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arlink星地链路性能仿真分析与启示*

2022-03-01代健美文泓斐

通信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星座链路天线

代健美,文泓斐

(1.航天工程大学,北京 101416;2.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 100094)

0 引言

低轨道卫星星座作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高、时延低等优势成为军事大国竞相角力的新方向。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低轨巨型卫星星座发展迅速,其中以SpaceX公司的Starlink卫星系统为典型代表。Starlink部署完成后,不仅能作为民用电信基础设施为边远地区等提供高速率通信服务,还可为未来美军及其盟友实施联合作战提供支持,使整个战场对其具有单向透明性,增强美军及其盟友的通信能力,并可能通过增加专用载荷以提高其侦察和监视体系优势。因此,研究Starlink卫星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基本情况

2015年,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提出了Starlink低轨互联网星座项目,该项目分两代4个阶段完成[1-3]。其中,第1代系统由11 926颗卫星构成,最初计划在2019—2027年分3个阶段完成建设,由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星座4 408颗卫星和极低地球轨道(Very low Earth Orbit,VLEO)星座7 518颗卫星这2个子星座,以及相关的地面设施、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组成;第2代系统包括3万颗卫星。整体建成后,部署的卫星总数增加至41 926颗,分布在320 km、550 km和1 200 km左右的轨道高度上。截至2022年9月18日,SpaceX公司已累计发射62批共计3 259颗Starlink卫星,在轨运行2 987颗(不含2022年9月11日发射的34颗Starlink卫星),良好率92.6%。下面分别从空间段与地面段、频率规划和通信机制这3个方面进行介绍。

1.1 空间段与地面段

Starlink卫星星体为矩形盒式,配备单板结构太阳能电池阵列、霍尔推力器,安装有星敏感器、高通量相控阵列天线和自主避撞系统。目前,Starlink主要在轨卫星为V1.0版本,V1.5版本陆续到达部署轨道,V2.0版本正在设计中。V2.0版本卫星重量将达1 250 kg,长度近7 m,数据吞吐量提升至先前的5~10倍。图1为卫星结构,Starlink卫星的部分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Starlink卫星结构

表1 Starlink卫星参数

Starlink卫星系统的地面部分包括用户终端和地面站。用户终端主要由主机和天线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其碟形卫星天线的尺寸与比萨饼盒相当,可安装在移动的或固定的载体上。该天线利用相控阵天线技术,可以形成可追踪的、高定向的、可操控的波束,用以瞄准卫星。地面站主要由收发信机和控制器组成,负责无线连接移动用户与互联网。地面站采用了高增益跟踪波束,可与星座内的多颗卫星通信,作用相当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中的基站。图3展示了美国范围内已建立的地面站的分布情况。

图2 Starlink终端

图3 美国范围内地面站分布情况

1.2 频率规划

第1代Starlink卫星和第2代Starlink卫星的频率规划有所不同,具体如表2和表3所示。概括来讲,与其他卫星通信系统类似,在用户等大部分链路方向,Starlink仍然采用传统的Ku频段,能够以较小终端天线口径保证良好的接收性能,还具有安装容易、成本低等特点。由于雨衰更大,第1代Starlink卫星系统仅将Ka频段用于固定的、能力更强的网关和下行遥测跟踪与控制(TT&C)链路中;但随着用户容量需求的增加,第2代Starlink卫星系统开始规划将Ka频段用于用户上下行链路。此外,由于卫星通信频段协调难度日益加大,以及对通信能力和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Starlink卫星系统规划增加使用36~56 GHz的V频段和71~86 GHz的E频段,这两种频段的地面和太空应用尚未广泛推广,能保证和其他系统之间较好的电磁兼容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2代Starlink卫星还将开始使用激光星间链路。

表2 第1代Starlink卫星系统工作频段总表

表3 第2代Starlink卫星系统频率规划

1.3 通信机制

1.3.1 信息传输流程

图4给出了Starlink卫星系统的信息传输流程。如图4所示,用户通过有线或Wi-Fi形式与Starlink用户终端互联;用户终端按要求完成相控阵天线的仰角设置后,自动改变波束追踪卫星位置;星上相控阵天线也允许系统自动引导波束,以优化特定位置的服务;卫星在接收并处理用户终端上传的访问请求后,将指令直接发送到就近的地面站,也可通过星间链路发送给远端的地面站;地面站正确接收后,将请求发送给数据处理中心,进而发送给互联网或云端。

图4 Starlink通信链路

1.3.2 网络传输协议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偏瘫上肢活动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1]。上肢在皮层中占的比例大,受损后脑功能重组难度大,偏瘫上肢常呈屈曲痉挛模式、手抓握状畸形、肩手综合症等是康复难题,临床上常予以肩部悬吊、肌内效贴、磁热疗法、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等进行对症处理,但效果欠佳。因此,进一步探索新的康复治疗方法,更好地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用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考虑到低轨道卫星过顶速度快、连接时间短、链路切换频繁,Starlink卫星系统没有应用IPv4和IPv6技术,而是采用了一种报头简洁的、新型的、轻量级连接协议,并支持P2P网络传输。

