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社会稳定理论及其哲学内涵

2022-03-02万木婷顾思杨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马克思

万木婷 顾思杨

【摘要】 社会稳定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是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前提,立足于全球视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从国内视野来看,社会稳定是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对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哲学内涵进行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结合现实性问题分析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及其哲学内涵的当代启示,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治理与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补充马克思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稳定;哲学内涵

一、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于稳定的界定,各个学科依据自己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稳定在经济领域指的是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在社会领域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行,而作为系统论的哲学对于稳定的界定则是指一种系统平衡“它是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运动状态,是系统在各种干扰下仍保持协调、平衡、有序的运动状态”。这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稳定的状态而言,社会稳定处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变化前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是积极的动态平衡。

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出现离不开早期的社会经历,离不开个人对于大众生活状态的关注,面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生产成为必然,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不稳定。资本主义在19世纪德国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人民大众遭受的苦难,富人与穷人的对立和冲突,不仅引发了马克思对劳苦大众的极大同情,更激发了他对社会真理的探求。当时的德国,政府、资本家和地产主与人民大众,处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代表资本家与地产主的政治国家,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各项社会政策和法规中,都不顾一切地偏向资本家与地产主的利益,从而使大众蒙受巨大损失,遭受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政治立场的敌对所引发的冲突,使真理被严重扭曲,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理性被践踏,大众自由被彻底剥夺。社会不稳定的事实与马克思所信奉的理性与自由格格不入,面对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冲突事实,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实现人民想要达到的生活状态,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真相,实现人的价值,成了青年马克思工作的重中之重。马克思并不像以往的哲学家那般沉溺在纯粹理论世界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实践生活中,自1842年马克思定期为《莱茵报》写稿便一直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通过对政府《书报检查令》《习惯法》和《婚姻法》等的批判揭示了贫困必然发生的看法,指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缘由是利益冲突,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维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内容,通过阐释劳动发生了异化从而使得私有制出现,改变了社会的原初状态,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私有制的阐述表达了利益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

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到由于资产阶级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发展必然促使竞争力的上升,而上升过程中也推动了同盟建立,并且越来越稳定,工人同盟的壮大对于其合法性无疑是有益的。1848年马克思通过《共产党宣言》中发表观点,认为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对于工人的无情压榨致使社会秩序出现混乱,不稳定。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其中劳动增大了自然产品的价值,人们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劳动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方式,分工的出现与进步对生产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提升了他们财富累积的速度,一方面社会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延长了劳动时间,加大了剥削,工人异化为机器,陷入贫困。工人丧失了起初对于劳动的看法,成了流水线上的固定模式,对于资本家的依赖程度也更高了,工人之间也具有竞争,生产过剩的加快也就意味着生产已经达到了衰落的地步。

著名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认为马克思的主要关注是财产的性质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马克思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立场:虽然资本主义最终是一种进步的力量,但它也是毁灭性的。马克思问他的读者,资产阶级是否曾在没有“把个人和人民拖进血泊和泥土”的情况下带来进步,并指出印度人民:直到现在的统治阶级被工业无产阶级所取代,或者直到印度教徒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完全摆脱英国人的枷锁之前,英国资产阶级就不会在这些新的社会元素中收获果实。马克思与功利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他对亚洲人的“稳定性”的批判之外,他还是一个对资产阶级的破坏性残暴的顽固批判者。事实上,马克思蔑视任何试图用道德情操掩盖经济剥削的企图。

综上所述,可知马克思虽然并未在其著作中明确阐述社会稳定的具体章节,但他的理论和实践都无不透露着对社会稳定的思考和看法,通过马克思的原著內容以及学者的分析不难看出马克思旨在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对劳动异化理论的阐释,以及在社会矛盾问题的见解中解释了社会不稳定的原因,指出了推动社会稳定的道路,提出了社会稳定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离不开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更离不开贯穿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

