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时空, 梦回大唐

2022-03-02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典舞文化

姚 萍

【摘要】 2021年的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成了春节期间人民群众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形成了一种“出圈红”的文化现象。作为古典舞成功的典型范例,本文从该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文博热追、团队力量、故事情节、造型设计、科技运用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如何守正、创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同时提出改进完善的个人观点,以期和广大舞蹈爱好者共同探索中国古典舞自身发展的文化依据及多元结合的无限可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唐宫夜宴;古典舞;出圈红;文化

每年春晚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节目都是人们闲暇时的热门话题,2021年的春晚热门话题自然离不开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根据微博媒体数据,从腊月二十九日首播到新年初一,河南卫视春晚登上了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话题量超过了三亿多。《唐宫夜宴》视频在微博累计观看量超过了2500万次。“河南春晚总导演回应舞蹈出圈”这个话题微博阅读量接近5亿,截止统计后这些数据仍在持续快速增长中。

不仅如此,河南卫视此类节目一路开挂,美到爆裂。元宵节晚会汉唐舞《芙蓉池》繁华笙歌、美轮美奂,展现出端庄富贵、恢宏壮丽的盛唐气象。清明节晚会舞蹈《纸扇书生》完美展现北宋诗人程颢的七言律诗《郊行即事》,书生们尽情游赏,俊逸洒脱,浪漫无限。端午节晚会上洛神水赋《祈》重现神都洛阳的绝代风华,洛神在水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绝美演绎水下飞天、惊为天人,一帧帧画面折服了无数中外友人。七夕节晚会舞蹈《龙门金刚》中,飞天仙女和金刚力士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前翩翩起舞,再次惊艳世人。创作灵感来自宋徽宗《瑞鹤图》的中秋晚会舞蹈《鹤归来兮》,群鹤盘旋,预示国运昌盛,美不胜收。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卫视以全新的方式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感受到河南的古老与现代、开放与创新。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郑州歌舞剧院舞蹈作品,编导是陈琳、袁时,2020年10月曾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荷花奖的评选。它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唐朝宫廷生活,讲述了一群唐俑在博物馆“复活”之后赴宴路上发生的趣事以及在夜宴上的精彩表演。曲终之后重新回归现实,化作宁静、悠远的历史。整个作品运用了5G+AR技术营造出穿越时空、梦回大唐的视觉效果。其中舞台场景随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而改变,营造出如梦如幻、亦真亦假的视觉冲击,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唐宫夜宴》的“出圈红”,“红”的并非偶然。正是它的守正与创新赋予了作品文化、傳统、厚重、新颖、独特的特点,因此吸引了无数观众为其点赞。

一、守正

《唐宫夜宴》可谓是古典舞成功的典范。它的成功得益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

(一)依托悠久历史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河南又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涌现出众多历史名人,呈现出无数典型的历史事件。这些古代文化为当前河南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艺术素材,也为河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唐宫夜宴》创作灵感源于河南出土的唐俑,唐俑本身就是集悠久历史、深厚文化、深刻哲理于一身,这便是这个舞蹈作品“红”起来的根本。

(二)文博热追深入人心

近年来,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好抓紧。央视推出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对世界的贡献;《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以诗词为内容的大型全民互动文化节目,提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引领观众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与顶尖跨界设计师创新文化创意衍生品。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倡导在文化解析中发现中原,在谈论古今中诠释中原。作为一档鉴宝类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了河南卫视三大品牌栏目之一,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历史的才是永恒的。一场持续高涨的文博热在全国蔓延开来,并愈发深入人心。《唐宫夜宴》的创作紧跟文化潮流,将文博创新上升到新的高度,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也是河南响应中央号召,挖掘本土文化,输出本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此类艺术作品不断丰富完善的创新性发展,河南必将会从一个文明故地走向一个文化强省。

(三)创作团队厚积薄发

郑州歌舞剧院是河南省顶级专业艺术创作及表演团体之一,成立于2004年3月。十几年来,郑州歌舞剧院根植河南沃土,响应政府号召,传承中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贴近人民群众,创作文艺精品,结出了丰硕成果,取得了优异成绩,以实际行动“追求经典,创造美丽”。

从2004年3月创作河南第一部中国经典民族舞剧《风中少林》开始,郑州歌舞剧院就高瞻远瞩地致力于打造全国最高规格的创演团队。剧本编创是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冯双白,舞剧作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主要演员是当时顶尖级舞蹈演员汪子涵、滕爱民、李倩等,力争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可谓是群英荟萃。与此同时,郑州歌舞剧院与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郑州中远文化传播公司建立深度合作,搭建市场经营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宣传,使《风中少林》成为河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响当当的艺术精品。