1.3.3 数据加密协议

Starlink卫星系统采用端对端的硬件加密技术,属于硬件级别的终端对终端加密传输设计,可以更好确保黑客或其他恶意行为无法随意拦截或者解密数据包。

2 传输链路性能分析

在分析传输链路性能之前,首先计算能够反映终端性能的关键参数——品质因数G/T。G/T的分贝形式为[G/T],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系统噪声温度,一般取值290 K;G为终端天线增益,单位为dB。G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η为天线效率;A为用户终端天线有效面积;D为天线直径;λ为工作波长,与工作频率f的乘积为光速c。

根据SpaceX发布的数据,取D=0.48 m,f=12.7 GHz,典型天线效率一般为55%~70%,但Starlink终端采用相控阵,其效率可达到73%。通过计算,可得G=35.89 dB,G/T=11.27 dB/K。鉴于[G/T]值越大,性能越好,从计算结果可知,相比其他同类系统的终端,Starlink终端的品质因数较好。

下面继续计算空间损耗。以下行链路为例,LD为下行链路总损耗,包括下行自由空间损耗LDF和其他各项损耗的总和L∑di(∑di表示云雾、降雨、馈线等),即LD=LDF+L∑di。自由空间损耗与频率、距离有关,其分贝表示形式为:

式中:频率f取值为12.7 GHz;星地距离d的单位为km。

d的计算式为:

式中:α为天线仰角,当仰角值取25°,地球半径RE取6 378 km时,可得星地距离为1 123.4 km。进一步计算可得LDF=175.5 dB。

考虑下行云雾损耗、雨衰损耗及馈线损耗等值总计为1.5 dB(较理想情况),则LD=177.0 dB。

在此基础上,可计算接收端的载噪比C/N,其计算式为:

式中:[EIRP]为星上全向有效辐射功率,取值为37 dBW;地面接收机的[G/T]为11.27 dB/K;玻尔兹曼常数k取值1.38×10-23J/K;B为下行带宽,取值为1 000 MHz。计算得到,终端接收载噪比为9.87 dB。

下面利用卫星仿真工具包(Satellite Tool Kit,STK)进行仿真验证。设置星上发射机和地面接收机频率为12.7 GHz,星上[EIRP]为37 dBW,地面接收天线增益为35.89 dB,下行带宽为1 000 MHz,系统噪声为290 K,加入雨衰模型。在链路建立时间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链路预算(部分时间)

将图5中的载噪比C/N与误码率BER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全局的载噪比与误码率关系,如图6所示。放大局部图像,可得到误码率随载噪比的增大而减小的关系,如图7所示。

由图6可知,接收的C/N值均保持在7.1 dB以上(由于软件雨衰模型值波动,与计算值9.87 dB有一定偏差)。此外,如图7所示,最大误码率达到了2.6×10-6左右,但仍属于可正常通信的范围。

图6 载噪比与误码率关系(全局)

图7 载噪比与误码率关系(局部)

3 链路切换性能分析

作为LEO与VLEO组成的双层星座,Starlink卫星的高速运行会导致星地链路快速变化、端星频繁切换,因此为了分析Starlink的通信服务能力,有必要对Starlink端星切换性能进行分析。对于单一用户的切换问题,一般主要考虑两种典型的切换因素,即仰角限制策略(也称最小通信距离或最大仰角策略)[4]和单星保持策略(也称最大服务时间策略)[5-6]。仰角限制策略是指终端总是与处于一定仰角(40°)之上的过顶卫星连接,以确保信号质量和较高的传输速率,但是切换频率过高;单星保持策略是指在链路达到不能使用状态并进行切换前,终端从头至尾与一颗卫星保持连接,这是因为接入时间长可以使切换频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信号的品质和传输速率难以得到保障。考虑到仰角限制策略能够保证较高的传输速率,以下内容分别针对初始建网阶段(400颗卫星星座场景)和当前部署阶段(2 987颗卫星星座场景)的策略性能进行分析。

3.1 初始建网阶段

如图8、图9、图10所示,在最初400颗Starlink卫星在轨服务场景下,由于卫星数量较少,切换时终端天线空间指向变化幅度大,端星切换成功需要5 min时间,而接入服务的中断率高达31%。

图8 最佳仰角策略链路切换

图9 链路存在时间

图10 单链路存在图示

3.2 当前部署阶段

如图11、图12、图13所示,在当前2 987颗Starlink卫星在轨服务场景下,已实现不间断的无缝连接。由于空间段卫星数量的增加,平均1 min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切换,卫星切换最快1 s左右即可完成。