二、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的社会稳定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经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对异化劳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见解从而得出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具体内容中无不透露着马克思对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希冀,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践行前提。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普遍对象和最核心内容,在实现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认识世界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不是解释,而是改变,改变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人类活动。哲学并不只能是形而上的理论,不应该离开人类现实生活,离开人类实践,而是要以人的现实存在和发展为标志,把哲学家的研究视野从宇宙本体和观念本体带到人类世界,以实践为基础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践的处理人同外部世界的事物。人们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人们通过实践检验认识,使得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在实践中检验,终极目的是真理性的认识。人的本质并非来自自然,而与社会关系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稳定,社会的稳定发展来自人的实践活动,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是基于实践的,通过实践达到认识,将认识置于现实社会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形成正确的真理性认识,指导人民群众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正确的认识和实践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实现社会稳定必然离不开发展,而发展过程中没有社会稳定最终只会走向失败。人类社会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于发展的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现实境况中对于社会发展的程度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实现稳定,才能保障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历史辩证法的内容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不是恒定的状态,而是辩证的,矛盾的发展,同一性推动社会稳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斗争性也起到了进步性的作用,彼此之间是相互的。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在合理化解旧的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而如何了解,如何认识以及找到化解的正确方法则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世界,既要把握内部矛盾也要注重外部矛盾的解决,这样才能够实现稳定而长久的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实践目的。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马克思通过《共产党宣言》等文章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弊端指出了导致社会动荡,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来自利益不均分配,来自劳动的异化等因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能够避开阶级斗争,也不能够脱离社会革命,最不能离开人民群众。不能够避开的是直接动力,不能够脱离的是重要动力,特别是人民群众,即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参与者,更是社会稳定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应该积极深入到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体实践活动中,担任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丰富了新时代社会稳定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社会稳定理论的研究道路上也从未停止,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习近平都曾多次指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毛泽东为新中国社会稳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方针,人民群众通过对方针政策的实践,实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梦想,真正得到了解放;邓小平更明确地指出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的理念,强调稳定是一切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即使之前努力获取的东西终有一天还会失去。稳定是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广大群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理想,他提出的改革道路并不是一味地只求发展,而是在稳定中发展,在稳定中进步,社会稳定是祖国发展的长久之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实现民族独立,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始终坚持的目標,更是全世界发展的要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就是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并且强调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所以我们要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处于改革与发展的上升期,但仍面临着一些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学习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推动新中国稳定与和谐发展。

第二,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稳定发展指出实践路径。首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变化才得以有了今天的生活,要时时谨记没有共产党便没有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两不愁,三保障的稳定生活,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中国初心不变。要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社会稳定繁荣的背景下牢记复兴的使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次,要坚持群众路线。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实现必然要经过群众的考验,广大人民是社会稳定繁荣的主体,人民群众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信心,对党的方针政策不仅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深入理解其内涵,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幸福,在奋斗过程中实现社会稳定。

最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社会矛盾的变化不仅告诉我们人们的生活达到了较好的变化,但存在矛盾就意味着社会稳定的道路依旧道阻且长。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各个方面实现系统发展,特别是绿色发展,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离不开生态平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环保无小事,从身边每件事做起,争做环保卫士,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生态的稳定发展,就是在实现社会稳定,是对美好生活的现实实践。贯彻落实全面系统的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稳定。

第三,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有利于促进全球抗击疫情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不仅仅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更是对世界发展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共同努力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对于共同体的实践有着推进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疫情的爆发与蔓延都在告诉我们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各国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要构建跨越种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助力世界发展愿景的早日实现。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在疫情期间充分展现其大国形象,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并为多国捐赠物资,派遣医疗团队援助,用实际行动展现生命第一的原则。加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践行共赢共享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对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的实践,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体,符合时代需要,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进入新时代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未来的道路中维护稳定与和谐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迈向成功。因此对马克思社会稳定理论及其哲学内涵的研究,不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更有利于探索新时代社会稳定事业的发展景象,为社会和谐与稳定增添理论基础,更有利于探索世界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稳定的社会坏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互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现世界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Capitalism and class in the Middle East[M].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石燕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7]庞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哲学探析[D].新疆大学,2005.

作者简介:

万木婷,女,汉族,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哲学。

顾思杨,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哲学。通讯作者,冯璐璐。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状况与对策探讨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