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微模式

2022-03-02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政治

张 杰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历史是行走的记录仪,烙印着中国的每一步,或顺境、或逆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代,当学习、当牢记。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砥砺前行的实践史,饱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的印记。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学习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高校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创新多种微模式,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做实做深,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提升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成效。

一、“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

“四史”学习教育,是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关的知识和内容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了解、学习,感悟历史沿革,从中汲取经验并指导自身的实践。 新时代新征程,培育以史为鉴、勇担使命的青年人,“四史”学习教育是其必修课。 于高校而言,只有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取得育人成效,巩固立身之本。于“四史”学习教育而言,只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培养青年的历史思维,才能更好地做实历史教育,深化以史育人。

(一)“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

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来看,“四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的必修课,高校学生须学“四史”、明“四史”,以史鉴今,开创未来。 在2016 年12 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高校办学育人的过程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2]。 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历史,勇担使命。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 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深切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史”学习教育,不断强调学好“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5]。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的应然之举。 借助高校平台,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强化以史育人,以史强国。

2.“四史”学习教育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动力源,高校须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以史鉴今,创新发展。 2020 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政治引领,必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6]。 2020 年9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前期在全国高校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进行深化。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在2020 年12 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纳入大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体系,并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 门课程[7]。 以上各类文件注重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并强调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对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而提高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实效性。

(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

1.从“四史”学习教育来看,“四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素材,注入新活力。 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易产生信仰危机。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之地,此时需承接增强文化自信和厚植爱国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史”学习教育是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举措,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应然之举。

(1)“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筑牢信仰之基。 当下,打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四史”的学习,正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法宝。 学习党史,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越性,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学习新中国史,领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体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学习改革开放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见证中国共产党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活力。

(2)“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骨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其德、智的培养,促使他们成为能担起时代责任的需要之才。 因此,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强化爱党爱国情感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四史”学习教育的融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培养爱党爱国情感的新素材。“四史”汇集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鲜活地表明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在学习过程中以此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激励其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在新征程中践行爱党爱国之情。

2.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助推力,共同培育时代新人。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高校为平台、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利于把“四史”学习教育做实做深,加速育人成效。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培养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绝不能是只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史实,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促使其反思、反省和审视每一段历史,在全面、客观地分析之后,肯定、认同、坚守历史。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让大学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主动形成历史自觉,体悟共产党人的自信坚守,坚定自身的历史自信。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培育具有历史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史观,在把握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其成为勇担时代使命的有志青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亦是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从促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入手,警醒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其为国奋进、为人民奋斗的积极性,将其培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时代新人。 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让大学生深切感悟党和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自觉担当起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立志做强国的践行者、奋进者。

二、微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所谓微模式,即以宣传和践行“四史”学习教育为主题,或以传统形式,或结合新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是一种力求短时间收获大成效的教育模式。 微模式具备简短、便捷的特征,省时间与高效能是其最大优势。 快节奏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管理服务者、学生适应智能的快节奏生活,普遍追求时间短、成效大且便捷的教学、管理服务、学习方式。 这为微模式适用于“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可能。

(一)发展条件分析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微模式兼具效率与质量,正是应时之需。 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各行各业适应时代,不断与媒体融合以发展自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 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多样和快速更新升级,微信、微博、微视等一系列“微”流行起来,融合新媒体的微模式由此产生。 不论是传统形式还是融合新媒体的微模式,都力求以小换大、以微入深。 微模式作为一种新鲜血液,融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进“四史”学习教育,增强了教育过程的鲜活性和便利性,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增添了趣味性。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方式、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模式的应用,既回应了方式的创新,也保证了高质量的成效。

(二)目标对象条件分析

快节奏时代的发展,加速了生活节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们对事物的集中度。 每天轰炸般的新闻、消息,不断涌入视野,分散注意力。 短视频、精炼浓缩的各类文章环绕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渗入、演变为一种阅览习惯,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短时间出效率的方式,即微模式。 对于当代高校教育对象更是如此,以“00 后”居多的教育对象,他们生来就处在智能时代,受“浮躁”风气的影响,在快生活节奏中向往“速成”。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征,教育对象难免会有倦怠情绪,若加入微模式的辅助,可以有效缓解教育对象的负面情绪,提高教育效率,保证教育成效。

三、“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重微模式

微模式是对“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载体的创新,在应用过程中要将其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效率与成效。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入,必须注重在课程教学、管理服务、日常教育中的渗入,使“四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产生功效。