图11 最佳仰角策略链路切换

图12 链路存在时间

图13 单链路存在图示

4 用户速率波动分析

根据全球各地用户的使用状况报道,Starlink用户下载速率并不稳定,存在间隔数十分钟的速率大幅下降情况,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造成速率波动的原因很多,如切换问题。但从用户终端的角度看,Starlink卫星从地平线上出现、过顶、消失于另一侧地平线,总时间不足10 min,而满足连接条件并真正能提供服务的时间约为5~6 min。若是卫星切换导致的速率下降,其间隔应是5~6 min,还会伴随着丢包等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排除卫星切换,Starlink卫星系统的速率波动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覆盖得不均匀。当前Starlink卫星的分布并不均衡,既体现在单个轨道面上几十颗卫星分布的不均匀性,又体现在多个轨道面对地面覆盖的不均匀性。图14给出了欧洲与北美地区卫星的覆盖情况。如图14所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Starlink卫星密集,而北半球高低维度及南半球的Starlink卫星数量相对稀少。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美国本土,Starlink卫星的覆盖程度也不相同,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有一些区域的卫星数量相对稀少。

图14 欧洲与北美地区地面站情况

(2)用户到地面站距离过远。Starlink卫星系统的策略是尽可能将用户与其最近的地面站互联,以减少卫星中继的数量。因此,要想达到高速、低延时,就必须在方圆数百千米范围内建立一个地面站,否则必须通过多颗卫星中继转发,这会增大数据传输延迟,也增大了用户对Starlink星座的资源占用率。

(3)同时在线用户数量的波动。Starlink卫星和地面站的容量都是由系统服务的所有用户共享的,如果在同一时间接入的用户数量增多,突增的流量可能引起网络节点拥塞与服务速率下降。如果有较远的用户来占用同一个地面站的带宽,对Starlink卫星系统资源调度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图15 地面站覆盖范围

5 启示建议

通过对Starlink的星地链路等性能进行分析可知,随着在轨卫星数量的逐渐增多,Starlink的传输能力、覆盖能力以及星座弹性都将进一步提高,其发射成本低、网络带宽大、覆盖范围广、商业价值大和军事用途广等优点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都为我国后续发展自己的卫星互联网计划提供了启示。

(1)轻量化传输协议是未来低轨互联网协议的重要选项。传统卫星网络使用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TCP/IP)协议,由于卫星链路误码率高,会造成数据传输“假拥塞”现象,促使TCP协议启动拥塞控制、流量控制等操作,严重影响传输性能。由于低轨互联网端星切换频繁、传输速率要求高,使用轻量化传输协议成为重要方向。2022年8月25日,我国率先完成了全球首次星地链路QUIC协议实时传输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星地应用平均响应时间缩短2倍,星地链路传输效率提升30%,为星载高实时、高负载业务部署提供了重要支撑。

(2)去中心化网络是未来低轨互联网的基本样式。传统卫星网络依赖地面信关站进行数据转发、回传、调度等功能,当并发数据量过大后,会导致更大的时延和更低的数据速率。如果使用去中心化的连接网络,用户与卫星可具备服务器或者客户端的功能,并且由于基于先进的协议,也能够保证准确地确定用户的地理坐标,从而进行更合理的数据链路分配,实现数据的自流通,进而达到最佳的访问延迟与传输速率。

(3)混合切换策略是低轨互联网的必然选择。根据前文分析可以推断,若使用单一的仰角限制策略,当Starlink卫星系统部署量达到4.2万颗卫星时,端星切换的频率将变为毫秒级。显然,这种切换方式对终端的快速跟踪调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当切换过于频繁时,信令开销将大幅度增加,反而会严重降低传输速率。因此,探索新的混合切换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用户分群的切换策略[7]、基于用户聚类的切换策略[8]、基于用户群组的切换策略[9]、基于长期演进标准(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切换策略[10]等,从用户位置、用户业务需求、卫星负载限制、切换成功率等方面得到了一些结论,但仍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4)系统资源分配仍是低轨互联网面临的难题。随着卫星数目的增长,低轨星座的覆盖不均衡问题会得到缓解。但是,由于低轨卫星网络的高速高动态特性以及使用人数的不断增长,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类似,低轨互联网星座也面临无线资源分配难题。但是,低轨卫星星座又有其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用户请求也具有可统计性。为此,可提出面向用户速率和时延等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联合非正交多址接入、多波束协同收发等技术的资源分配策略。此外,随着技术发展,卫星绝不仅是信息的中转站,其“基站化”或“服务器化”趋势明显,如何在通信框架下实现计算与频谱资源的联合优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6 结语

低轨卫星网络发展方兴未艾,本文对Starlink卫星系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Starlink的星地链路传输、链路切换和用户速率等性能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最后,从提升我国卫星互联网的传输能力、覆盖能力以及星座弹性的角度,对传输协议、网络架构、切换策略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探讨。

猜你喜欢

星座链路天线
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多中继链路自适应调度技术
基于星间链路的导航卫星时间自主恢复策略
ETC相控阵天线与普通天线应用对比分析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星座
理论宣讲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基于3G的VPDN技术在高速公路备份链路中的应用