随后的青春版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浪漫传奇舞剧《云水洛神》、凄美爱情舞剧《水月洛神》、家国情怀舞剧《精忠报国》都印证了郑州歌舞剧院努力实现为“中国最具活力的艺术团体”的决心与信心。而由纯色河南编演团队创作的《唐宫夜宴》更是河南舞蹈创作的实力展现,未来前景不可小觑。

二、创新

《唐宫夜宴》是近些年中国古典舞文化创新的典型代表。它的主题思想和选材立意新颖独特,加上5G+AR科技助推,虚实结合造就新视觉感观,使其思想性、观赏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故事情节诙谐打趣

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朝代便是唐朝。一提起唐朝,大家都会自豪的回望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科技高、军事强、国家富、民生稳,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化、开放性发展。可以说唐朝为世界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

以艺术为例,唐朝施行对外开放,使得多种异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生根发芽。可以看到《唐宫夜宴》的演职人员手持乐器多为“胡琴”,可见当时异域乐舞已传入中原,开枝散叶。与此同时,唐朝也涌现出了许多艺术名家、乐舞名家,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杨玉环、安禄山、公孙大娘等。其中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也曾受邀宫廷表演,剑舞舞技无人能及。由此可见,乐舞文化已从宫廷传入民间,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相互融合,这些都表现出唐朝的文化繁盛和人民的生活富足。

唐俑是唐朝文化、艺术的综合体现。《唐宫夜宴》还原其形,再现其文化气象和文化气韵,以独特的戏剧性将女乐官们在赴宴路上发生的趣事和打闹的场景一一再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诙谐打趣,轻松愉悦。前半段舞蹈整体风格活泼、俏皮、可爱,后半段舞蹈整体风格端庄、典雅、大气。整个作品虽以古典舞形式为表达样式,但与现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观和谐统一,展现出不拘一格、引人入胜、观感俱佳的视听体验。真正做到了现代感的唐风古韵和中国古典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演员造型新颖独特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足,文化交融,人民自信,使唐人不拘于传统以瘦为美的审美习惯,而是以健康美作为审美标准。这种美应该是紧致肌肉的曲线美,实际上也是现代时尚男女追求的“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健身美、健康美,是人们审美标准理性化的一种体现。

《唐宫夜宴》的舞蹈演员造型完全契合唐人审美特征,嘴含脱脂棉,身穿海绵衣,营造出相对圆润、健硕的体型。但她们步伐轻盈、动作敏捷,展现出大唐女性健康丰满、雍容华贵、理性自信之美。

“唐三彩”亦称“洛阳唐三彩”,是盛行于唐朝的陶器,是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斑斓的色彩在造型生动的俑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意境。其艺术成就震古烁今,闻名中外。

剧中所用斜红妆,又名晓霞妆,是中国古代女子的“特有”妆容,其特点灵动、妩媚、充满活力。

《唐宫夜宴》的舞蹈演员们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化斜红妆,整体造型圆润丰满,正契合女乐官的年龄、身份、剧情及唐朝的审美特点。因此,虽为古典舞服装和妆容的创新使用,实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與守正。

(三)科学技术运用恰当

如果说深厚文化是《唐宫夜宴》创作的内驱动力,那么科技赋能一定为《唐宫夜宴》锦上添花不少。《唐宫夜宴》时据国内舞蹈流量顶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巧用科技。该作品根据故事情节运用5G+AR技术进行多场景切换,将舞台变幻为静怡神秘的博物馆,变幻出山峦叠嶂、亭台轩榭、小桥流水、青瓦长廊等唯美场景,让人目不暇接,真正做到了演员画中畅游。天人地景、琳琅满目的视觉效果,开启了舞台场景化的视觉体验,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四)传播方式多轨并行

近年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受众比例虽然逐渐降低,并且受众群体渐成老龄化发展,但其弘扬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宣传社会精英文化的正统职能依旧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传播力和感召力。当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以其媒体个性突出、受众选择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优势特征逐渐呈上升势头。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因其传播快捷、信息简洁、个性自由等特点在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因此,一些电视传媒为保证收视预期,往往会采取电视直播、网络(直)重播和短视频预先广播的形式来传播这些文化信息。比如,2021年河南电视台春晚的电视直播是晚上七点半开始,但在诸如快手、哔哩哔哩、抖音、微信、微博、优酷、腾讯、爱奇艺等众多新媒体平台上早早地就开启了宣传预播、同步直播、后续重播。《唐宫夜宴》便是搭上了这趟多媒介传播的高铁,顺势而上,取得了点击量、评论量和群众喜爱度的业界新高。

