻烦又耗时。学生自然会寻求快捷方法,也就想到用估算来解答。灰色:40×80=3200,比4000少得多;淡黄色:50×80=4000,与题意吻合;棕色:60×80=4800,比4000多得多。这样就既快又准地确定了学校买的是淡黄色地砖。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估算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让估算的价值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估算成功感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对象,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围绕数和形展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数与形的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有效的解题策略。数的估算,不是胡乱猜测。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达到以数估形、以形估数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用估算解题的成就感,拥有一双会估算的眼睛。

如“一个信封的面积大约是198()”,学生要准确填出单位,可以将198近似看作20×10,将信封想象成由10排20列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从而得出填“平方厘米”合适。再如教学“公顷”时,学生难以建立公顷的概念,教师可以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多少人可以围成面积为1公顷的正方形”。

可见,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支撑,为学生搭建估的支点,使学生不再随意、盲目地估算,而是有根有据地估算,更好地掌握估算的方法。

4.优化方法,感悟估算灵活感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式,教师可以比较几种方法,让学生感悟估算的灵活性,从而让学生的估算能力更成熟,思维更加严谨,最终达到培养的目标。

如教学这个问题:李大伯要把428箱苹果和296箱梨运到水果店,货车一次只能装750箱水果,请你估一估,李大伯能一次把这些水果运完吗?学生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428+296≈400+300=700(箱),因 为700<750,所以能一次运完。

②428+296≈500+300=800(箱),因 为800>750,所以不能一次运完。

③428+296≈430+300=730(箱),因 为730<750,所以能一次运完。

④428+296≈400+200=600(箱),因 为600<750,所以能一次运完。

上面几种估算方法乍一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出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得出结论:只有将数看成和它本身接近的整数,估出的结果才合理,不至于出现“估得太大”和“估得太小”的情况。

在教学“商的近似数”时,学生学会了运用估算的方法取近似值。但在教学中,很多学生一旦脱离现实情境时,就将估算的策略搁置一旁,仍采用精确计算,无法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需的习惯,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缺少针对性的训练和积累。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灵活多变的问题,让学生灵活地使用估算的方法,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于是,有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比较性题组。

①小刚1分钟走73米,6分钟可以到达图书馆;小红1分钟走69米,8分钟可以到图书馆。谁家离图书馆近一些?

②1个油壶最多可装3千克大豆油,要装28千克大豆油,需要多少个油壶?

③做一个中国结要用0.7米的彩绳,有5米长的彩绳,可以做多少个中国结?

尽管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都是运用除法进行解答,但侧重点不同。将这些题放在一起,旨在让学生进行比较,经历富有变化的估算过程,避免形成思维定式。题目①中,只要求出谁家离图书馆近便可,无须精确计算。可以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73≈70,70×6=420(米),69≈70,70×8=560(米),因为420<560,所以小红家离图书馆近一些。题目②,求需要多少个油壶,依据生活经验,装满若干个油壶后,剩余的大豆油即使不满1壶,也需要用1个油壶。此时进行估算时,应当采用“进1法”来计算需要的油壶个数。而题目③在进行估算时,应当运用“去尾法”,因为如果剩下的彩绳不足0.7米,就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中国结。通过题组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总之,估算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估算能力是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意识,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走出估算教学的困境,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落到实处,引领他们更好地感受、领悟估算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真正让估算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焕发活力。

猜你喜欢

油壶题目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油壶里的大隐患
油壶3个月不洗,会导致食用油酸败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小油壶里的健康隐患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