(一)融入课程教学的微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四史”学习教育同样以思政课为主要开展渠道。 “四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必修课当中,利用传统模式与微模式的结合,讲清楚、讲透彻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四史”三理——道理、学理、哲理。 (1)微故事。 微故事是把经典事件用巧妙精短的方式编造为一个小故事。 历史是鲜活的、动态的,以生动的方式讲述,才能兼顾史实与情怀。 在思政课上以微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讲好各类“四史”故事,讲活“四史”要义,促使教育对象对“四史”的学习和了解。 (2)微课程。 微课程是比正常的课程要简短很多的课程,可以做两种解析:一方面,微课程是一节完整思政课的压缩,知识点相对较少。 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其他高校可以创建有关“四史”学习教育的微课程,讲授“四史”知识,强化“四史”育人效能。 另一方面,微课程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解疑解难课程。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必然存在需要重点讲述、疑难部分解答的历史知识,通过微课程,将着重部分和疑难处讲清讲透,使教育对象更全面地掌握“四史”。 (3)微评价。 所谓微评价,就是针对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思政课的任意或全部环节进行简短评价,并阐明对课程内容或方式的期待。 检验一节思政课的成效如何,离不开评价,教育者、教育对象的评价尤其重要。 一般微评价是在课后直接进行,或以问卷形式、或以口头问答形式。 教育者及时接收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整、修改不足之处。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细则。 课程思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任务的完成。 在课程思政中纳入“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借助微模式,着重解决专业教育与“四史”学习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1)微平台。 是使用微信、微博等普及使用的软件传输“四史”内容。 建立专门的账号,在其中发布一些图文并茂、与知识相联系的“四史”学习内容,既吸引教育对象在闲暇时间打开公众号阅览推送,又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打开思维,如有任何想法或不同意见可在评论区一抒为快。 (2)微宣讲。 主要是将课程思政建设或课程思政讲法对各科各类教育者及教育对象进行简短的宣传、讲解和讲述。 一方面,由专业的思政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示范微宣讲,促进思政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另一方面,各类各科教师在课程安排间隙进行微宣讲,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使各科教育对象意识到学习“四史”的意义,扭转许多科类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偏见。 (3)微培训。通俗来讲,就是成立一个课程思政讲述的“速成班”。 在课程思政普及建设之前,各学科门类的教育者多数只专注于讲述专业的知识,并不涉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因此,有必要对即将从事课程思政的每一位教育者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其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四史”学习教育资源,教授讲述技巧、连贯方式等。

(二)融入管理服务的微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止课程教育这种方式,整个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路径。 高校各领域、层级构成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管理服务体系当中,重点在于部门、环节的渗入,增强各个管理服务部门在其工作环节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意识,采用多种微模式,推动管理服务队伍学习“四史”、宣传“四史”,进而强化大学生的“四史”底蕴。

1.党、群团组织。 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管理服务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注重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其中,建立多种微模式,促使“四史”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学习,帮助大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理想信念。 (1)微环境。 主要是指在党、群团组织内创建学习“四史”的环境。 党、群团组织管理服务的水平关系着高校的育人成效,微环境的创立,旨在通过“四史”学习教育的融入,提高组织管理服务水平,以取得高效育人成果。 在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内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创建政治引导性强,注重学生意见的微环境,促使学生接受“四史”学习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 在学生社团内,创建拓展知识,增加技能的微环境,促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四史”的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全面发展自己。 (2)微竞赛。 开展有关“四史”的各种竞赛,使大学生在接受“四史”学习教育的同时能够掌握知识,感悟情怀。由党、群团组织联合举办“四史”类小型竞赛,例如“四史”故事竞赛、“四史”知识竞赛、“四史”宣讲竞赛等,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平时组织工作中“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2.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上接触的重要角色,是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重要群体。 (1)微素养。 微素养既是对辅导员素养的衡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是对辅导员基础素养的要求。 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是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处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事务,处事方式深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辅导员当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水平。 另一方面,是对辅导员“四史”素养的要求。 辅导员作为一支管教结合的队伍,需整体提升“四史”素养,即具备丰富的“四史”知识背景,以开展高效“四史”学习教育。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辅导员队伍日常的教育当中,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始终保持正确导向的必然要求。(2)微话语。 鲜活的历史需要通俗灵活的表达方式,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学习“四史”的过程中,注重话语表达,打造专门的“四史”学习教育话语体系。 微话语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各渠道提供的“四史”学习教育方法和思路,建立线上线下有关“四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交流,促使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对话模式的构建。

(三)融入日常教育的微模式

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献力,高校要建立学史氛围,以史育人。课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手段,管理服务是重要方式,日常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潜在力量,“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把握课程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在日常教育中运用各式微模式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促使大学生不仅学到“四史”知识,更懂得“四史”情怀,自觉担当青年之责,完成肩负之使命。

日常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力股”,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日常教育以各项校园活动为主要开展方式,围绕活动主题输出教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入微模式,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 (1)微理念。微理念中的理念特指“四史”学习教育理念,着重强调在活动中加入“四史”元素,设置“四史”专栏活动。 校园活动的目的落脚在技能提升、经验积累、精神升华上。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活动开展的首要关键是坚持正确的精神指导,高校在日常活动中树立融会“四史”学习教育的理念,贯通“四史”学习教育精神,推动大学生的“四史”知识不断扩充、愈发扎实。 (2)微实践。 是指高校日常开展有关“四史”学习教育的微型实践活动。 以学校和学院为大平台,落实到专业、班级、寝室等具体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微型“四史”实践活动,设置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趣味中学习“四史”,夯实基础,巩固教育成效。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高校以网络为依托,开展线上思想政治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网络,既提供了多样的平台,又拓展了教育的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响应“四史”学习教育号召,将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借助网络手段成为应时之需。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早已习惯信息轰炸,如若“四史”知识以传统文字的形式呈现,很难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故创新方式,选择微模式,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微力量。 这里的“微”有融合新媒体之意,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和平台,在其中召集人才,组建网上骨干队伍,落实线上“四史”学习教育。 (2)微视频。在骨干队伍的引导下,采用有趣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制作“四史”宣传、教育等微型视频,发布在学校的官微、公众号及抖音等受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收获“四史”学习教育成效。

四、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现新气象,追求新发展。 应时而生的微模式,将效率与效能极致发挥,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在创新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增强教育成效。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微模式广泛适用并深化融入,强化以史育人成效。 微模式与新媒体巧妙结合,丰富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载体,扎实推进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综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具备可观的发展前景。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应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大力倡导微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普及应用。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