三、改进

《唐宫夜宴》“出圈红”后不久,网络上就传来一些质疑,这些质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还有进步空间。当然,一个好的作品要经过不断打磨改进才能进一步提升高度,臻于完美。爱之深、责之切,就个人观看感受而言,有两点尚需改进。

(一)演员表演情感欠佳

《唐宫夜宴》舞蹈演员的表情可以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更加真实,更加灵动。演员需要全情投入,要把思想维度和动作表情统一起来。演员的身体要具备非常强的表达能力,动作、情感要追求细腻,一出手、一呼吸、一律动都要能展现作品的艺术追求。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带有想象力、带有延伸感、带有意境感、带有人物感,要更文化、更古典。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唐宫夜宴》如果想在演员表演上有质的提高,那就需要演员多读书、广观史,让演员们能够把古典文学幻化在自己身上。因为舞蹈演员不仅是肢体的表演者,更是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和创造者,是文化的代言人。舞蹈演员要能够让观众看到我们的舞蹈,感受到我们的历史,爱上我们的文化,这才是舞蹈人最重要的价值。

从河南电视台随后的元宵节晚会汉唐舞《芙蓉池》、清明节晚会《纸扇书生》、端午节晚会洛神水赋《祈》、七夕节晚会《龙门金刚》及中秋节晚会《鹤归来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已经有所改进。特别是端午节晚会洛神水赋《祈》,洛神在水中宛若仙人的舞技展示与创意表演巧夺天工;七夕节晚会《龙门金刚》骆文博饰演的仙女可谓一个眼神惊艳八方,表演精准到位,无人能及。

(二)情节背景衔接不足

《唐宫夜宴》的整体画面不太统一,没有因故事情节而设计画面,使得情节背景衔接不足。期间《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在舞台上穿插出现,有些影响故事的整体性,让人有一种跳出感。这些细节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多方论证、打磨,使作品达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统一。使作品有一种气象,契合一定的美学追求,达到一定的美学高度。

这些改进点在随后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晚会中已彻底更新,呈现出了更加有文化、有深度、更亲民、更新穎、并富有系统性逻辑性的统筹编排。

(三)电子音乐创作不足

《唐宫夜宴》音乐编曲很好,有河南戏曲的音乐元素,用打击乐来展现一路行走的鼓点,有嬉戏、玩闹的喜悦之感。用这段音乐可以走出身体的节奏、韵律、美感,可以说和动作相得益彰。但通观整个作品会发现,相比较场景切换方面使用的5G+AR技术以及后几场晚会舞蹈作品的音乐制作效果而言,《唐宫夜宴》的电子音乐在创作方面显得缺乏匠心。后几场晚会舞蹈作品的音乐展示出了数字、模拟双平台的电子音乐技术合理设计运用、相互协调映衬的音响效果。这些电子音乐技术对声音的变形、拉伸、反转处理和对声波的曲线调整、电子音乐的频率调整、纵相叠加等音色方面的调制,把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意境、人物情感、音乐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一种新鲜感刺激感,从而更容易吸引观众、带入观众。

四、结语

《唐宫夜宴》的“出圈红”是中国古典舞传承创新的典范之作,其创作背景中的历史文化、文博热追、团队力量、故事情节、造型设计、科技运用、传播方式等成功元素的运用都给予广大舞蹈爱好者在未来创作很好的借鉴和启迪。出于对该作品的关注热爱以及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的职业习惯,对作品中演员表演时的情感表达、情景画面的匹配衔接及音乐制作等方面提出了个人观点的改进建议。受限于个人才疏学浅,或许这些建议尚不足以使该作品臻于完美。但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思考和分享,和广大舞蹈爱好者共同推动中国古典舞以及其他舞种在探索发展中推陈出新,在创新发展中保持传承,进而留给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套餐,重扬中原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白云鹏.《唐宫夜宴》对新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启发[J].传媒论坛,2021,4(17):171-172.

[2]王禹,王卓然. 《唐宫夜宴》,凭啥打动外国网友[J].传媒评论,2021,(07):15-17

[3]唐山.比《唐宫夜宴》更精彩的唐代乐舞[J].协商论坛,2021,(03):53-55.

作者简介:

姚萍,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郑州科技学院,硕士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古典舞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古典舞教学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传统与现代的共识美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谁远谁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